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雌蕊的結果 展開
  • 被子植物花中的心皮的總稱
  • 雌蕊群

雌蕊

被子植物花中的心皮的總稱

雌蕊,為被子植物花中的心皮的總稱。傳統上把較典型形態的花的花部中,由子房(ovary)、花柱(style)、柱頭(stigma)等部位構成者稱為雌蕊(或雌蕊群)(gynoecium),但在一朵花為多心皮、離生的狀態下,雌蕊一詞的概念便易生混淆,故現在植物系統學上常採用較為精準的雌蕊群

簡介


種子植物的雌性繁殖器官。位於花的中央部分,由1至多個具繁殖功能的變態葉——心皮卷合而成。由1個心皮組成的雌蕊稱單雌蕊,如豆類、桃等;由數個彼此分離的心皮形成的雌蕊稱離心皮雌蕊,如草莓、芍藥等;由2個以上心皮合生的雌蕊稱復雌蕊或合心皮雌蕊,如棉、瓜類等。雌蕊常呈瓶狀,雌蕊的柱頭有粘液可以粘附花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就開始生長,穿過雌蕊到達子房與卵子結合,併發育形成種子。
一朵花內所有的雌蕊總稱為雌蕊群,是花的另一重要的組成部分。雌蕊位於花的中央,多數植物的花,只有一枚雌蕊。雌蕊常分化出柱頭、花柱子房三部分。

形態特徵


雌蕊是由心皮構成的。每個心皮通常有3條維管束,其中相當於葉片中脈的維管束稱為背束,背束兩側的維管束稱為腹束。心皮在形成雌蕊時,常向內卷合,心皮邊緣連合之處稱為腹縫線,其上有背束之處稱為背縫線。單雌蕊或離心皮雌蕊,每一心皮只有1條背縫線和1條腹縫線。復雌蕊或合生心皮雌蕊,由於合生,心皮2枚或2枚以上,則背縫線與腹縫線的數目和心皮的數目應相同。背縫線因位於雌蕊子房的外側,比較容易觀察,其腹縫線常因心皮合生的方式不同而有差異,如在各心皮之間,彼此以邊緣相接時(側膜胎座),則易於觀察;但各心皮的邊緣向子房中央彎入,並彼此連合成中軸時(中軸胎座或特立中央胎座),從子房的外觀上便難以看見腹縫線。心皮卷合成雌蕊后,其上端為柱頭,中間為花柱,下部為子房。

柱頭

雌蕊
雌蕊頂端接受花粉的部分。通常膨大成球狀,圓盤狀或分枝羽狀。常具乳頭狀突起或短毛,利於接受花粉。有的柱頭,表面分泌有粘液(濕性柱頭),適於花粉固著和萌發。有的柱頭,表面不產生分泌物(乾性柱頭),但覆蓋在表面的親水的蛋白質膜,也有粘著花粉和幫助花粉獲得萌發所必需的水分的作用。

花柱

雌蕊柱頭和子房之間的部分,連接柱頭和子房,是花粉管進入子房的通道。其長度因植物種類而不同。玉米的花柱可達40厘米長,水稻,小麥等作物的花柱極不明顯。當花粉管沿著花柱生長並伸向子房時,花柱能為其提供營養和某些趨化物質。
授粉后,子房發育成了果實。柱頭和花柱枯萎,脫落。
雌蕊
雌蕊

子房

雌蕊基部的膨大部分,內有1至多室,每室含1至多個胚珠。經傳粉受精后,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因花托形狀及與子房壁連合與否的不同情況,使子房與花部的位置關係有幾種不同類型。
(1)子房上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花托呈圓頂或平頂,子房底部著生在花托上,位置高於花的其他各部。花萼、花冠和雄蕊群著生在雌蕊下方的花托上,稱子房上位、下位花。如牡丹、蠶豆。另一種是花托凹陷成杯狀、壺狀,雖子房仍是以基部著生在花托上,但花的各部位於子房周圍,稱子房上位,周位花。如桃、月季;
(2)子房半下位。子房下部與花托癒合,花萼、花冠、雄蕊群著生在子房周圍花托的較高位置上,稱子房半下位,周位花。如太平花
(3)子房下位。花托與子房壁全部或幾乎全部癒合,子房處於最低位置。花萼、花冠或雄蕊群著生子房上部花托邊緣,稱子房下位,上位花。如瓜類。

種類


雌蕊
雌蕊
植物種類不同,組成雌蕊的心皮數目也不同,由1個心皮組成的雌蕊叫單雌蕊,如蠶豆、大豆;由2個以上心皮組成的雌蕊叫復雌蕊,其中有的各心皮分離,因而雌蕊也分離,叫離生雌蕊,如牡丹、玉蘭;復雌蕊中各心皮彼此聯合組成1個雌蕊,叫合生雌蕊,如棉、番茄,多數被子植物為此類型。合生雌蕊可以是柱頭、花柱和子房全部結合,也可以只有子房結合,其他兩部分分離,也有花柱與子房兩部結合,只有柱頭分離的。

發育


形成雌蕊的心皮是由葉子進化而來,心皮的兩個邊緣自身或與其他心皮邊緣融合,形成單雌蕊、離生雌蕊或合生雌蕊,相應的子房稱為單子房或復子房。心皮邊緣結合的部分稱為腹縫線,一般是胚珠著生的部位一心皮中央相當於葉子中脈的地方叫背縫線。腹縫線和背縫線處都有維管束。腹縫線處的維管束從胚珠著生處進入胚珠,為胚珠提供營養物質。胚珠中形成雌配子和雌配子體,受精后發育形成種子。
胚珠是在腹縫線兩側或腹縫線處的胎座原基上發育形成。
由胎座上胚珠原基發育形成珠被、珠心、珠柄幾個部分。珠心由大孢子母細胞形成並進行減數分裂形成單倍體的大孢子,即大孢子發生過程:大孢子四分體繼續分化形成結構性的雌配子體,即雌配子體發生的過程。與此同時,胚珠、珠被與珠柄同時發育。成熟的胚珠包括外珠被、內珠被、胚囊、珠孔、胚柄等結構。
雌蕊發育的兩個關鍵過程是大孢子發生和雌配子體形成。從單倍體大孢子開始到雌配子體形成被分為7個階段。單倍體大孢子第一次有絲分裂后是第二階段(FG2),第二次有絲分裂后是第三階段(FG3),第三次有絲分裂后是第四階段(FG4),八核分向兩極(FG5),兩極核移向中心,中心細胞形成(FC6),反足細胞消失(F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