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翅雞
鳥綱雞形目的動物
鐮翅雞屬鳥綱、雞形目、松雞科。拉丁學名為Falcipennis。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東北部黑龍江的下游以及小興安嶺東北側。此外,僅在俄羅斯薩哈林島、日本北海道等地少量分佈。鐮翅雞因其翅膀上的初級飛羽呈鐮刀狀而得名,是一種比鴿子稍大的寒冷地區代表性鳥類。近年來,經過動物學家的調查證明,鐮翅雞在中國已經滅絕。
鐮翅雞
鐮翅雞—厘米,—。雄鳥雌鳥羽差,雌鳥羽稍淡。頂頸灰橄欖沙黃,具窄黑斑紋;紋;余羽黑褐,雜灰沙黃蟲蠹狀斑,胸腹黑交替橫斑;翅膀短圓,殊翅膀初級飛羽硬窄尖,呈鐮刀狀;尾羽枚,央尾羽褐,尾羽黑,寬闊羽端。
睛虹膜為黃褐色,眼的上緣有一個鮮紅色的裸露的皮膚;嘴為黑色;腿上被有羽毛,腳和趾為黃褐色。
在中國境內則僅分佈於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及黑龍江下游,十分罕見。
鐮翅雞
秋、冬季節沒有明顯的遷徙行為,只是棲息的海拔高度略有下降。繁殖期多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結成數只的小群,最大時有10餘只。
冬季的食物主要是雲杉、冷杉、落葉松等針葉植物的嫩枝、嫩芽、種子等。其他季節除針葉樹外,還以越桔、岩高蘭、懸鉤子、綿毛果苔、醋栗、草莓等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葉、枝芽、花蕾、草籽和漿果等。它們也吃一些鱗翅目的昆蟲、甲蟲、蝸牛和螞蟻。
鐮翅雞的繁殖期是4—7月,4月下旬就開始出現發情和求偶行為。它在求偶、繁殖和育雛等方面,都與其它松雞科鳥類很相似。發情的雄鳥先停歇在樹上,帶著它的膨鬆羽毛、腫脹的眼上部鮮紅色裸皮和類似松雞求偶炫耀的嚴肅姿態,尾羽呈扇狀豎起,並伸直頭和頸,且伸得很低,除了尾羽上舉或呈扇狀而發出了輕微的沙沙聲外,整個森林顯得十分的寂靜。然後雄鳥飛落到了地面上,一邊整理羽毛,一邊發出顫動而拖長的類似“嗚—嗚—呵—呵”的叫聲和類似松雞的“咔嚓,咔嚓”的聲音。聲音十分響亮,能傳到幾百米遠。它們也有時站在大樹樁上,伸展翅膀,進行有力的拍打后,跳起1米多高併發出宏亮的尖叫聲。這樣反覆進行,持續時間達數小時。
交尾之後,雌鳥便開始築巢產卵。築巢的生境一般在向陽的山坡上的越桔等灌叢中,常在倒木下或樹根旁的地面上。巢很簡陋,在地面凹處用松枝和越桔等灌木的小枯枝搭成,內有樹葉、羽毛等物鋪墊。鐮翅雞每窩產6—10個卵,最多為15枚。卵的顏色為淡褐色,具橄欖色或褐色小斑點,大小為43—48×31—32毫米。孵化由雌鳥承擔,孵化期至今尚不知曉,只是6—8月可以見到雌鳥帶著一窩雛鳥在山林中活動。
鐮翅雞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中國,都非常罕見,成為松雞科中最為稀有的瀕危物種。60年代時,在俄羅斯境內發現過零星的個體,密度僅有每公頃0.0025隻。分佈區域狹小,特別是棲息地內的松林和雲杉林被大量砍伐是影響它們生存的主要原因。
鐮翅雞
鐮翅雞在中國僅曾經報道過在東北的小興安嶺和黑龍江下游有分佈,但近幾十年中尚沒有任何關於它們的野外報道,國內各研究機構、博物館中也沒有它的標本收藏,所以它在我國是否還有野外種群存在,尚待進一步考察,不過情況不容樂觀,在中國已經絕滅的可能性極大。
由於迄今為止有關這一物種的生物學、生態學研究極少開展,關於它的種群、繁殖的情況所知甚少,國內、外也都尚無人工飼養方面的任何報道,所以加強對鐮翅雞的野外考察、研究和保護工作,進而為開展人工馴養繁殖,恢復野外種群提供科學依據,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2021年2月,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鐮翅雞已在中國境內滅絕
(2001.09.05)新華社援引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的研究結論,正式宣布:野生動物鐮翅雞已在中國境內滅絕。
5年野外調查得出結論
鐮翅雞的滅絕結論,是經過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於孝臣研究員所帶領的課題組,近5年的野外調查,並依據《國際瀕危動物紅皮書》中關的規定,最終作出的。
於孝臣研究員告訴記者,5年前他們承接了由原林業部設立的鐮翅雞、柳雷鳥野外分佈狀況調查項目。雖然八十年代初鐮翅雞被定為了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但幾十年來,中國的科研人員一直未能真正了解到這種雉雞類動物的現實情況。不少教科書中的描述,大多是通過從原蘇聯的相關資料翻譯而得。
然而,5年來於孝臣等動物研究人員,走遍了黑龍江南岸及小興安嶺等地區,不僅未能發現哪怕是一隻鐮翅雞,而且也沒有發現任何這種雉雞類動物活動的痕迹。最為關鍵的,是生活在這些地區的老百姓,也普遍聲稱幾十年沒看到過這種雉雞了。
根據《國際瀕危動物紅皮書》中的有關界定:一個物種或亞種,如果在其分佈地區,50年都未發現,在適當時間對其他有潛在分佈可能的地區也仍未發現任何活動痕迹,就可以斷定它在該地區滅絕。至於滅絕原因,專家認為十分複雜,但在多次調查中,鐮翅雞最愛活動的原始林、冷杉林不斷遭人為破壞,而喪失了其原有的生態結構卻是不爭的事實。
鐮翅雞已幾十年未見
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是八十年代初制定的,與之配套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也於同期由著名動物學家確定。
曾就職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的鳥類專家趙欣如先生告訴記者,當年該校的鳥類學專家、中國鳥類學泰斗———鄭作新教授,曾與其他專家共同主持過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鳥類部分的工作。鄭教授本人曾於1978年,在國內學術刊物上首先對鐮翅雞的存在狀況進行過報道,根據當時科研人員的初步調查,在黑龍江流域我方一側,就沒能發現這種雉雞的蹤跡。
中國甚至沒有一具鐮翅雞標本
為了拍攝到一張鐮翅雞標本的照片,記者來到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可該所的鳥類學家告訴記者,不僅這家亞洲最大的動物標本庫中沒有鐮翅雞的標本,而且通過網路查詢,全國主要14家設有動物標本庫的單位,也都沒有鐮翅雞的標本,甚至也沒有一張鐮翅雞的實物照片。因為幾十年來,還沒有哪位中國科學家在野外見到過鐮翅雞並將它拍攝下來。
主管中科院動物所鳥類標本館的徐延恭先生告訴記者,他多年前倒是在德國的幾家博物館中見到過鐮翅雞的標本,據了解都是從俄羅斯方面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