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集團軍

英雄部隊

陸軍第23集團軍,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戰功卓著的英雄部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血與火的洗禮和考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又經歷了戰備訓練、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以及各種急難險重任務的鍛煉,廣大指戰員團結奮鬥,英勇頑強,前仆後繼,拼搏進取,創造了光輝的戰績和突出的工作成就,湧現出許多著名領導和英雄模範人物,為新中國的建立,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簡介


23集團軍的軍部位於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原代號81032部隊,隸屬瀋陽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23軍改編的,下轄67,68,69師共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5、第7師(後撤銷)。
1987年5月,在大興安嶺森林大火中,步兵第68師是第一支趕赴火場的部隊,之後全師榮立集體一等功,“大鬍子師長”吳長富也入選當年國內“十大新聞人物”。而1991年的國內“十大新聞人物”中又有被譽為“現代軍人楷模”的該集團軍步兵第69師炮兵團原參謀長蘇寧1998年夏,集團軍部隊參加松花江、嫩江抗洪搶險。步兵第69師第205團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模範團”榮譽稱號。此後,步兵第67、第68師分別改為步兵旅和摩步旅,坦克旅則改裝甲旅。現任軍長柳鳳舉,政委張世顯。
原福州軍區政委和南京軍區政委傅奎清曾任69師政委,23軍政治部主任,政委。粟裕大將的兒子粟戎生也是在這個軍成長起來的,他1965年從哈軍工大學畢業后在這個軍先後任戰士、班長、技師、排長,1969年後任副連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團長,1983年任步兵第69師師長。直到1990年後任總參謀部軍務部副部長才離開工作了25年的部隊、他於1998年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2000年晉陞中將。
23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長期在粟裕直接指揮下作戰。其最早的前身是1934年紅軍長征后留在閩浙贛地區的游擊隊,抗日戰爭初期改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1939年11月編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1940年7月渡江北上改稱蘇北指揮部。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蘇北指揮部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粟裕長期擔任該師師長。1944年12月粟裕親率第1師主力3個團突破長江,從蘇北南下挺進蘇浙皖邊,於1945年2月成立蘇浙軍區,其中以南下部隊組成第3縱隊。抗日戰爭勝利后,根據國共“重慶談判”協議,蘇浙地區新四軍部隊於1945年11月北撤山東,原蘇浙軍區第3縱隊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1946年5月再改稱第1師。1947年2月改為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在陶勇司令員率領下,該部先後參加了蘇中、魯南、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和挺進豫皖蘇作戰,與劉鄧、陳謝大軍共同經略中原,參加了破擊隴海路、豫東等戰役。1948年9月後又先後參加了濟南、淮海戰役。1949年1月第4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軍長陶勇,政委盧勝,各師分別改為第67、第68和第69師,屬第3野戰軍第7兵團。隨後屬中集團參加渡江戰役,在南京長江江面重創企圖滋事的英國遠東艦隊,這就是有名的“紫石英號事件”。
1952年9月該軍作為第一期輪換部隊入朝參戰,第68師調出第23軍,另調入原屬第25軍的第73師(其前身為堅持湘鄂贛三年游擊戰爭的紅16師,抗戰初期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皖南事變突圍出來后整編為新四軍7師19旅,解放戰爭中編為華東野戰軍7縱19師,25軍73師)。在1953年1月芝山洞南側高地的“丁字山”戰鬥中,第67師201團以一個排機智靈活地抗擊美第8集團軍的“陸空聯合作戰試驗”,以傷亡11人的代價堅守住陣地,殲敵150人。“美聯社”事後報道說,被邀請前來觀摩的國會議員們都懷著“憂鬱”的心情對這種“斯巴達”式的進攻感到懷疑。1953年7月金城戰役期間的石峴洞北山戰鬥中,第67師200團戰士許家朋為掩護部隊衝擊,毅然撲向敵軍地堡射孔,戰後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1958年3月第23軍撤離朝鮮,回國后該軍駐防黑龍江。1960年代初,該軍參加了大慶石油會戰。1966年3月,該軍戰士劉英俊為保護兒童,勇攔驚馬而壯烈犧牲。1969年3月,第73師一部參加珍寶島戰鬥,第217團1營營長冷鵬飛和1連副連長王慶容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73師改稱第68師。

