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金彩漆

泥金彩漆

泥金彩漆(稱為寧波特藝漆器)是中國一種瀕臨失傳的特色傳統工藝品種,它的歷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母渡文化。泥金彩漆是一種泥金工藝和彩漆工藝相結合為主要特徵的漆器工藝。泥金彩漆主要是在木製還件上,將打成薄片的金銀箔碾成粉狀,調入漆料后或塗或描或填,並採用蚌殼片、鏡片、砂會、瀝粉等工藝技法精心裝飾;也有以竹片;竹編為胎的。2006年6月,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並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概況


泥金彩漆在明清時遺留下來的描金漆器,仍金光燦燦,可見泥金質量之好。寧波生產的一批“鼓凳”、“紅樓十二金釵”等仿古工藝品,製作精巧,人物造型逼夏,爍爍閃光,又富有立體感,很受外商歡迎。是寧波市主要出口工藝品之一。

主要原料


寧波泥金彩漆以中國生漆和金箔為主要原料。漆器以木胎為主,也有竹片、竹編為胎。

製作分類


泥金彩漆以被漆物的花紋凹凸之別,製作分為浮花、平花、沉花三大類。

工藝特色


八角瓜子桶圖片一
八角瓜子桶圖片一
泥金彩漆有一套獨特複雜的工藝流程。泥金彩漆全靠師徒口傳手授,純手工技藝製作,工藝考究、精緻,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圖、搗漆泥、堆塑、貼金、罩漆、上彩、鋪雲母螺鈿、分天地色、修邊、挖朱等20多道工藝流程,約3個月器物才能成品。其中,堆塑(堆泥)是泥金彩漆最具特色的手工藝,也是與其他漆器最大區別所在,為寧波所獨有。具體地說,所謂堆塑,就是藝人把生漆、瓦片灰或蠣灰按一定比例搗製成漆泥,反覆搡打、揉捏,然後在竹木等胎胚上堆塑山水、花鳥、人物、樓閣等圖飾,最後給圖飾貼金、上彩,使器物外表富麗堂皇、異常美觀。

歷史發展


泥金彩漆圖片二
泥金彩漆圖片二
寧波的漆器工藝歷史悠久。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的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一隻塗有朱紅漆的木碗,便是佐證。
寧波古時的鄉里人家往往儲備有大量的木頭,準備在嫁女或娶媳婦時,派上用場。男方家父母在娶媳婦前要做一張大木眠床給兒子;女方家則要置辦紅妝傢具。兩家做的都是竹木器活,完工之後,就要進行外表裝飾。為使器具外表絢麗多彩,往往會選擇工藝方式——泥金彩漆,即在木胎漆胚上堆塑、瀝粉、泥金彩繪。
唐代高僧鑒真出使到日本,也從寧波帶去佛像、生活用具及其它漆飾等泥金彩漆作品,對日本的民間漆藝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浙江通志》云:“大明宣德年間,寧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聞名中外”。明宣德年間距今已有550多年了,從中可以知道,泥金彩漆在明宣德年間已形成了製作的強盛時期。另外,從保存在日本大都奈良正倉院的隋唐以來的寧波漆器來看,泥金彩漆可能遠在明以前便遠涉重洋,為中國漆藝遠播扶桑作出過貢獻。清朝時,泥金彩漆仍延續其輝煌的發展歷史。歷史上,寧海的漆器久負盛名。從寧海十里紅妝博物館收藏的寧海民間泥金彩漆傢具——清中期的龍鳳紅板箱及大木眠床,可以看出當年泥金彩漆帶給人們生活的光彩。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初的寧波鄉間,泥金彩漆也曾輝煌一時,作品常出現在國內外的展覽會上,備受讚譽。新中國成立后,一個新的社會體制的展現,在新思想、新風尚、移風易俗的主旋律中,從前結婚的千工床、萬工轎,顯赫的十里紅妝及幾千年的婚俗習慣被徹底地改變,所以,泥金彩漆器具的需求,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十年浩劫中,泥金彩漆的工藝被划入了封、資、修和香花毒草的行列,迫使從藝人員棄藝從耕,直到現在此門工藝技法面臨著瀕危的狀況。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觀念和習慣的轉變,泥金彩漆工藝失去了它生存的市場,一般農家已見不到泥金彩漆的蹤影,其展示面已越來越狹窄了。雖然泥金彩漆工藝在移風易俗中被漸漸隱沒,但在我縣還有幾位藝人在堅持保留這一民間絕技。我縣的民間藝人黃才良於1973年師從張學筆學藝,在農村婚俗嫁妝中從事泥金彩漆工藝製作。1975年就職於寧海工藝美術廠,在各門派師傅指導下,吸取傳統工藝精髓,反覆鑽研,進一步掌握泥金彩漆工藝配方和製作工藝流程。1979年後,泥金彩漆工藝在現代工業浪潮衝擊下終止,但他仍潛心研究泥金彩漆,帶徒一人。與黃才良同時的泥金彩漆藝人還有陳孝吉、李光昭、童中回等人,一直痴迷於該門工藝。

