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東莞理工大學二級學院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CityCollegeofDongg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是2004年6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獨立學院。2009年,由東莞理工學院和廣東鴻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作舉辦,並於2011年擇址東莞市寮步鎮建設新校區。坐落於中國最具魅力、最具經濟活力的“世界工廠”、全國文明城市的東莞,涵蓋了管、工、理、文、法、經、商、藝等學科門類,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鴻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作舉辦,按新機制運作的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

學院位於東莞市廣東·東莞市寮步鎮文昌路1號。校園規劃用地1228畝,完成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設有13個教學單位,44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兩萬多人。

學校介紹


學校正門
學校正門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是2004年6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獨立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是廣東東莞的第一所普通二類本科院校,是省市共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學東莞理工學院所屬獨立學院。
學校投資方廣東鴻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資本為紐帶、實業為基礎的現代化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社會口碑。
學校位於東莞市寮步鎮松山湖大道旁,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校園規劃用地1228畝,完成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校園建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依託原有的自然環境風貌,以“山、水、樹、人”融一體為設計理念,巧妙運用嶺南傳統建築元素,達到了人與自然、建築三者的和諧交融,堪稱嶺南園林式學府。學校教學、生活、活動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是讀書做學問的好地方。
學校立足東莞、服務廣東,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逐步建立了以管、工為重點,管、工、經、文、法、藝、理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學促科研,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基礎知識紮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努力將學校建成適應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院校。
學校設有13個教學單位,44個本科專業;建立了92個專業實驗室、200多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24個校級科研機構,與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了“產學研”關係。現有普通全日制學生兩萬多人。學校專門設立了鴻發獎學金、優秀新生獎學金等獎項進行助學。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校徽標識主要由中文校名、英文校名CityCollegeofDongg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的英文的六個英文字母CCDGUT及“城”字直接演化而成,形體上一氣呵成,既秉承了東莞理工學院象徵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又表明了這是一所採用了新體制、新機制的嶄新學府,是一所年輕而又充滿了活力的學院。花圃的形狀與翠綠的顏色相互呼應,吸取知識,揮灑智慧,寓意著學校不斷地成長和完善,努力為東莞的城市升級及社會轉型培養更多一流的應用創新型人才。
航拍城院
航拍城院

精神理念

校訓
校訓為“學而知不足”。式樣採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學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博士於1993年在學院的題詞。“學而知不足”語出《禮記學記》,蘊含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虛懷若谷的學習態度、教學相長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生學習、實踐、鑽研、成才的過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研究的過程,廣義上都是“學”的範疇。學而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自省,而後自強、創新、追求卓越。
校歌
《城院之歌》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虎門早潮澎湃在心田黃旗山風吹拂著校園
學子匯聚莞邑大地海納百川敢為天下先
啊城市學院你是我們成長的搖籃
崇尚科學開拓創新追求卓越闊步向前
學而知不足攀而求高遠
為了民族的振興天天踏上新起點新起點
魅力東莞同學正少年奔騰東江我們向明天
立志修身博學報國厚德務實開創新紀元
啊城市學院你是我們成長的搖籃
崇尚科學開拓創新追求卓越闊步向前
學而知不足攀而求高遠
為了祖國的富強天天踏上新起點新起點

辦學條件


人才培養

東莞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全市現有民營企業51.8萬戶,是全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縱觀東莞各大人才市場,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量有增無減,每年約錄用10萬畢業生。我院堅持面向東莞市場辦學,注重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因而學生專業基礎紮實,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就業空間廣闊,近三年每年的畢業生就業率均達到98%。
學校已經建立了一支人員相對穩定、專業學緣結構比較合理、滿足教學需要的自有師資隊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者占教師總數的31%,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中青年教師佔68%,符合崗位資格的主講教師比例為93%。學校還聘請了全國知名院校的教授、專家學者和政府高官擔任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常年聘請外籍教師擔任英語教學工作。
學校在設立各種常規獎學金的同時,還設立了鴻發獎學金、優秀新生獎學金等獎項,最高的可一次性獲得獎學金2萬元。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主動適應本科教育改革的新需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為抓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面落實“以本為本、四個回歸”,激勵學生刻苦讀書學習,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採取系列舉措“讓學生忙起來、讓教學活起來、讓管理嚴起來”,全校總動員全面振興本科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如今,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機構健全、功能齊備、結構比較合理、特色鮮明的新型本科院校,正朝著省內一流本科獨立學院的奮鬥目標邁進。

