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普魯士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打了兩次,第一次是一戰時期(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俄軍西北方面軍對德軍第8集團軍實施的一次進攻戰役。第二次是二戰時期(1945年1月13日—4月25日),白俄羅斯第2、第3方面軍以及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一部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對德軍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第一次大戰


戰役時間

東普魯士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期,俄軍西北方面軍(司令官為日林斯基將軍)在東普魯士對德軍第8集團軍實施的一次進攻戰役,又稱馬祖里湖戰役

戰役目的

1914年8月上旬,應英法軍指揮部的再三請求,俄軍沒有完成動員和集結就開始了進攻,以粉碎德軍主力對法國的進攻。戰役的直接目的是殲滅德國第8集團軍(14.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近1000門火炮;司令官為普里特維茨將軍,自8月23日起為興登堡將軍)攻佔東普魯士,為爾後進攻西里西亞創造條件,以減輕英法聯軍對西線的壓力。

戰役經過

東普魯士戰役將領——羅科索夫斯基
東普魯士戰役將領——羅科索夫斯基
根據方面軍指揮部的企圖,連年坎普夫將軍的俄國第1集團軍(6.5個步兵師、5.5個騎兵師、火炮492門)應當從北面向馬祖里湖地區實施迂迴突擊,以吸引德軍主力;薩姆索諾夫將軍指揮的第2集團軍(1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火炮720門)應當從西面對該區實施迂迴突擊。切斷其向維斯瓦河的退路並殲滅之。當面德軍企圖依託堅固工事並利用鐵路運輸系統,實施機動防禦,遲滯俄軍進攻。集團軍的3個步兵軍襲擊東普魯士1914年8月17日,第1,揭開了進攻的序幕。1914年8月19日德國第1軍在施塔盧珀嫩的戰鬥中被擊退。次日,在貢賓嫩—戈烏達普一線俄國第1集團軍遭德第8集團軍主力反擊,俄軍右翼一度被擊退,但中路粉碎德第17軍的正面攻擊,德軍遭到失敗,開始向西撤退。這就造成了追擊和徹底殲滅德國第8集團軍的有利條件,但是1914年8月21日—1914年8月22日第1集團軍按兵不動,坐失戰機。該集團軍後來的進攻又相當緩慢,而且沒有與第2集團軍會師,而是向柯尼斯堡方向推進,致使德軍擺脫了打擊,第2集團軍開始孤軍作戰。
東普魯士戰役——被俘的俄國士兵
東普魯士戰役——被俘的俄國士兵
德軍指揮部利用了俄軍兩個集團軍之間的缺口,並從截獲的俄軍明碼電報中得知他們的行動計劃,於是在1914年8月21日命令部隊停止退卻,24—26日,新任德第8集團軍司令興登堡和參謀長魯登道夫利用發達的鐵路網,重新部署部隊,留下由2個師組成的屏護隊牽制俄第1集團軍,調遣第8集團軍的幾乎全部兵力去攻打8月20日越過邊界的俄國第2集團軍。其具體計劃是:以第20軍另2個師正面牽制俄軍中路第13、第15、第23軍,而以主力實施兩翼夾擊,由第1軍對烏茲達烏實施主要突擊,攻殲俄軍左翼第1軍后,向俄軍中央3個軍的後方發展進攻;由第17軍、第1預備軍對俄軍右翼第6軍實施輔助突擊,得手後向俄中央3個軍側后發展進攻。26—27日,德第17、第1預備軍在比紹夫斯堡以南地區與俄第6軍遭遇並將其擊退;第1軍遭俄軍頑強抵抗,遂假借俄第1軍軍長名義命令俄軍撤退;第20軍誘敵深入,且戰且退,撤至坦嫩貝格設防固守。第2集團軍喪失了第1集團軍的支援和配合,經兩天激戰,德軍擊退俄第2集團軍兩翼部隊,而對其中路3個軍形成包圍態勢。28—29日,俄第13、第15軍和第23軍第2師在坦嫩貝格以東科穆辛森林地區被圍殲,被俘9.5萬人,傷亡3萬人,損失火炮500門,薩姆索諾夫自殺。此後,德第8集團軍迅速北調,得到來自西線的近衛預備軍、第11軍和第8騎兵師的加強后,企圖以第1預備軍、第11、第20和第17軍發動正面進攻,以第1軍和近衛預備軍分別從兩翼實施迂迴突擊,圍殲俄第1集團軍。俄軍大本營決定在第1和第2集團軍之間的中間地帶組建第10集團軍,用於保障第1集團軍左翼,並命令第1集團軍堅守馬祖里湖以北地區,以牽制德第8集團軍,使其無力支援奧軍。9月6日,德軍發起進攻,遭俄軍抵抗,正面進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軍頑強作戰,突破俄軍左翼防線,迫使俄第2軍撤退,打開通向貢賓嫩的道路。連年坎普夫擔心退路被切斷,命令所部撤退,同時以2個師的兵力從正面實施反突擊,掩護主力撤退。德軍包圍俄國第1集團軍的企圖未能得逞。至15日,俄軍全部撤至涅曼河東岸。德軍擔心俄軍有詐,未迅速實施追擊。俄第1集團軍被俘4.5萬人,傷亡約10萬人,損失火炮150門。
此役,俄軍指揮失當,對敵情不明並嚴重泄密,兩個集團軍未能協同作戰,終以損失27萬人而戰敗;德軍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以損失2.5萬人的代價取得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但德軍從西線調兵增援東線,嚴重削弱了西線的突擊力量,是其在1914年馬恩河戰役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戰役點評