軍隊簡史


23軍是一支誕生在贛閩的具有悠久歷史的老部隊,她最初是來自於紅軍初創時期的三支革命武裝。這三支革命武裝分別是:戈橫農民起義武裝、閩西地區農民起義武裝、閩南紅軍游擊隊。在抗日戰爭時期又經歷了新四軍第1師、第6師各一部的演變,抗日戰爭勝利后編為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陶勇將軍(建國後任東海艦隊司令)任司令,轉戰華東,在渡江戰役中該軍給耀武揚威挑釁的美國遠東艦隊以重創,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一)戈橫農民起義武裝。1928年元月,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人在江西戈陽、橫峰一帶,領導農民武裝起義。戈橫起義后,方誌敏挑選青壯年,編成一個紅軍獨立連。一點星火,逐漸擴大。一年後獨立連就發展為獨立營。並於1929年8月正式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江西獨立團。在方誌敏的領導下,在以後的戰鬥中,連戰連捷,規模越來越大,從獨立團擴編為獨立師,不久又擴編為紅軍第10軍。對於方誌敏開創的根據地式的革命發展道路,毛澤東當時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方誌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無疑義地是正確的”。1933年6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電令紅10軍南渡信江,參加第四次反“圍剿”,同紅31師合編成立紅11軍。同年10月,與其他部隊合編組建為紅7軍團。1934年7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又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但在這個過程中,先遣隊傷亡慘重。由於中央蘇區喪失,主力紅軍長征,閩浙贛蘇區也處於敵人大舉進攻之中,形勢十分嚴峻。根據上級命令,先遣隊與閩浙贛蘇區的新10紅軍合編,成立紅軍第10軍團。軍團司令員劉疇西、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為了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先遣隊開始了轉移。在來到贛東北敵人隴首地段封鎖線的山腳下后,由於劉疇西的猶豫,使得行動遲緩,陷入了敵人重兵包圍之中。儘管廣大官兵頑強迎戰,但最後只有少數人突圍,大部分壯烈犧牲,方誌敏、劉疇西被捕。1935年2月初,以先遣隊突圍出來的人員為基礎,組成紅軍挺進師,粟裕為師長,劉英為政委,從此進入浙江,開展游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在他們的領導下,轉戰浙江、福建,進行了堅苦卓絕的3年游擊戰爭,並使這支只剩下500多人的部隊由小到大,越戰越強,保存了革命火種。23軍的69師205團就是由其演變過來的,該團是紅軍團,其第1、第7、第8連是紅軍連隊。 (本文由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資料室整理
(二)閩西地區農民起義武裝。1928年春夏,鄧子恢、張鼎丞等領導了后田、永定暴動。在之後,他們會合后,經分析決定,執行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閩西建立紅軍部隊,建設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集中了閩西各地起義隊伍后,選擇精幹人員組織1個營,張鼎丞任營長,鄧子恢任黨代表。這是閩西最早的一支紅軍部隊,正當閩西鬥爭最艱難的時候,紅四軍的主力部隊來了。在毛澤東的率領下,開闢了以龍岩、上杭、永定、邊城、長汀5縣為中心的閩西革命根據地。1929年12月末,在上杭縣召開了在人民軍隊建軍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古田會議。這次會議決議是軍隊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也是中共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對黨和軍隊建設都發揮了重大作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主力紅軍即將長征之前,受毛澤東委託,張鼎丞去了閩西領導遊擊戰爭。為了統一領導,在1935年4月中旬召開了閩西地方黨、政、軍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成立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並選舉張鼎丞為主席,鄧子恢為副主席兼財政部長,譚震林為軍事部長。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的成立和新的對敵方針的確定,結束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的統治,為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指明了正確的鬥爭方向。面對敵人的嚴密封鎖和殘酷的清剿,黨把革命隊伍一方面建成能打仗的戰鬥隊,同時又能籌款,善於做群眾工作的政治工作隊。正是有了適宜的鬥爭策略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在長達3年的游擊戰爭中,使革命旗幟始終不倒。
