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與金融脆弱性
金融自由化與金融脆弱性
在實踐上,由於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壓力,金融自由化又是一個不得不走的過程。金融自由化“逆”風而行,說明它主要不是出自各國政府的意願。中國金融發展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並從多方面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
09-01版 次:1頁 數:451裝 幀:平裝所屬分類:圖書 > 金融與投資 > 金融理論
金融自由化促進了金融發展,金融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劇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發的危機促使經濟衰退。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理論和實證分析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大於風險,所以應當贊同金融自由化。在實踐上,由於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壓力,金融自由化又是一個不得不走的過程。因此,必須推進金融自由化。而最優的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安排,將減低其脆弱的一面,增大其收益的一面,所以金融自由化又要講究方式。這一切同樣適用於中國的金融市場化實踐。
脆弱是金融業的本性——由高負債經營的行業特點所決定,這是狹義上的金融脆弱性。廣義上的金融脆弱性,則指一種趨於高風險的金融狀態,泛指一切融資領域中的風險積聚,包括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在金融市場膨脹發展之後,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愈益脫節的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有一種自增強的趨勢。金融脆弱累積的自然結果就是爆發金融危機,從而嚴重損害了經濟增長。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自由化、合業經營、業務範圍自由化、金融機構准入自由、資本自由流動——都有引發金融脆弱性的可能。
金融自由化“逆”風而行,說明它主要不是出自各國政府的意願。推動金融自由化深藏於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的內在機制——經濟金融全球化——之中。在金融全球化時代,各國政府一方面面臨經濟金融全球化要求市場自由交易的壓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創新的衝擊下又處於“管不住”的無奈之中。這樣,嚴格的金融管制已不再有什麼“效益”可言,繼續推進自由化就成為必然之舉。
中國金融發展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並從多方面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消除巨額滯存的不良債權是中國金融市場化的前提。金融產權多元化是中國金融市場化的核心。從方式上來說,以某一國有銀行的若干家省分行為基礎,成立控股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並上市,可能是一條正確的途徑。發展非國有銀行雖很有意義,卻無可行性。
50年來,我國長期維持一種合業經營局勢。現在,由於“風險決定收益”的市場調節機制在中國還不能發生根本作用,只能實行有限的合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