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園

江西省九江市地區名

西園,東起庾亮北路,南臨大中路,西至環城路西門口鴻軒里,北瀕濱江路。晚清時期是九江府署所在地,府署衙門西側建有一大片花園,稱為西花園。西花園在當時以其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築風格而著稱。1918年,官府拆府署衙門變賣地基遷址重建,西花園遂逐漸凋敗。後來,許多人在此佔地建宅,西花園逐漸成為民居區。後人為了順口,遂以西園代替西花園之稱,西園由此而得名。

地理位置


西園,東起庾亮北路,南臨大中路,西至環城路西門口鴻軒里,北瀕濱江路。

歷史變革


1938年,侵華日寇佔領九江,為了便於集中管束中國人,將龍開河以西的居民強行遷至西園地段,後來,安徽、湖北、江蘇等地的難民也相繼聚居在西園。因此,八年抗戰期間,西園被稱之為“難民區”。從抗戰到解放前夕,西園大多數居民是城區中的貧民百姓,他們有的販魚賣菜,有的拉人力車,有的賣九江風味小吃。西園裡各行各業比較齊全,在這個方圓不大的小區里,有開副食雜貨店的、有開釀酒作坊的、有看病行醫的、有開私塾教書的、還有測字看相的,可謂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一應俱全。小小西園堪稱九江城的縮影。

西園五絕


西園有為人所稱道。一是路巷交織、錯綜複雜。據統計,整個西園公有92條巷道,最長的巷250米,最短的巷僅30米;路面最寬為4米,最窄為1米。二是里弄幽深。如介福里,它有30米長,1.5米寬。西園裡巷命名,富有文化色彩,介福院取大福之意;同仁里,取自韓愈《原人》中的“聖人一視同仁,篤近而舉遠”之句;同德里則取自《當書。晉書》“同德則同心”之句;三是寺廟分佈其中;四是水井點綴其間。抗戰前,西園有水井二十幾口,現在除了千年古井浪井外,僅存一口水井。五是環境衛生。1954年,西園為九江獲得“全國衛生模範城市”作過積極貢獻。1962年,西園人對全片區大大小小的巷道進行了全面整治,1963年以來,連年獲得全地全市衛生模範小區的榮譽稱號。儘管西園只是九江城市中心的一片彈丸之地,但他卻濃縮了九江近百年來的政治風雲、經濟盛衰和文化傳承。2003年,九江市政府對西園片區房屋進行拆遷改建,拆遷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涉及1460餘戶居民和企事業單位,2005年將其建成集購物、休閑、旅遊、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大型城市購物廣場。百年西園,從此作為一段歷史,永遠留在九江人的記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