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史志

巴蜀史志

《巴蜀史志》,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辦。1982年1月創刊,時名《四川地方志通訊》,由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辦,不定期,內部發行。1983年起改為雙月刊,同年第4、5期合刊起改由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輯室主辦。后改由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辦。1988年第1期起更名為《四川地方志》。1992年第1期起更今名。2001年第3期起國內外公開發行。欄目主要有特載、方誌論壇、續修志書探索、年鑒指導、志書評介、史料之窗、蜀中人物、舊志研討、藝苑風采、飲食文化、風物名勝、民俗風情、讀書隨筆等。

基本信息


期刊名稱 巴蜀史志
主管單位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主辦單位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本刊主編:馬小彬(兼)副主編:汪 毅 責任編輯:曹鴻浙
地址 四川成都永興巷15號21樓
郵政編碼 610012
電話 028-86522567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1-265X
國內統一刊號 CN 51-1616/K
刊期 雙月刊
開數 16開
著名畫家何海霞為本刊封面題字,《巴蜀史志》電子版(網址)Http://www.cqvip.com。

基本介紹


《巴蜀史志》
《巴蜀史志》
《巴蜀史志》是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管主辦的融學術性、專業性、知識性、可讀性為一體的地方史志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
《巴蜀史志》是傳播厚重深刻的巴蜀文化的橋樑,是聯繫地方志工作者和社會的載體。
《巴蜀史志》以“信史、實學、新知、美文”為基本追求,以文化感、歷史感、社會感為己任,以專業性、知識性、可讀性為準則。《巴蜀史志》自1981年創刊以來,已出版總第170期,為傳播厚重深刻的巴蜀文化,指導省、市、縣三級志書編纂和年鑒編輯,加強四川地方史志學術研討,交流海峽兩岸修志信息等起到了積極作用,受到海內外修志界的關注。本刊多篇文章被《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地方志》、《中國地方志通訊》以及省外多家地方志期刊轉載。
《巴蜀史志》(雙月刊)裝幀精美,為國際流行開本(大16開),64頁;內頁為70克雙膠紙,四封均為128克銅版紙彩印。

主要欄目


方誌論壇、續志探索、年鑒指導、讀志用志、愛志人語、志鑒評介、關注西部、巴蜀熱點、文化縱橫、史料之窗、名人檔案、人物春秋、古迹考辨、史海鉤沉、風物名勝、名產史話、民俗風情、飲食文化、藝苑風采、稗史逸聞、詩詞賞析、讀書隨筆、域外傳真等。此外,因稿設欄目。

期刊要求


1.學術文章應有:內容摘要(180字左右)、關鍵詞(3-8個);標題不超過20個字;作者簡介(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
2.來稿所用引文及資料須準確無誤,文獻標引序號按文中引用順序依次排列,並將參考文獻按順序列於文後。請註明詳細出處。包括作者、書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年代(或刊期),引文所在頁碼。
3.要求作者提供詳細的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繫電話及電子

精彩文章摘要


成都永陵

(2010年第4期)摘要:在成都西北方三洞橋北的一座青草坡,長期誤傳是漢代司馬相如的撫琴台。1942年考古發掘,發現是唐末五代時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稱永陵,距今已1000多年歷史。陵墓為直徑80餘米、高約15米的圓形封土,墓內由14道雙重石券構成。分前、中、后三室,中室放置王建棺槨,后室御床坐立王建真容石刻像,為國內帝陵唯一皇帝雕像,稀世珍寶。 (共1頁) 關 鍵 詞:成都 司馬相如 考古發掘 五代時期 王建 陵墓 皇帝 漢代

地方志工作者角色定位初探

(2010年第4期)摘要:地方志工作者既是修志的組織者、實踐者,管理地情資料的管理者,又是為社會提供地情資源服務的服務者。主觀角色意識的強與弱,是作好本職工作的關鍵。地方志工作要有敬業精神,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共2頁) 關 鍵 詞:地方志工作者 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