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愛民村的結果 展開
愛民村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石洞鄉下轄村
在四川省的綿陽市涪城區石洞鄉下轄村有一群可愛的農民,大家都相處的非常融洽,所有就有了愛民村這個說法
目錄
位於石洞鄉場鎮東南方向5公里處,轄10個村民小組,有農業戶486戶,農業人口1308人,農村勞動力829個,土地2602畝,其中:耕地1639畝,年外出務工360人,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73元,村集體收入14萬元,村級資產24.7萬元,村級負債4.9萬元。近幾年,該村按照“生態興村、產業富民、品牌增效、農民增收”的發展戰略,從一個主要以種糧為主,產業結構單一,基地設施薄弱的傳統農業村、貧困村,發展成為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的示範村。
發展新產業。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中,該村依託龍頭企業,延伸蠶桑產業鏈,提升農業產業功能,發展效益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使新時期的農業成為具有時代特徵的新產業,農民就業和增收的空間更寬闊,過上舒心寬裕的生活。愛民村抓住鄉黨委、政府引進天虹絲綢公司的機遇,充分用活退耕還林政策,積極實施蠶桑產業化。全村退耕還林283畝,歷年獲得國家政策補助48萬元,發展高規格、高質量桑園700畝,年養蠶2000張,實現收入100萬元;同時利用桑園林間隙地發展土雞養殖,探索用桑條種植菌類產業,延伸了產業鏈條,發展小家禽、水產、生豬等養殖大戶,全村全年可出欄土雞20萬隻,出攔生豬1500頭。
建設新設施。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完善基礎設施,使村道路、水電、廣播、通訊等配套設施俱全,讓村民共享現代物質文明的成果,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根據該村自然條件差、交通不方便的實際情況,把交通道路建設作為重點。全村投入勞動力500餘個,由區財政補助資金28萬元,新建村到社水泥路3.5公里,泥結石路20公里和鄉到村4公里柏油路。投入6萬元(其中:國家投入4.5萬元,群眾投入1.5萬元)新建愛民村八社電力提灌站一處,擔深擴寬山平塘6口。
改善新環境。結合產業發展,改善人居環境。因地制宜建設寬敞明亮、整潔有序的鄉村家園,按衛生標準規劃和建設生活垃圾區、污水溝、廁所、畜禽欄舍等,生態環境良好、農民生活環境優美。全村結合蠶桑產業發展需要,積極建設農業生產、生活用房,新改建磚混結構農房106戶,其中:蠶房100間、2400平方米,硬化入戶路100戶,硬化院壩70戶,美化居家環境100戶,實施農村能源改造140戶,實施改廚、改廁各150戶,改圈、改水100戶。共計投入資金122.8萬元,其中:區財政補助資金32.8萬元,農村戶用沼氣建設資金15萬元,農戶投入75萬元。通過認真實施“五改三建”,改變了農村傳統的“鍋在廚房響,豬在圈裡嚷”的不良傳統,實現了“十有”,即村上有產業,社社有水泥路,戶戶有專業蠶房,飲有清潔水,家有沼氣池(配套標準廚房和標準廁),少有所學,壯有所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扶;“六通”即:村通柏油路、社社通廣播、戶戶通電話、家家通有線電視、院院通公路、戶戶通沼氣。同時,全村積極開展“巧媳婦文明之家”創建活動,建設健康、文明、科學農村精神新風貌;全村立足家庭,破除陳規,按照“功能、環境、風格”的要求,引導農民改造農房外觀、內部功能和周邊環境,整體推進農村農房改造。通過農房改造、環境整潔等途徑,提升了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整體文明水平,使全村達到“六化”提高:農業產業化、道路暢通化,飲水潔凈化,燃料沼氣化,環境優美化,管理民主化和農民文明素質大提高。
形成新風尚。進一步加強村基層組織建設,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擴大了村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空間,讓村民享受政治文明的成果;培養村民崇尚科學的現代意識,在農村創建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娛樂方式、和諧的鄉鄰關係。街道潔凈,亮化,美化,打麻將等陳規陋習被文明新風取代,農民群眾的創造熱情也被激發出來。愛民村的農民主動發起,組建了蠶業技術協會,搭建起政府、企業、農戶之間的橋樑。
培育新農民。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村民整體素質,培養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懂生產、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重點抓勞務輸出,促進農民增收。在新農村建議中,全村始終把勞務輸出,“減少”農民作為增收致富的手段,開展技能培訓,實施非農就業,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員360人,年勞務人均收入3300元,同時積極開展農技培訓,提高科學種田能力,年人均純收入增幅在17%以上。深入開展評選“五好文明戶”和“四星?五星?農戶”活動,轉變農民生活方式,從思想觀念、法制意識、衛生習慣、道德禮儀等方面,提升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農村德育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態勢,營造了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愛民村近幾年建設新農村的實踐證明,班子好、觀念先導、規劃科學、上下聯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
班子好。“要得車兒快,還要車頭帶”,愛民村支部狠抓自身建設,積極發展文化水平高,思想素質好的年青人入黨,改善黨員隊伍結構,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採取多種方式加強黨員隊伍的管理。抓好機制建設,以黨員先進性教育為契機,建立健全村社民主管理機制,凝聚黨心民心。
觀念先導。“三農”的難點是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建設,而破解之道關鍵是轉變幹部觀念,形成發展的內在動力。愛民村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努力做到既要保持發展的熱情,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更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既要依靠上級的支持,更要發揮本村的積極性;既要有長遠規劃,更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紮實推進,籌劃新農村建設。
規劃先行。愛民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村產業規模化、生產規模化、組織合作化、保障社會化、環境生態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愛民村新農村建設方案》,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使愛民村成為綿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成為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在新農村建設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愛民村的發展,首先得益於領導幹部掛點聯繫制度,黨委、政府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尊重民意,把保護村民的積極性貫穿於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搞不搞,怎麼搞由群眾說了算,較好地落實了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參與權和決策權,沒有出現違背群眾意願搞貪大求洋、大拆大建等勞民傷財現象。村民積極性高漲,成為建設的主體。社會各界給予資金、技術和知識等幫助,成為新農村建設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