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學

實學

實學是一種以“實體達用”為宗旨、以“經世致用”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潮流和學說。中國實學思想肇始於宋代,在明清之際達到高潮,是儒家思想發展的階段性理論形態,並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轉化的中介和橋樑。“實學”這一概念,在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涵義不同;即使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因學派相異,也往往有不同詮釋。但它始終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崇實黜虛、經世致用,主張關切時代主要矛盾、回答時代主要問題,主張學術要有益治國理政,從而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

釋義


中文拼音shíxué
[genuine talent;real learning] 真實的學問;踏實而有根底的學問;實用的學問。

中韓日實學概況


發祥於中國的實學傳入日本、韓國、越南,成為一門國際性學術,在近代東亞現代化和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曾產生過積極作用。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先後都成立了實學研究會,組織與開展實學研究。《影響東亞的99位實學思想家》一書為三國實學研究會共同編著,中、日、韓2015年同時出版。日本東亞實學研究會於1993年11月創立,其目的是研究東亞中國、韓國和日本三國的實學,特別是“實心實學”。韓國實學學會創立於1991年,其實學研究深受朱子的影響。李退溪作為韓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實學思想家,其頭像被印在韓幣上而被家喻戶曉。這些學術團體每兩年組織一次東亞實學國際會議(中、日、韓輪流),開展對東亞實學的研究。

中國實學的主要流派和核心


實學是一個具有多層涵義的概念。它既包括有元氣實體哲學、道德實踐之學、心性實學,又有經世實學和實測實學,還有考據實學和啟蒙實學等。其中經世實學是中國實學的主流和核心。
經世實學的基本精神就是主張“經世致用”。經世實學既表現為揭露與批判在田制、水利、漕運、賦稅、荒政、兵制、邊防、吏治、科舉諸方面的社會弊端,又表現為提出與實施各種旨在改革時弊的救世方案。同時,在學術上還包括明經致用論和史學經世論,把治經考史看作經世的重要思想武器。
實體哲學與道德實踐之學,是就中國經世實學的哲學思想基礎而言。它包括以“氣”為本的本體論,以“實踐”(力行、踐履)為基礎的認識論,以“實性”為基本內容的人性論,以“實功”為主要修養方法的道德論,以利慾為基礎的理欲統一說(包括義利統一說)等內容。
心性實學(日本實學界稱之為“實心實學”)以心性本體為核心,通過與工夫、適用範疇的互動,發掘出“內聖外王”的深層境界。工夫和本體的互動構成了儒學“內聖”部分的架構,本體和適用的互動則構成儒學“外王”部分的架構。脫胎於心學傳統的部分學者,並未完全放棄心學的內核,比如說高攀龍、劉宗周黃宗羲李二曲孫奇逢等人,他們從學術立場反思明滅原因,亦對心學作了調整——結合時代,容納了更多外王的因素,而不是簡單地放棄心學這一精神財富,另闢蹊徑。
實測實學,是就中國經世實學的科學內容和基礎而言。它既包括中國傳統的古典科學,也包括從歐洲輸入的西方近代科學;既包括天文、曆法、數學、音律,又包括地理、農業、水利、生物及各種技藝等多種學科。從事探索自然奧秘的各種科學研究,歸根到底,是為經世實學服務的,是經世致用的一種重要手段。
考據實學,是就中國實學的經學內容和依據而言。從明中葉開始,特別是清代乾嘉時期,隨著實學思潮的興起和發展,在經學領域,出現了與“宋學”相對立的“考據學”的復興,主張以專事訓詁名物的漢學代替以己意解經的宋學,以主實證的漢學代替憑空議論的宋學。這種實事求是的考據實學往往流露出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以考據為手段來闡述它們的經世思想。
啟蒙實學,是指從明中葉開始至晚清時期,隨著西學的大量輸入,出現的一股具有近代啟蒙意義的意識形態,它既表現為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另一種性質的經世之學,又表現為在哲學與文藝領域的某些啟蒙思想的因素。

中國實學的時代範圍和歷史階段


“實學”概念的某些思想內容雖早已有之,但把這些內容升華為“實學”概念,則始於北宋程頤。爾後,宋元明清時期的許多實學家都沿用這一概念,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中國的實學思想,從而構成了長達800多年的中國實學思潮。
關於中國實學的終點,主張把曾國藩、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思想體系,作為中國經世實學的殿軍。隨後,不管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還是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的思想體系雖然吸取了中國古典實學的豐富內容,但本質上它已擺脫了中古文化形態,而成為全新的“近代新學”。
從北宋中期到晚清洋務派的800多年間,中國實學思想經過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1)從北宋至明中葉,是中國實學的產生和發展階段。這一歷史時期的實學還不完備,還不能夠真正把“實體”與“達用”兩者結合起來,未形成完整系統的實學思想體系。(2)從明中葉到清代乾嘉時期,是中國實學思想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歷史時期,無論是經世之學還是實測之學,都比宋元時期具有更加豐富的社會內容,特別是隨著“西學東漸”而在科學領域開創了重實踐、重驗證、重實測的時代新風,把重經驗的歸納法和重理性的演繹法結合起來,這是宋元“格物遊藝之學”所不具備的。(3)從清代道(光)咸(豐)到同(治)光(緒)年間,既是中國經世實學思想的高漲時期,也是由中國古典實學通往近代新學的轉折時期。這一歷史時期的實學思想,主要是圍繞“救亡圖存”這一時代主題而展開。晚清實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在中西文化的衝撞與融合中,既繼承了中國古典實學的成分,又大量地吸收了西政與西學,企圖以西學之實補中學之虛,這一特點是由晚清社會矛盾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中國實學的研究發展


近幾十年中國實學研究取得很大成績,但也有一些問題值得研究。比如實學研究中存在的各種爭論,如實學的涵義是什麼、研究範圍是什麼、實學和儒學、理學的關係是什麼等等。關於實學的內涵,上個世紀末曾經開展過大討論,諸多學者之間有過非常激烈的爭論,有北宋以來的“實體達用之學”(葛榮晉)、受西方科技知識衝擊而產生的“實用實測之學”(杜維明)、“切實有用的學問”(羅熾)、“經世致用之學”(張顯清),“中世紀走向近代的哲學思潮”(成復旺)等。不僅僅是實學的內涵,實學與儒學、實學與理學、實學與心學、實學與早期啟蒙思潮的關係等,都引發過激烈爭論。這些爭論引發了學界對實學研究的熱情,在爭論中提高了實學研究的水平。但拘泥於各種爭論也會導致實學研究存在簡單重複、創新緩慢的狀況。第二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實學研究面臨著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尷尬狀況,以實學研究為主要方向的學者越來越少。不僅中國如此,日本、韓國同樣如此。從每年培養的碩士、博士的總量上看,人數不算少,能夠以實學作為研究方向的則很少。同時,實學自身的特點,也要求研究者是具有哲學、歷史、法學等更多學科領域知識的複合型人才。

當代中國實學


近年來,中國實學研究會在繼承古典實學傳統的基礎上,倡導構建“新實學”的理論形態,在東亞思想界引起了積極的反響。實學,反映了儒學的經世理念和價值,也可以叫做“經世儒學”。發掘儒學在管理、經濟、文化、軍事、法治、醫學、外交等方面的資源,發揮其經世致用的功能,助力民族文化復興,服務治國理政,打造新時期的“經世儒學”即構建“新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