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

陝西省清澗縣筆架山

筆架山位於陝西省清澗縣城西,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筆架山靈秀峻峭,縱貫南北,是清澗縣城的一道天然屏障。

簡介


筆架山靈秀峻峭,縱貫南北,是清澗縣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南邊腳下,建有筆架山的石牌樓和仿古建築的寬州閣,這是登臨筆架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景觀。沿著筆直的石階穿過石牌樓拾級而上,路的兩邊及周圍青松蒼鬱,翠柏蔥蘢,鳥語花香,曲徑深幽。民主革命先驅惠又光陵園建在山腰上,臨近山巔處,矗立著一座人民烈士紀念碑,還有三座烈士墓。山的頂端及附近道教廟宇一座連著一座,還有供遊人憩息的亭台石凳及文化景觀,尤其是一座仿古建築的紅塔屹立在山巔,格外引人注目。站在筆架山巔,清澗縣城一覽無餘,秀延河猶如一條玉帶從山腳下繞縣城緩緩流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映襯,美不勝收。正如前人《筆架山》詩云:“何年大筆寫寬州,拼得珊瑚作架留。澗水淋漓頻染翰,山川景物一齊收。”

歷史


筆架山的獨特優勢使其在解放清澗戰役中顯示出重要戰略地位。1947年3月31日,國民黨軍隊佔領了清澗縣城。西北野戰軍轉入戰略進攻后,於1947年10月6日向清澗守敵發起猛烈攻擊,掃清了縣城外圍據點,余敵盤踞城內和筆架山陣地,負隅頑抗。為迅速攻佔筆架山,佔領制高點,358旅716團團長儲漢元負責攻打筆架山。他帶領戰士們以敵人守備較弱的山南陣地為突破口,10月10日上午,經過激烈戰鬥,戰士們佔領了能鳥瞰全城的制高點筆架山,11日早上攻克縣城,活捉敵76師師長廖昂、少將參謀長劉學超等將領。儲漢元團長在此次戰役中不幸犧牲。
為了緬懷先烈,使英雄忠魂永垂不朽,革命精神光照千秋。戰友們把儲漢元(湖南桑植人,長征戰士)烈士墓建在筆架山上。儲漢元墓西邊埋葬的是紅軍長征戰士黃錦繡(江西吉安人,犧牲時29歲)。後來,清澗縣把白雪山(清澗人,參加過北伐戰爭,后曾任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長,1934年犧牲,年僅29歲)烈士墓遷葬在儲漢元墓東邊。聳立在筆架山的人民烈士紀念碑高7米,碑上鐫刻著許光達將軍的題詞:“為黨為人民而犧牲永垂不朽”;還刻著60多位連級以上為國捐軀的烈士姓名;並記載了西北野戰軍轉戰陝北的艱難戰鬥歷程,紀念碑和烈士墓後來進行了修繕改造,使其更加莊嚴肅穆。清澗縣還在筆架山建立了師勇軍(1965年生於清澗,1987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烈士紀念碑。2011年,清澗縣把民主革命先驅惠又光(1884年生於清澗,1909年考取陝西省立師範學堂並加入同盟會,繼而追隨孫中山,為民主革命奔波,1927年9月病逝於上海。1929年公葬於清澗南坪)陵園遷建在筆架山。陵園牌樓正面刻有蔣介石、于右任等當年國民政府修建惠又光紀念堂時的題詞,從而豐富和充實了筆架山的文化內容。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和愛國行動,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一種強大的感召力量,激勵著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奮力拚搏。

