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

台灣舞團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只留下這個美麗的舞名。

歷史沿革


1973年春天,林懷民以“雲門”作為舞團的名稱。這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雲門舞作多由傳統文化取材,以現代的觀點,獨特的形式呈現。《薪傳》,《紅樓夢》,《九歌》,《行草三部曲》等作品,備受歡迎,一再演出,成為台灣社會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舞團發展


從台北的國家戲劇院,到各縣市文化中心、體育館、鄉鎮學校禮堂,雲門在台灣定期與觀眾見面。九十年代以來,在國泰金控的支持下,每年輪流在各城市舉行戶外演出,吸引數萬觀眾參與。演出結束后,會場沒有留下任何垃圾紙片,建立了美好的廣場文化。2010年9月,雲門戶外公演首度在杭州西湖畔著名景點柳浪聞鶯舉行,兩場演出吸引超過一萬五千名觀眾,現場秩序井然,媒體讚譽:“雲門公演寫下西湖奇迹”、“雲門舞西湖 只留掌聲不留垃圾”。
雲門也是國際頂尖藝術節以及重要劇場的常客,每年應邀出國演出長達四個月。紐約,倫敦,柏林,莫斯科,東京,悉尼都是舞團例行公演的城市。三十七年來,雲門在歐、美、亞、澳各洲兩百多個舞台上,演出超過一千七百場,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各界熱烈讚賞。倫敦時報說,雲門是“亞洲第一個當代舞團。”歐洲舞蹈雜誌表示:“雲門之舞舉世無雙。它呈現獨特,成熟的中國編舞語言。這項亞洲舞蹈進化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威廉‧弗塞斯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對歐洲古典芭蕾的影響。”
2003年,《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珂芙將雲門的《水月》列為該年最佳舞作的首選;為澳洲墨爾本藝術節揭幕的《行草 貳》,榮獲時代評論獎及觀眾票選最佳節目。2006年,“行草三部曲”獲《國際舞蹈》雜誌評選為“年度最佳舞作”。
雲門舞者多為舞蹈科系畢業生,他們的訓練包括現代舞、芭蕾、京劇動作、太極導引,靜坐與內家拳。
林懷民與雲門的故事,已寫成《飆舞》一書由天下文化出版,也成為台灣各級學校教科書的內容;紀錄片《踴舞‧踏歌 雲門30》,由台灣公共電視製作發行DVD。雲門近年作品也拍攝為舞蹈影片問世:在荷蘭攝製的《流浪者之歌》,在法國攝製的《水月》,在德國拍攝的《竹夢》以及在瑞士拍攝的《行草 貳》為多國電視台播放,DVD發行全球。《雲門‧傳奇》舞作套裝DVD由金革發行。
1998年,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創立,以專業經驗創造“生活律動”教材,讓四歲到八十四歲的學員,透過啟發性的教學,認識自己的身體,創造自己的生命律動。2009年起,雲門教室與香港何鴻毅基金會合作,把生活律動推薦到香港的幼稚園與小學。
1999年,“雲門舞集2”成立,培育年輕優秀的編舞家和舞者;深入台灣各地校園和城鄉,為學生和基層民眾演出。2000年啟動的藝術駐校活動,獲得大專院校學生熱烈迴響。2007年起,舞團進駐城鄉,在當地密集舉行舞蹈藝文活動,受到年輕學子及城鄉民眾的熱烈歡迎。

所獲榮譽


2003年,台北市政府將雲門三十周年特別公演的首演日8月21日,訂定為“雲門日”,並將雲門辦公室所在地的復興北路231巷定名為“雲門巷”,“肯定並感謝雲門舞集三十年來為台北帶來的感動與榮耀。”
2008年,雲門排練場大火后,五千多位民眾捐款,支持雲門重建。台北縣政府透過“促參法”,將淡水一塊一點五公頃的土地租借給雲門四十年。2013年新家完工後,雲門將在這個以“專業‧教育‧生活”為志業的文化藝術教育中心,永續進行藝術耕耘與人文服務。
2010年,台灣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將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雲門”,表彰雲門在藝術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