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球蛋白試驗

檢查不完全抗體的方法

抗球蛋白試驗是一種極為敏感的檢查不完全抗體的方法。

簡介


1945年,英國免疫學家Coombs等人發明了能檢測紅細胞表面抗體的一種新試驗,故稱之,亦即抗人球蛋白試驗。這是診斷免疫溶血性貧血的主要方法。最早和現在常用的抗人球蛋白試劑是廣譜抗血清,即抗IgG+抗補體。國外研究發現,如採用特異的抗IgG、IgM或抗補體的試劑,紅細胞表面的抗體是IgG和補體約佔40%,單純IgG佔35%,單純補體佔10%,極少數病例是IgA或IgM。補體幾乎都是C 3 b,即未激活的C 3 。 Coombs直接試驗:將洗滌過的紅細胞2%混懸液加入Coombs試劑,混和后離心一分鐘促進凝集。如果肉眼或顯微鏡下能見到紅細胞凝集,即為陽性,說明紅細胞表面有不完全抗體或補體。陽性結果可見於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輸血反應、某些藥物或疾病引起的免疫溶血性貧血。 Coombs間接試驗:先將受試的血清加入等量5%適當的正常紅細胞(Rh陽性的O型紅細胞),在37℃溫育30~60分鐘,以促使血清中的半抗體結合於紅細胞上(致敏),將紅細胞充分洗滌,以後同直接試驗。如果紅細胞發生凝集而正常對照(未經與受檢血清溫育的正常紅細胞)不凝集,即為陽性,表明受試的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體。

項目相關


[項目名稱] 抗人球蛋白試驗 此項化驗分直接試驗和間接試驗,主要用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的篩選和分型。 [別名] Coombs’試驗(庫姆試驗) [英文縮寫] Coombs

原理


[試驗原理] 抗球蛋白試驗是抗球蛋白參與的一種間接血凝試驗,1945年由Coombs建立。用於檢測抗紅細胞不完全抗體。不完全抗體多半是7S的IgG類抗體,是一類單價抗體,體積短小,因此雖能與相應抗原牢固結合,但在一般條件下不出現可見反應。抗人球蛋白試驗利用抗球蛋白抗體作為第二抗體起到橋樑的作用,連接與紅細胞表面抗原結合的特異性抗體,是紅細胞凝集,故又稱橋樑凝集反應。

方法


[方法] (1)直接coombs試驗 用於檢測已粘附在紅細胞表面的不完全抗體。即將受檢紅細胞充分洗滌后,將抗球蛋白試劑加入已結合有抗體的受檢紅細胞懸液中,即可見細胞凝集。可用玻片法做定性試驗,也可用試管法或微量法做半定量測定。用於檢測新生兒溶血症、自身免疫性貧血和醫源性溶血性疾病等。 (2)間接coombs試驗用於檢測遊離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體。即將待測血清標本加入具有特異抗原的紅細胞懸液中,如果抗原抗體相應則發生結合,再加入抗球蛋白抗體,則出現紅細胞凝集。本法多用於檢測母體Rh(D)抗體以及因紅細胞不相容的輸血而產生的血型抗體。此外也可用專一特異性的抗球蛋白血清,如抗IgG、抗IgM、抗IgA、抗補體血清等,分析與紅細胞表面結合的不完全抗體的Ig亞類。 [參考值]直接和間接Coombs’試驗均為陰性

意義


[臨床意義] (1)陽性見於AIHA,直接Coombs’試驗較間接試驗對AIHA更有診斷價值。用特異性單價抗血清可將AIHA分為三型:IgG/C3陽性,佔67%;單獨IgG性,佔20%;單獨C3性,佔13%; (2)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及同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也可陽性。 (3)Coombs’試驗陰性有時並不能排除AIHA。 [要求]用肝素或EDTA抗凝血做直接Coombs’試驗,血清做間接Coombs’試驗。 [注意事項] 受檢血標本必須新鮮;洗滌后的紅細胞和器材都不能殘留有血漿蛋白,以免出現假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