(三)閩南紅軍游擊隊。為了牽制敵人兵力,配合閩西的平和暴動,1928年3月25日,王占春率領300多名農民襲擊程溪保安分駐所。第二天,迫使國民黨陸軍第49師師長派兵支援。1930年12月13日閩南特委書記陶鑄宣布成立閩南紅軍游擊隊第1支隊,並根據鬥爭的需要,任命王占春為支隊長,李金髮為政委……健全了組織,游擊隊的戰鬥力更強了,活動範圍也更大了。1932年4月,帶領紅軍轉戰福建的毛澤東、聶榮臻、羅榮桓等指揮部隊攻克漳州。不久,成立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王占春任主席。5月閩南紅軍游擊隊擴編為工農紅軍獨立第3團,團長馮翼飛,政委王占春,全團6個連隊,共700多人。紅3團幾次遭受重大挫折,差點兒全軍覆滅,但在黨的領導下,同志們前仆後繼,挫折——發展——再挫折——再發展。1937年7月16日的“漳浦事件”紅3團又遭厄運。幸虧盧勝、王勝等人機智地突圍出來,經重新整理,重建紅3團。盧勝任團長兼政委,王勝任參謀長。以後,在紅9團的支援下,他們不斷擴充部隊,恢復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紅軍第1、第2、第4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等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38年2月,該部前身幾支游擊隊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1營由閩南紅3團保留下的人員組成;2營由閩西地區紅軍游擊隊組成;3營由紅軍挺進師保留下的人員組成。面對日寇的長驅直入,國民黨軍節節潰退,華中敵後廣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陳毅根據黨中央向敵後發展的方針,命令我第4團率2營(缺6連)、3營挺進江南敵後,開展抗日根據地。該團與兄弟部隊一起創建了江(寧)當(塗)溧(水)高(淳)抗日游擊基地和茅山抗日根據地,並鍛煉和壯大了自己,為以後發展蘇北奠定了基礎。1939年冬,團長張道庸(陶勇的原名)、政委盧勝率團部和第2營北渡長江,進至儀征縣月塘集地區,並與梅嘉生等率領的挺進縱隊第3團,組成蘇皖支隊。在這期間,與其他部隊一起進行了保衛郭村戰鬥、黃橋決戰等著名戰鬥。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軍部,整編了部隊,第3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第3旅,轄第7、8、9團和南通獨立團。1942年9月起,我部在蘇中通過內外線緊密配合,經過9個多月的艱苦戰鬥,先後粉碎了日偽的“全面清鄉”、“強化清鄉”和“延期清鄉”。從1944年春起,我第7團和特務4團,在第1師的統一部署下,對日偽軍展開連續作戰,先後進行了王家營攻擊戰、車橋攻擊戰、南坎攻堅戰等。為了貫徹向東南發展的戰略,第三旅渡江南下,並於1945年1月進至浙江省長興縣,整編為新四軍蘇浙軍區第3縱隊,第7團、特務4團和特務1團分別改編為第7、8、9支隊。之後,參加了3次浙江西部天目山地區反頑戰役。與兄弟部隊密切協同,粉碎了國民黨第三戰區的精銳部隊由5個到42個團的進攻,經受了大兵團作戰的鍛煉,開始了由抗日游擊戰爭到運動戰的轉變。戰功卓著、作風優良的陸軍第二十三軍(一) [逍遙候] 2K 04.09 19:25 68 在黨的領導下,在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首長的指揮下,部隊轉戰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成為華東戰場上一支勁旅。解放戰爭時期,是該部在大兵團作戰中發展壯大時期。1945年9月下旬,戰勝了日偽頑的截擊,渡江北上,進到淮安,整編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下轄5個團。1946年5月8日,第8縱隊整編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1師(上升為軍的建制),下轄第1、3兩個旅6個團,11月下旬成立第2旅。面對國民黨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該部第1師與其他部隊奮戰蘇中,實現了七戰七捷。隨後又成功進行了魯南戰役和全殲蔣介石“王牌軍”整編第74師的孟良固戰役。1947年7月,我人民解放軍進入了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階段。我縱挺進魯西南,出擊豫皖蘇,解放了永城、蒙城等廣大地區。1948年5月底,我縱南渡黃河,參加了豫東戰役。在戰略決戰階段,我第4縱隊參加了淮海戰役3個階段的全過程,在艱苦、激烈的戰鬥中英勇作戰,先後作戰40多次,殲敵7.2萬多人。此役結束后,第4縱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戰軍23軍,原屬各師番號依次改為第67、68、69師,各團番號依次為199團至207團,軍成立了炮兵團。在朝鮮戰爭打響的第三年七月,我部入朝作戰。同年8月,在上海嘉定地區按志願軍編製整編,原68師師部調空軍,203團,204團及67師199團機關調山東軍區,改作新兵接訓機構,原202團調歸67師,改番號為199團。原25軍73師調入我部,即後來的68師。1958年3月,我部從朝鮮回國后,編入瀋陽軍區序列。1985年9月,整編為陸軍第23集團軍。23軍作為經歷了中國革命幾個時期的老部隊,在我軍歷史上堪稱是一支久經沙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打了許多勝仗的雄師勁旅。如在革命初期,參加過中央蘇區的反“圍剿”,主力紅軍長征后,在南方經歷了3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韋崗戰鬥、保衛郭村、黃橋決戰、反“清鄉”鬥爭、車橋戰役、天目山反頑戰役、高郵戰役;解放戰爭時期,進入大兵團作戰,先後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上海等著名戰役;抗美援朝期間,又經歷了丁字山、四打石硯洞北山等戰鬥;60年代末,參加了珍寶島邊境自衛還擊作戰,都取得了不平凡的戰績。