師資隊伍

學校堅持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通過引培並舉,基本形成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專業紮實、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隊伍,為學校內涵式發展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學校建有省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設立了各級各類人才培養培訓項目,助推教師成長與發展,並聘請全國知名教授、專家學者、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兼職教授,不斷充實和增強師資力量。為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提高教職工退休生活保障,學校為教職工購買企業年金,成為廣東省首家實施企業年金制度的高校,受到教育部門與社會的高度讚譽。

院系概況

二級學院專業名稱
城建與環境學院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工程造價安全工程
環境工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金融與貿易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
保險學電子商務
投資學網際網路金融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
建築電氣與智能化
創意設計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工業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
文學與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學網路與新媒體
體育教學部足球籃球
軟式排球羽毛球
乒乓球網球
手球健美操
形體健美
武術
藝術學院音樂表演舞蹈表演
影視表演
商學院會計學財務管理
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物流管理市場營銷
法學院法學行政管理
社會工作
智能製造學院法學行政管理
社會工作
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機械電子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
機器人工程
馬克思主義學院--
創新創業學院--
學院簡介
城建與環境學院
城建與環境學院成立於2019年4月,其前身為成立於2016年的城市與環境科學系,是學校綜合性工科學院,擁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安全工程、環境工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7個本科專業。
截止2020年,城建與環境學院共有教職工總數4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副高職稱10人,專任教師均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同時還有高職稱兼職教師多人。擁有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雙師結構合理,教學經驗、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專兼職教師中多人擁有一級建造師工程造價師環境影響評價師、註冊安全工程師、安全評價師等專業技能證書。
城建與環境學院堅持“教學與科研並舉,和諧與競爭共存”的辦學指導思想,倡導“安全、環保、低碳”理念,秉著“面向東莞、服務東莞”的原則,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為己任,爭取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金融與貿易學院
金融與貿易學院成立於2007年7月,現有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保險學、電子商務、投資學和網際網路金融等六個本科專業,並開設了金融分析師(CFA)創新實驗班、保險學(北部灣財產保險公司班)和金融學2+2國際班,現有學生約3000人。學院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電子商務、保險學、投資學等五個教研室。廣東省高等學校經濟與貿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廣東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單位、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理事單位。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知識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合理。
截止2020年,該學院擁有教師61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1名、講師32名、博士15名、碩士及以上53名。已初步形成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的學術梯隊和研究團隊。此外,還聘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東金融學院知名學者,以及優秀的企業家、銀行家為客座教授或副教授。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以教育為核心,實行對學生的教育和修養並重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學院“一切為了學生成才”的辦學理念。在學院的統一領導下,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入進行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該系正逐步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院部。
截止2020年,計算機與信息學院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建築電氣與智能化3個專業。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實行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道德修養並重的教育理念,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與企業協同育人等一系列舉措,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成為特色鮮明的二級學院。學院設有5個教研室和1個專業實驗室: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研室、軟體工程教研室、建築電氣與智能化教研室、計算機基礎教研室、數學教研室,信息技術專業實驗室。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擁有一支專業素質高、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截止2020年,該學院擁有教職工68人,專任教師5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高級工程師2人,博士6人,碩士51人,已形成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的學術梯隊和研究團隊,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儲備。
創意設計學院
創意設計學院起源於2004年成立的藝術設計教研室,是該校成立的第一個二級學院,同時也是該校唯一的一個省級試點學院,是粵港澳大灣區設計聯盟主要發起單位,是廣東省文創聯盟唯一高校成員單位。現有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設計四個本科專業,在院學生1300人,現有省級特色專業、校級重點學科、校級教學團隊各一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我校第一個啟動IEET認證專業。學院設有移動終端多媒體研究中心、東莞市文創工作坊、設計服務中心、設計工作室(8個)等多個應用型科研實踐機構。
創意設計學院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工業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四個本科專業。該學院開設的所有專業都是面向珠三角地區,特別是面向東莞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專業,學生畢業就業前景良好。
根據學校官網,2020年創意設計學院共有專業教師26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13人,助教8人,博士3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23人,聘請廣州美術學院曹雪教授等業界導師13人。近五年,學院教師主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國家級),教育部產教融合項目1項(國家級),文化部(國家級)項目1項、廣東省教育廳項目9項、東莞市社科項目6項,東莞市科技局項目4項、廣東省非遺基地項目5項、校級科研項目26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35篇,其中SCI7篇,SSCI3篇,CPCI2篇、EI9篇、中文核心期刊(含CSSCI)論文19篇,教材主編3本、參編7本,專著出版6本,出版設計專輯4本,教師個人舉辦國際研討會5次,教師個人負責大型策展3次,教師獲國際賽事銀獎1項,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文學與傳媒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其前身為文學與傳媒系。文學與傳媒學院開設漢語言文學、網路與新媒體兩個本科專業。現已形成年齡結構合理、職稱結構科學、學歷結構較高的教學科研團隊。建有數字語言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室、文秘實訓室、新聞演播廳等多個現代專業實驗室,以及東莞文化研究中心。文學與傳媒學院還負責全校各專業大學語文的教學,承擔著全校兩上萬名學生人文教育和提高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任務,是城市學院向多學科、綜合性獨立學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全校努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載體。該院治學嚴謹,學風日盛,培養的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認可和歡迎,就業率達98%以上。學生在擇業方面也有較大的選擇範圍,就業方向如國家黨政機關、新聞媒體、出版機構、培訓機構、企業等等。
