遼墓
遼墓
遼墓是指中國遼代在遼境內的契丹族和漢族墓葬。按地域可分為兩個區域。北區包括長城兩側及長城以北地區;南區包括北京市和河北省的長城以南、易水和白溝河以北地區及山西省北部。
對遼墓的發掘和研究自20世紀初就已開始,歷來受到重視。
北區契丹族墓葬,致。早遼景宗以前,這時以方形墓為主,流行斜坡墓道,常隨葬成組的實用馬具和兵器,有高雞冠耳或矮身橫樑式的雞冠壺。壁畫多在墓門外側和耳室、甬道內,內容為人物肖像及男女侍者。棺外常雕刻或描繪四神圖像或游牧圖等。多大型多室貴族墓。典型墓例有赤峰大營子的遼駙馬墓。中期包括聖宗、興宗兩朝。以圓型墓為主,有少量方形墓,流行階梯墓道。隨葬的馬具開始明器化(見明器),有扁身環梁和雙穿的雞冠壺。貴族墓中出現在屍體上罩金、銀、銅絲網路和面具的葬俗。壁畫一般在墓道、耳室和前室中。一些墓中出現仿木構磚雕和門窗、傢具磚雕。棺壁繪游牧景色。較多出現中小型墓為本期一個特點。典型墓例有聖宗永慶陵(見遼慶陵)和遼陳國公主墓。晚期從道宗朝到遼亡。大量流行多角形墓,並存方形小墓、圓形墓和少量畫像石墓。本期出現明顯漢化跡象,隨葬品中馬具和兵器基本消失,雞冠壺也漸次消失;大量流行三彩器和從南方輸入的影青瓷器。墓內各室均有彩畫,多伎樂、宴飲場面,以及山石花鳥和孝行圖。多火葬墓,用石棺盛放骨灰,有的在棺外刻梵文經咒。墓中仿木構磚雕流行。典型墓例有道宗永福陵和內蒙古察右前旗豪欠營子遼墓。
南區漢墓,既缺契丹族墓,北宋墓不同,帶有不少唐墓遺風。多圓形和方形墓。以1054年為界分為兩期:前期大型墓居多,以彩繪壁畫為主要裝飾,一般是簡單的人物故事畫。後期以小型火葬墓為多,磚雕裝飾增加,常表現家居生活和出行場面,布局頗有規律。
遼墓化,尤北區遼墓化,契丹貴族不斷封建化和接受漢文化的過程。
遼代墓葬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北京市和河北、山西二省的北部一帶。以遼慶陵壁畫為最有代表性。1978年發現。甬道券牆畫大小火焰珠,下有祥雲。西壁耳室門兩側各畫男女侍者。東壁耳室門兩側各畫1女侍。東耳室門內兩壁各畫1男侍。正東壁畫四條屏,東南和西南兩壁共畫4人,其中有2男侍抬l長案。東南壁下方畫l女子半跪,正在平案上擀麵。東北壁和西北壁畫3男侍,其中一托食盤,一伸手桶中取物。西耳室門內兩壁各畫1男侍。其餘壁面畫箱子、錦帛、銀鋌等。墓門正面東西兩側各畫1契丹門吏。天井東壁畫鼓上立一雄雞,西壁畫鼓上坐一獅子,南壁西側畫2漢人吹簫或擊鼓。墓道東西兩壁各畫2人l馬,其中1人擊長鼓。西壁正中畫全鞍轡棗紅馬及契丹人。東壁正中畫黃色公馬及牽馬人。它在遼墓壁畫中,畫技是較高的。
早期遼墓(953—1031)中多不見壁畫。漢人墓葬則均有壁畫。中期遼墓(1032一1055)內壁畫增多。漢人墓墓壁上已砌出雕磚桌椅,壁畫及墓內裝飾開始出現新的題材。
晚期遼墓(1055—1125)多在墓道兩壁畫出行儀仗,墓門兩側繪門神,天井和墓室四壁畫男女僕侍。有些墓中的壁畫分上、下段或上、中、下三段。壁畫中有屬於契丹衣冠習俗的髡髮、架鷹、氈車等形象,也有摹仿自北宋墓中的宴飲、伎樂等場面。在遼代末年還出現了畫像石墓,並有墓主人夫婦“開芳宴”場面和孝悌義婦等故事畫。漢人墓葬,四壁砌雕磚枋木建築和桌椅,壁畫題材也是墓主人夫婦“開芳宴”,衣冠服飾和起居器用都與北宋墓壁畫中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