優秀戰士


在23軍長達70多年的發展史中,鍛煉和培養出一批德才兼備的軍政領導人。他們有的年僅三十幾歲就為黨為國捐軀,有的一身戎裝終身為人民軍隊建設和革命事業奮鬥,有的轉業到地方成為省部級甚至中央領導人,他們永遠是我們後人學習的榜樣,做人和幹事業的楷模。這裡列舉主要的領導和英模。該部創始人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23軍的前身創始人之一——方誌敏。他出生於1900年江西的戈陽縣一個農民家庭,在1923年3月加入了共產黨。方誌敏一貫重視根據地建設和紅軍隊伍建設,使根據地在艱苦複雜的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但不幸的是,在一次突圍戰中由於叛徒的出賣,而於1935年1月24日被捕,並於同年8月6日英勇就義,時年36歲。張鼎丞,福建永定人,參加過青年運動和農民運動,是閩西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其他的如閩西農民起義領袖鄧子恢,閩南紅軍游擊隊創始人王占春。傑出的軍事戰略家粟裕。粟裕是該部的老首長,從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都長期指揮戰鬥。1946年5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1師,時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兼任該師師長、政委,故此有粟裕是第一任軍長兼政委之說。在粟裕大將指揮的系列戰鬥、戰役中,充滿了高度的戰略遠見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其戰略思想、指揮藝術成了以後軍事教學和研討的重要題材。著名將領陶勇。陶勇,長期在我部任軍事主官,對我軍英勇頑強戰鬥作風的形成和光輝戰績的取得起著重要作用。盧勝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擔任軍政主官,發展壯大也起著重要作用。其他的著名將領如郭化若、梅嘉生等。一支部隊既要有英明的領導,還要有勇敢善戰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23軍的光輝軍史就是由這些官兵來書寫的。部分英模,如在1944年春的車橋戰役中湧現的“飛將軍”陳福田;1945年12月在高郵戰鬥中的為部隊打開進攻之路的特等英雄袁金生;戰鬥英雄王慶容、華玉傑、楊林等;“雷鋒式的好連長”吳志國;獻身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模範幹部蘇寧……

軍隊作風


23軍作為一支幾乎與人民解放軍同時誕生的老部隊,除了具備人民軍隊共同的優良傳統外,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還形成了的自己的傳統。 (一)堅定的理想信念。它是這支部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的精神力量和不竭的動力源泉,也是在長期革命鬥爭實踐中形成的顯著特點之一。正是靠著它,才有力地保證了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就是在革命初創時期,為了策應紅軍主力部隊長征,紅7團擔任北上抗日先遣隊。方誌敏帶領部隊轉戰江西時不幸被捕。儘管敵人用盡種種卑劣手段,企圖“軟化”、“規勸”方誌敏投降,但方誌敏大義凜然,英勇不屈,對革命事業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即使在以後的抗日、解放等戰爭中,我軍的裝備常常處於劣勢,廣大官兵始終不丟理想、不失信念這一制勝的基石,克服了重重困難,闖過了道道難關,最終成長為驍勇善戰的勁旅。 (二)大無畏的革命英勇主義精神。這支部隊,不論是在昔日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還是在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都表現出了不甘落後、永不服輸的革命進取意志,湧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和英雄事迹,在軍內外傳為佳話。在抗戰時期的黃橋戰役,面對數倍於自己的韓德勤頑部的瘋狂進攻,我部第3縱隊在縱隊司令員陶勇、參謀長張震東的帶領下展開了殘酷的肉搏戰,儘管戰鬥場面異常慘烈,但憑著不怕犧牲、敢於拼搏的獻身精神,成功贏得了戰鬥的勝利。 (三)頑強的突擊精神。23軍向來以有突擊精神著稱,戰爭年代是這樣,和平建設時期也是如此。無論是在從朝鮮回國初期參加國家開發大慶油田的大會戰,還是參加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救火行動,以及參與1998年夏嫩江、松花江的百年不遇的抗洪救災都是衝鋒、戰鬥在第一線,並出色地完成了黨、國家和人民交與任務。 (四)顧全大局,善於協作的精神。無論是從戰略、戰術,還是從人員調配、使用上都需要各部隊充分配合與協作。該部在紅軍時期、抗日戰時期如此,在解放戰爭時期更是如此,面對採取運動戰開展大規模的大兵團作戰,對協同作戰的要求更高、更嚴格。在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為了圍殲黃伯韜兵團,我部華野第7縱19師(原68師)在徐州以東擔任阻擊任務。阻擊是個苦差使,吃炮彈多,傷亡大,還得不到多少繳獲,但為了保障兄弟部隊殲敵和整個戰役進程順利進行,19師儘管付出了沉重傷亡代價,但仍像一面銅牆鐵壁,死死地阻住了援敵。我們學習和宣傳人民軍隊的光輝發展史,旨在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為“不變質”和“打得贏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旨在加強擁軍愛民,密切軍民魚水情,為軍隊提供深厚的群眾基礎。在這裡借用江澤民同志在1990年視察23集團軍的題詞,以表達對這支雄師勁旅的敬佩之意和祝福之願。“老一輩馳騁華東堪稱勁旅,新一代駐守北疆誓做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