文化


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給筆架山增添了歷史厚重感,使登山的遊人深深感受到筆架山的神奇和中華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據碑文記載,筆架山道觀始建於宋代,從明朝嘉靖年間起筆架山修建了真武殿、碧霞宮、觀音閣、文昌廟,萬曆年間修建了佛祖殿、藥王廟、土地祠、山神廟,崇禎年間修建了財神廟和關帝廟。清朝順治年間因戰亂廟宇被毀,康熙年間進行了重修並增修了三官廟、娘娘廟、十王廟。在1947年解放清澗的戰爭中,把筆架山壯觀的廟宇和古建築損毀殆盡。改革開放以來,恢復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根據建設文化旅遊場地的需要,1984年起,民間熱心人士籌資在山上重修了真武大殿、碧霞宮、財神廟、藥王廟、文昌殿、城隍廟、土地祠等廟宇,后經過多次重修和擴建,使筆架山道觀重展昔日的風采。廟宇周圍有清澗石板做的文化景觀,盡顯“石板之鄉”的地域特色。
筆架山文化凝聚了清澗人的智慧和力量。每年農曆三月三筆架山的傳統廟會上人山人海。人們踏青巡遊,領略文化魅力,再到山巔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彷彿1947年解放清澗的那場硝煙瀰漫的筆架山戰鬥在腦海中浮現。傲然挺立的紅塔和人民烈士紀念碑,昭示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感染著人們的心靈,激發著人們的志向和幹勁。人們深感那滿山的松柏和規模宏大的廟宇及石階、石碑、陵園、文化牆等建築是筆架山文化凝聚了全縣人民的集體智慧和精神力量,從而鑄造了筆架山今天的成就。筆架山由此成為清澗人文精神的高地。
筆架山文化蘊含著一種可貴精神,可以喻為清澗人的精神。文化的力量無窮無盡,有了筆架山文化的引領,使人們登山成為一種習慣,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有空閑就登上筆架山健身散心,感悟文化,也把登筆架山比作攀登人生事業的高峰,從而使這種環境中生活的人們都不甘平庸,並逐漸形成了一種敢於吃苦、不屈不撓、挑戰人生、勇攀高峰的精神。這是筆架山文化蘊含的可貴精神,可以喻為清澗人的精神。人們把路遙精神喻為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可以說路遙精神就是清澗人的精神。正是清澗人精神力量的凝聚形成了正能量,使得清澗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人們生活幸福指數顯著提高。
這種精神時刻激勵著人們有所作為和建樹。2014年以來,清澗縣開始精心打造筆架山生態文化園,項目總規劃面積為兩萬多畝,分三年建設完工。使筆架山未來形成溝壑見縫插綠、坡道全面還綠、處處留綠、一山一景的效果。目前,已栽植油松側柏山桃、火炬、樟子松等苗木十餘萬株,新建了六個林果紅棗旅遊採摘園。2014年3月,清澗縣在筆架山啟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文化廣場建設,佔地面積約24.52畝,工程將於今年竣工。同時,清澗縣決定將烈士陵園遷建筆架山,現在各項前期籌備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隨著筆架山新建項目的全部落地,將為筆架山的紅色文化、道教文化、生態文化、石板文化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內涵。

景觀


紅塔

紅塔是筆架山的標誌性景觀,是清澗人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的象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清澗縣共7.9萬人就有2萬多人投入革命洪流,他們前赴後繼,英勇戰鬥,為創建和發展陝北革命根據地,支援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前後為革命犧牲的烈士達1486人,烈士人數居全國縣級第二。為繼承先烈遺志,使清澗人的革命精神始終煥發出時代光彩,2005年,一座九層31米高的紅塔在筆架山巔建成,塔的底層牆面上記載著清澗縣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建國后英勇獻身的烈士英名,鐫刻著毛澤東的不朽詞章《沁園春·雪》,鑲嵌著巨幅“清澗起義”和“解放清澗”的石刻浮雕。這展示了清澗紅色文化的力量,促使全縣人民在先烈革命精神指引下負重前行。

英烈塔

此塔建於現代,是一座完美的仿古建築,是清澗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徵,也是清澗近代以來紅色革命的最好詮釋。
民間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來清澗者,不上寶塔,白來清澗也”,足可道明此塔的魅力之處。
同時此塔位於清澗十景之一的:“筆架遠眺”(筆架山橫亘城西狀似筆架。清流下繞,綠林掩映,登臨遠望,頓覺眼界開闊,城內景緻歷歷可數。上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白雪山、儲漢元諸墓。為本縣遊覽勝地。)頂峰。登此塔可一覽清澗城,巍巍高山不可道也。
筆架山
筆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