流傳原因


其一、地理位置優越。寧波地處東南沿海,北接寧紹平原西南屬半丘陵地帶,林產資源豐富,對外開埠甚早,為最早的“五港”通商口岸之一,海外貿易頻繁,交流甚廣,有利於甬式傢具對外的發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泥金彩漆器備受國內外商戶的青睞,這是形成泥金彩漆輝煌的原因之一。
其二、文化積澱深厚。寧波有幾千年河姆渡文化的熏陶,加上有悠久、深遠、厚實的婚俗文化,在男婚女嫁時,為了顯示家底厚實富有,男女雙方在婚嫁上大做文章,相互攀比,相互炫耀,就是普通百姓也要傾其所有置辦嫁妝,以誇耀於鄉鄰而顯示對子女婚嫁的隆重,這樣就極大地促進了甬式婚妝傢具的市場需求。地處寧波南部的寧海,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人力資源豐富,因此歷史以來手工“五匠”比較發達,在耕作之餘,絕大部分匠人師傅帶徒弟走南闖北為人做嫁妝,稍有規模的作坊把泥金彩漆的成品運到台州、寧波等地區售賣,慢慢地向寧、紹、台等周邊地區擴展,使泥金彩漆工藝在婚嫁傢具中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形成實用傢具裝飾門類中的奇葩。
其三、應用範圍廣。可廣泛應用於家居建築、日常生活器具等表面裝飾,亦可用作廳堂藝術品的陳列。題材選擇靈活,藝術的可塑性強,不管是歷史人物,或是魚蟲鳥獸或是花卉草木,不管是群堆或是單體堆塑,不管器形的複雜簡易,都可因地制宜,隨意發揮。經久耐用,歷千年不壞,這可以從日本正倉院泥金彩漆實物中得到印證。

器物作用


由於泥金彩漆器物的外表具有金碧輝煌、絢麗多彩等特點,使主人家平添一分熱烈、喜慶和吉祥的氣氛,且器物圖飾層次清晰、立體感強,有亭台樓閣、吉祥圖案、戲曲人物等多種題材,外加不易磨損、經久耐用,故在舊時寧波鄉間很是流行。據考證,在寧海,古時生活殷實富裕的鄉里人家,在男婚女嫁時往往選擇泥金彩漆傢具及用品,久而久之成為習俗:男方父母娶兒媳婦前,定要製作一張泥金彩漆的木製大喜床給兒子;女方家則必置辦喜慶的泥金彩漆紅妝傢具,如箱子、提籃、帽桶等,現時寧海十里紅妝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龍鳳紅板箱、大眠床等民間泥金彩漆傢具,就是最好的佐證。

代表作品


陳列於浙江博物館的果桶,粉桶,是寧海古人精工製作的泥金彩漆代表作。
泥金彩漆,是寧波傳統工藝“三金”之一,是一種泥金工藝和彩漆工藝相結合為主要特徵的漆器工藝。明清之際到達鼎盛,有文字記載已有550年歷史。現僅寧波市慈城及轄縣寧海還保留此項傳統手工藝。
泥金彩漆以中國生漆和金箔為主要原料。製作方法分為“堆泥(堆塑)”、“瀝粉”、“泥金彩繪”三種。耐磨、耐蝕,越陳越亮,歷經千百年而不失光彩。製作技法可分為浮花、平花、沉花三種,浮花採用硃紅色油泥堆塑花紋,平花和沉花則需貼金、上彩、罩漆、推光、描金、瀝粉、撥朱、雨雪、砂金、碾金、泥金、細金等工藝。堆泥是泥金彩漆最獨特的工藝方法,它是在平面上做“加法”——手工堆塑。藝人以生漆、瓦片灰或蠣灰按一定比例搗製成漆泥,在木胎漆胚上堆塑山水、花鳥、人物、樓閣等圖飾,再給堆塑貼金、上彩。此項工作程序繁雜,要領頗多。製成的工藝品典雅古樸、絢麗多彩,頗有漢唐雕刻藝術之遺韻。
泥金彩漆與當地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其品種豐富,大及眠床櫥櫃等內房傢具,小到提桶果盒、帽桶等生活用具,折射出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習俗。寧波現今保存著的明清及民國時期傢具和生活用具,其泥金彩漆部分光艷如新,看得出當年手工技藝之精湛。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初,泥金彩漆還盛行在寧波地區的民間。1953年舉辦的全國首屆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寧波泥金彩漆中的雙龍提桶、飯盂、粉斗等作品,受到了行家的讚揚,一些美術家撰文高度評價其藝術成就,並出版畫片加以介紹,影響頗大。此後在多次的國內外展覽中,都贏得了聲譽。上世紀70年代初也曾輝煌,產品遠銷美國、新加坡等地。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轉變,它失去了自己的生存市場。時至今日,僅寧海縣境內還有少數藝人在製作,其它地方已鮮見蹤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