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6條詞條名為筆架山的結果 展開
- 遼寧錦州市4A級景區
- 福建省泉州市自然旅遊景區
- 位於興化灣南側
- 武漢黃陂大頂山
- 蘇州太湖三山島
- 湖南省岳陽縣筆架山
- 合江八景之一
- 廣東省知名自然旅遊風景區之一
- 國家4A級景區
- 陝西省清澗縣筆架山
- 廣東省清遠市筆架山
- 國家AAAA 級旅遊景區
- 山東省萊州市文峰山
- 湖北省羅田縣筆架山
- 安徽省銅陵市筆架山
- 香港九龍筆架山
- 九子山
- 蓮峰雲海
- 廣西桂林的景區
- 浙江省蒼南縣筆架山
- 廣東省潮州市筆架山
- 安徽省蕪湖市筆架山
- 中國4A級旅遊景區
- 海南開發較早的旅遊景點之一
- 翠屏峰
- 重慶市萬州區筆架山
- 浙江省安吉縣筆架山
- 黑龍江省海林市筆架山
- 湖南省石門縣筆架山
- 山東省鄒城市筆架山
- 四川省宣漢縣筆架山
- 雲南澄江撫仙湖畔祿充村北面的山峰
- 福建省龍岩市筆架山
- 九華山山峰
- 廣東梅州豐順縣西岩寺
- 九華山蓮峰雲海風景區
- 湖北省蘄春縣筆架山
- 河南省鞏義市筆架山
- 北京市門頭溝區筆架山
- 貴州省榕江縣筆架山
- 青海省海東市筆架山
- 福建省莆田市筆架山
- 江西省金溪縣筆架山
- 四川省松潘縣筆架山
- 陽原玉峰山
- 貴州省紫雲縣文筆塔
筆架山
湖南省岳陽縣筆架山
筆架山,地處岳陽縣熊市大屋郭,因三座主峰形似筆架而得名,傳說是屈原當年擱筆所用之物。山脈瀕臨新牆河北岸,西接新牆河沖積平原延伸至洞庭湖平原,而東連幕阜山脈,處於岳陽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山脈西側為元末江西移民太原郭氏世居,故自古筆架山為郭氏祖墳之地。又民國廿八至三三年,筆架山為四次長沙會戰前沿戰場,特別1939年史恩華少校阻擊奈良一戰,戰鬥之慘烈,精神之可泣,而載譽中外。因此被稱為“抗戰中最慘烈的戰役”。
筆架山旁新牆河
筆架山西側大屋郭
筆架山南面新牆河過去,是為付氏族居之地。付氏於明永樂年間移居此地,一世祖名付朝孫。而筆架山西邊郭氏,自元明移居,歷來將筆架山作為祖墳之地。但自清末,郭付兩姓為筆架山所屬爭執不斷,百年之間,更是器械相鬥、官司縣衙。
事件發端為,清末大屋郭“八字門”房將一女嫁與付氏,後來郭家姑女至老,想死後葬到山上,而那時付氏無山可葬。最後請求於娘家郭氏,郭氏知,自己的姑女無山可葬,於是將筆架山中間那座讓她下葬。後來下葬之後,墳前沒有立碑,而實際付氏將墓碑埋於土下。待幾十年後,至光緒年間,付氏族人到筆架山中間那座去砍伐,郭氏以筆架山乃郭氏之由,予以驅逐。因此引來郭付兩家爭執,械鬥。後來付氏言:此山是他們的,這山上有他們的先人記號,名字刻石。郭氏族人予以反駁,並說不可能。最後以“山上若有付氏先人刻石,就是付氏的,沒有則判與郭氏”為約。訟於巴陵縣衙,最後山上挖出付氏刻石,而縣官將筆架山中間座山判與付氏。雖然官司了斷,但百餘年來,郭付之間為筆架山中間座山,爭執依舊不斷。
筆架山戰役概敘
筆架山戰場
第一次筆架山戰役
當記者隨同史恩華親屬團一行14人登上這座由三個山頭組成宛如筆架的山頭時,四周平靜得只聽見人們上山的氣喘聲。登山四望,東、西、北三面環山,僅南面山腳橫亘一條新牆河,過河以後,則一片平原,地勢開闊,無險可守,因此制訂第一次湘北會戰作戰部署的中國軍隊指揮中樞才將第一道戰略防線擺在新牆河以北包括筆架山、草鞋嶺在內的丘崗地帶,以抵禦由此向南進犯之日軍,阻止日軍向新牆河以南推進直逼長沙。
1939年9月18日,第一次湘北會戰拉開序幕,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守次指揮陸軍、特種兵、海軍陸戰隊計10萬餘人分數路向防守在新牆河以北的中國守軍發起猛烈的攻擊,防守草鞋嶺的是國民革命軍第52軍195師1131團第3營營長史恩華。從9月20日開始日軍在炮火、戰車掩護下對史恩華陣地輪番攻擊,史恩華率部與武器人員數倍於我的日軍激戰二晝夜後轉至筆架山。筆架山是新牆河北岸的最後一道防線,9月22日是史恩華部堅守陣地的第三天,根據作戰計劃,史恩華只要扼守三天就算完成遲滯敵軍為後續戰鬥部署調整爭取時間的任務。這時全營官兵已傷亡過半,師長覃異之在電話中親自指令:“史營長,你部任務已達成,如無法堅持,不得已時可向東撤。”史恩華斬釘截鐵地回答:“軍人沒有不得已的時候,誓與陣地共存亡!”9月22日黃昏,史恩華和全營將士與日軍拼殺到最後一彈,500人全部壯烈殉國。
史料記載,“烈士最後負傷,仍率全營官兵向敵衝鋒,卒以寡眾懸殊,壯烈殉國。”硝煙已去,山河依舊,人們憑弔,懷思昔日的抗戰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