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

安徽省蕪湖市筆架山

蕪湖進入皖南山區,入南陵縣境,這座山當地人稱為“筆架山”。因為從南看,它那參差屹立的三個巨大峰巒確象一個無比壯觀的筆架。

簡介


蕪湖南陵筆架山
蕪湖南陵筆架山
蕪湖進入皖南山區,入南陵縣境不久,便可遠遠看到一座山峰突兀在路西綿綿的群巒之中。這座山當地人稱為“筆架山”。因為從南看,它那參差屹立的三個巨大峰巒確象一個無比壯觀的筆架。也有人叫它“破頭山”的,大約是那三個石峰形似那面目猙獰的“破頭夜叉”的緣故吧?
事實上,這座山原名“射的山”。這是一個顯得深奧的名字。射的,就是箭靶子,別小看這座山,它在樂史編的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佔有一席之地,就連它的命名,書中也為它作了註釋,說它“望之似射候因名”。射候,是古代用布帛做成的屏風樣的箭靶。用它的形狀為山命名,確也相似。射的山所以成名並非僅僅形狀奇突,還因為它是一座藏有寶玉的山。《太平寰宇記》記載說:“山有玉,在石壁內,取之者遇風雨而止。”山中果真有玉?藏於何方?一次我問隨我同行的一位鄉領導,他就在山腳下住。聽到我的詢問,他把我帶到屋后,指給我看大山中間巨大石壁上的一小點白點,說那可能就是傳說藏玉的所在。那一小塊白雖然很小,在青黑色的石壁上卻十分顯眼。可惜離得遠,無法看清。想靠近,已被山腳阻擋。幾近垂直的石壁那樣高那樣大,徒手或藉助繩索是無法接近去探索的。那位鄉領導是個文化人,據他估計那小塊白壁是長年堆積的鳥糞,因為上方的山洞中棲息著不少山鳥。傳說中的玉可能靜靜沉睡在一個無人知曉的石壁中呢!多少次從山下過,我總想登攀看個究竟,但都未成行。我不由得想,不管山中是否有玉,就這藏有玉的記載就是射的山的一“寶”。它包含著一個哲理:你要得到寶玉,就要戰勝風雨。它似乎也在嘲笑我:天晴時你尚望山興嘆,風雨中你必然寸步難行。沒有決心和毅力,何必來山中尋玉。
筆架山的聞名還在於它是座卜占豐歉的神靈之山。縣誌記載道:“居人常於春節旦以山色占歲,射的白,米斛(十斗)百;射的去,米斛千。”即是說元旦這天看石壁,顏色發白兆豐年,一斛米只賣一百錢。山岩發黑則兆歉收,一斛米賣一千錢。由這典故南陵便有了“射的占豐”一景。“射的占豐”有無科學根據呢?我想前人的總結總有一定的道理。那巨大的山頭是裸露的岩石,草木不生只覆蓋著苔鮮,苔的發白髮黑又與空氣中的水分有關。立春之際,雲氣春訊萌動,又和當年氣候相關。大自然是綜合的生態,射的山頭的顏色和氣象肯定是有聯繫的。至於是否果真“射的白,米斛百;射的玄,米斛千”,自然又當別論了。這句民謠只是舊時代科學文化水平低下,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只能依憑山來卜占年成的真實寫照。
日月飛馳,江山變遷。昔日的射的山今天已稱為筆架山,用它卜占豐歉的古謠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解放后農民用勤勞的雙手改天換地,大大提高了抗災能力,筆架山下的桂山鄉,建起了楊村湖水庫(又稱“洪湖”),使庫下幾千畝良田旱澇保收,就是生動的證明。如果真有山神的話,射的山神也可以不必為自己的失名和古謠的被遺忘而抱怨了。

歷史文獻記載


孔曄(“曄”字原空闕,據明抄本改)《會稽記》云:“射的山,遠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謂之射室。傳雲,羽人所遊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貴賤。諺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靈符《會稽記》云:“射的石水數十丈,其清見底。其西有山,上參煙雲。半嶺石室,曰仙人射堂。水東高岩臨潭(“潭”原作“渾”,據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員明,視之如鏡。”又《會稽錄》云:“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鶴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聞記》)
孔曄《會稽記》說:“射的山,遠遠望去好像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個石室,大約有一丈見方,叫做射室,傳說飛仙遊覽常在這休息。當地人常用它來預測穀物的貴賤。諺語說:“射的白,一斛米賣一百;射的黑,一斛米賣一千。”孔靈符《會稽記》說:“射的石水深數十丈,其水清澈見底。它的西邊有座山,山高出雲際,半山腰有個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東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邊,潭邊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圓潤光滑,看上去好象鏡子。”還有《會稽錄》說:“仙人常在這個地方射箭,讓白鶴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牆壁一樣立在那裡。”
太平御覽卷四十八◎地部十三射的山《郡國志》曰:射的山者,古老相傳雲,上有玉在石壁內,南面遙望似有白處,曾有胡人來取,上山後遇風雨不果得。今遠望頗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射的山觀梅
[南宋]陸遊
凌厲冰霜節愈堅,人間乃有此臞仙。
坐收國士無雙價,獨立東皇太一前。
此去幽尋應盡日,向來別恨動經年。
花中竟是誰流輩?欲許芳蘭恐未然。
射的山觀梅
[南宋]陸遊
射的山前雨墊巾,籬邊初見一枝新。
照溪盡洗驕春意,倚竹真成絕代人。
餐玉元知非火食,化衣應笑走京塵。
即今畫史無名手,試把清詩當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