文學與傳媒學院學術薪火相傳,文脈綿綿不絕,具有優良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學底蘊。現開設漢語言文學、網路與新媒體兩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文字功底,掌握系統的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具備較強的文學感悟能力、文獻典籍閱讀能力和審美鑒評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和移動互聯媒介融合的趨勢,以系統的學習為社會新媒體和媒介事業輸送人才。
文學與傳媒學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截止2020年,該學院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6人。他們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學者,也有初露鋒芒的青年專家,一流的教學水平,屢次在教學比賽中名列前茅。這支隊伍是學校培養優秀人才的主力軍,也是學校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創新的中堅力量。
體育教學部
體育教學部成立於2003年9月,是學校直屬領導的教學單位,承擔全校的體育課教學及體育競賽、群體活動的工作。承擔著全校兩萬餘名學生體育教育和提高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任務,是城市學院向多學科、綜合性獨立學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努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載體。經過不斷摸索與創新,體育教學部無論是在教學、科研、運動訓練、還是在課外活動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現開設有足球、籃球,軟式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手球、健美操、形體、健美、武術等課程,在學校體育場館不斷完善的情況下,還將陸陸續續開設新的項目,不斷完善體育課程設置。
截止2020年,體育教學部擁有任課教師2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中級職稱)16人,助教7人,行政教輔人員1人,其中中共黨員21人,民主黨派人士1人。這已初步形成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的學術梯隊和研究團隊,為我部的教學研究和學校的發展提供著堅實的人才儲備,是一個年輕、熱情、團結的集體。
體育教學部確立了以“學生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並以體育課教學、課外群體活動、體育競賽代表隊訓練為主線,加強教學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力求在抓質量、上水平、創特色的改革中探索構建適合獨立學校的體育工作體系
藝術學院
藝術學院創建於2005年,有效促進學校、地方社會多元文化的發展,致力於培養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能、先進的藝術表演理念、較好的創新能力和綜合性的舞台藝術表現能力、能從事藝術表演、教學、群文管理及組織策劃等全面發展的高等應用型藝術專門人才,充分體現了我校藝術教育的特色與魅力,是學校對外宣傳的主要窗口。
截止2020年,藝術學院設有音樂表演、舞蹈表演、影視表演三個本科專業及音樂表演、服裝設計兩個專科專業。並擁有豐厚的校內外教學資源,建有設施齊備的教學實訓基地:鋼琴房、數碼鋼琴室、合唱排練廳、舞蹈訓練廳、影視劇場、多媒體數字設計錄製廳、音樂廳、大型綜藝劇場、服裝設計實驗室、藝術設計作品陳列室等。校內建有藝術實訓機構:合唱團、舞蹈隊、管樂隊、劇社、藝術製作設計室等。還配備了各種演出所需的道具和服裝。同時藝術學院建有校外企事業文化機構和學校實習基地8個,另外還和二十多個企事業單位建有長期合作關係。
藝術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截止2020年,擁有專職教師23人,其中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14人,碩士以上17人,具有豐富的藝術教學與舞台實踐經驗。學院擁有豐厚的校內外教學資源,建有設施齊備的藝術教學實訓基地。同時,校內設有藝術實訓機構:合唱團、舞蹈隊、管樂隊、劇社等。校外建有企事業文化機構和學校實習基地19個,2019年3月,與東莞市文化館簽訂協議,成為共享文化館共建單位,為學生校外實踐、畢業實習、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商學院
商學院前身為經管科學部,創建於2003年,後分設財經系和管理系,因發展需要於2018年1月兩系合併后更名,是我校辦學規模最大的院系之一。設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六個本科專業,並開設了會計學(ACCA方向)、會計學(CPA方向)創新教學班、財務管理卓越班和美宜佳新商業精英班,在院學生4528人。
截止2020年,商學院擁有教職工73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19人,博士及博士后11人,碩士63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力量比較雄厚、充滿朝氣、富有團隊合作精神的教師隊伍。近五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完成或正在主持國家、省、市及校級科研項目達125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88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60篇,教材主編7本、參編12本,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法學院
法學院成立於2005年。法學院設有法學、行政管理、社會工作三個本科專業,設有法律系、公共管理系、社會工作系等教學研究機構和日常教學事務管理、學生辦事服務機構,設有東莞社情研究中心、東莞市商事仲裁研究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紅色文化研究中心、東莞市志願服務研究院(與寮步鎮政府共建)等四個科研機構。法學院是廣東省多個學科專業學會、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法學專業為學校“專業改革綜合試點專業”,社會工作為學校重點建設專業和特色重點建設學科。
法學院以“養浩然正氣,鑄法政精魂”為院訓,以“教學立院、科研興院、人才強院”為抓手,以培養德才兼備、專業理論基礎紮實、職業技能熟練的高素質、複合型、應用型法治建設、機關企事業單位組織管理、社會工作專門人才為目標,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及“思、辯、說、做、寫”等基本職業能力的培養。
截止2020年,法學院擁有教職工4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中級職稱25人;博士6人、在讀博士5人,碩士29人;有兼職執業律師7人、社會工作師9人、仲裁員5人,70%以上為“雙師雙能型”教師,同時還聘請了政府、法律、社工機構等校外專家、業師40餘人作為客座教授、副教授。
智能製造學院
2019年3月15日,智能製造學院正式成立,下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機械電子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機器人工程專業等7個本科專業,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緊密依託東莞機器人、智能裝備、物聯通信、智能終端、大數據等新興領域與新興產業,已形成以智能製造為引領,機械工程、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的良好發展格局,致力於培養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工業自動化、機器人工程、智能通信、物聯網技術等多領域、跨學科發展的“複合型、創新型、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教職工6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10人,博士后2人,碩博學歷佔比80%以上。學院擁有省級教學團隊1支,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1人,廣東省教學名師1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東莞市優秀教師1人,訪問學者3人,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獎1項。
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9年4月25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更名為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課及相關選修課的教學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中堅力量和主陣地。
創新創業學院
2019年3月14日,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創新創業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為總體目標,彙集學校、行業、企業的優質資源,緊密依託學校的優勢學科和科研實踐平台,全面系統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和創新創業培育孵化,著力培養、培育具有企業家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創新創業複合型人才。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校長王衛平
黨委書記章德勝
副校長高香林
副校長黃兢
副校長周慶
副校長劉玉俠

