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縣誌
清齊祖望纂修的刻本
《巴東縣誌》,四卷。清齊祖望纂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版框16.7cm×11.3cm。4冊1函。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西周時為夔子國地,秦、西漢屬巫縣,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置歸鄉縣,北周改名樂鄉,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更名巴東,唐隸山南東道歸州,清雍正十三年(1725年)隸宜昌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隸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83年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屬縣。記事自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嘉靖二十年(1541年),今仍存世,為稀見之本;明萬曆時,知縣李光前又修輯《巴東縣誌》四卷,前一、二卷已佚,今僅存人事、藝文兩志兩卷。
《巴東縣誌》
鐫“巴東縣誌”及類別。
巴東縣位於今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北部,東連興山、秭歸、長陽,南接五峰、鶴峰,西臨建始、四川巫山等,北界神農架林區。縣境地處長江三峽中段,南北狹長,重巒疊嶂,地形複雜,據鄂西門戶,扼川鄂咽喉,歷來為經濟、軍事要地。西周時為夔子國地,秦、西漢屬巫縣,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置歸鄉縣,北周改名樂鄉,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更名巴東,唐隸山南東道歸州,清雍正十三年(1725年)隸宜昌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隸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83年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屬縣。
清以前,《巴東縣誌》曾三修:明正德七年(1512年),知縣何山等曾修縣誌二卷,今不見傳本;嘉靖三十年(1555年),知縣許周與訓導楊培之重纂《巴東縣誌》三卷,內分輿地、政教、藝文三志,同年刊行。記事自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嘉靖二十年(1541年),今仍存世,為稀見之本;明萬曆時,知縣李光前又修輯《巴東縣誌》四卷,前一、二卷已佚,今僅存人事、藝文兩志兩卷。入清以後,《巴東縣誌》又兩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齊祖望蒞任湖廣巴東知縣后搜尋舊乘前聞,獨立補修,至二十二年(1683年)書成;同治年間,專門設局修纂,又有所增益,傳本較多。
內容簡介
《巴東縣誌》序
志》分官署、學宮、壇廟、倉庫(附養濟院供田)、鋪遞、坊表、津梁、古迹、亭榭、寺觀10類。卷二:《經制志》分祀典、官制、戶口、田地、賦役、潗稞、兵防、郵政8類;《風土誌》分土風、民俗、方言、物產4類。卷三:《職官制》分題名、宦績2類;《選舉志》分甲科、鄉科、薦舉、貢監、恩歷、援納、武貢7類;《人物誌》分獻征、孝子、節婦、神仙(附高僧)4類;《事變志》分寇亂、災祲、瑞應、紀異4類。卷四為《藝文志》,上分誥、敕、記、說、贊、銘、詳、咨、略9類。下分詩、志餘2類,近8萬字。除沿襲舊志外,新增分野、圖經、官制等17類。其中,山川、形勝附以圖經;學校無志,僅以“學宮”附建置志;《藝文志》以詩居多,末附志余實系遺文。書中記事大部分自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巴東縣誌》以土粉連紙印製,因書版經多次刷印,致多數行格、字跡洇渝漫漶。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除此本外,另有湖南師範學院、台灣藏本,天津圖書館僅存殘本(卷一)。作為稀見之本,其文獻價值更令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