獲得榮譽


學校在京領新國際所發布的“2019年中國民辦大學國際化競爭力300強”中,位居第124名。
學校在校友會發布的“2019中國獨立學院排行榜”中,位列第54名。
學校在金平果發布的“金平果版獨立學院排行榜”中,2020年位列第18名。

科學研究


學校在辦學過程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以教育教學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為抓手,充分發揮體制優勢、區位優勢和合作優勢,嚴格按照教育部頒布的本科教學條件及標準改善教學科研條件及生活設施辦學,各項指標都已達標。
學校在專業建設、教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卓有成效。學校獲得第六屆、第七屆、第九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共3項;建設完成了商科實驗教學中心、電子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工程訓練教學中心等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等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保險學、物流管理、安全工程等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同時,學校現有軟體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國際經濟與貿易、數字媒體藝術、財務管理等省級特色專業在建項目。
學校積極開展校企共建、協同育人工作,分別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辦了雲財務管理卓越班、與廣東鴻高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辦了土木工程“鴻高卓越工程師”創新班等,校企協同育人工作穩步推進。
學校科研能力逐年提升,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不斷增長。截至目前,我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540多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科研項目2項;取得國家授權專利88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700餘篇。
學校先後多次組織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智能建築工程實踐技能競賽、全國大學生金融精英挑戰賽、全國大學生物流模擬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等國家級競賽,並屢獲大獎。
學校教風、學風優良,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生素質全面提升,獲得社會廣泛讚譽。省教育廳公布的數據顯示:我校連續幾年來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