此戰,俄軍西北方面軍在東普魯士的進攻戰役以失敗而告終。俄國人損失了近25萬士兵和大量武器裝備。失敗的原因是日林斯基的無能指揮和連年坎卡普夫實際上的背叛行為。加上對敵情不明並嚴重泄密,兩個集團軍未能協同作戰。儘管如此,此役仍具有重要戰略成果:迫使德軍指揮部將2個軍和1個騎兵師從法國戰場調到東普魯士。此外,在梅斯地區的1個軍也準備調離。這就削弱了在西部的德軍突擊集團的力量,並且成了1914年9月初在馬恩河戰役中德軍失敗的原因之一,戰爭初期俄軍的積極行動粉碎了德軍指揮部各個擊破同盟國的計劃得以實施。

第二次大戰


戰役時間

1945年1月13日—1945年4月2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白俄羅斯第2、第3方面軍以及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一部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戰役目的

是粉碎東普魯士和波蘭北部德軍集團。

參戰軍隊

參加此次戰役的蘇聯紅軍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先後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和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一部,以及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共14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5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2個空軍集團軍,約16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5萬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859輛、飛機3097架。由於在各方面軍和集團軍的主要突擊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所以建立了強大突擊集團,保證了兵力上的對德軍壓倒優勢。在各個突破地段集中了方面軍約60%的師,炮兵密度為每公里正面200—230門火炮和迫擊炮,20—25輛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在東普魯士依託堅固工事設防的為德軍中央集團軍群(1月26日起改稱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先後為賴因哈特大將和倫杜利奇大將),轄1個裝甲集團軍、2個野戰集團軍和1個航空隊,計78萬人、火炮82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700輛、飛機775架。

戰役經過

德軍戰術符號
德軍戰術符號
德軍戰術符號
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第39(司令為柳德尼科夫中將)、第5、第28集團軍(司令為盧欽斯基中將),近衛第11(司令為加利茨基上將)、第2集團軍(司令為昌奇巴澤中將),第31集團軍(司令為沙夫拉諾夫中將),空軍第1集團軍(司令為赫留金空軍上將)於1945年1月13日轉入進攻。該方面軍粉碎德軍抵抗后,於1月18日前在貢賓嫩(古謝夫)以北突破了德軍防禦,突破正面達65公里,縱深約45公里。第39集團軍進展最大,方面軍第二梯隊近衛第11集團軍遂於該集團軍地帶進入交戰(按照戰役計劃原擬在第5集團軍地帶進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第50(司令為奧澤羅夫中將)、第49(司令為格里申中將,3月晉陞為上將)、第3集團軍(司令為戈爾巴托夫上將),突擊第2集團軍(司令為費久寧斯基上將),第48(司令為古謝夫中將)、第65(司令為巴托夫上將)、第70集團軍(司令為波波夫上將),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司令為西年科坦克兵少將),空軍第4集團軍(司令為瑙緬科空軍少將)於1945年1月14日轉入進攻。該方面軍在突破德軍防禦后,發展猛烈進攻,於1945年1月26日在埃爾賓以北進抵波羅的海,切斷了德軍東普魯士集團西退道路。方面軍快速集群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及時進入交戰(1945年1月17日),保證了進攻的高速度。
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所屬第43集團軍(司令為別洛博羅多夫中將)協同粉碎了德軍蒂爾西特—因斯特堡集團,攻佔了強固防禦樞紐部因斯特堡(切爾尼亞霍夫斯克),並於1945年1月29日前進至波羅的海沿岸,從北面、西北面和西南面迂迴了柯尼斯堡。
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為特裡布茨海軍上將)在德軍海上交通線上積極行動,配合陸軍進攻。由於陸軍和艦隊兵力的順利行動,德軍基本兵力(約32個師)被分割成3個孤立集團,即海爾斯貝格集團、柯尼斯堡集團、澤姆蘭集團,僅德軍第2集團軍一部退到東波美拉尼亞。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主力從1945年2月10日起開始實施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得到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4個集團軍(第50、第3、第48集團軍,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加強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以及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2月24日起改為澤姆蘭集群,編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奉命消滅被逼至海岸的德軍集團。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未能從行進間殲滅德軍海爾斯貝格集團,而在1945年3月13日—1945年3月29日經變更部署后才完成這一任務。柯尼斯堡集團於1945年4月6日—1945年4月9日間被殲(參見柯尼斯堡戰役)。
1945年4月13—1945年4月25日,方面軍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和輕兵力參加下粉碎了德軍澤姆蘭集團。航空兵對粉碎德軍東普魯士集團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945年1月15日,隨著天氣好轉,空軍第3、第1集團軍的1320架飛機就對德軍主要防禦地帶的主要抵抗樞紐部和支撐點實施了突擊。1945年1月18日以前(戰役第一階段),空軍第3(司令為帕皮溫空軍上將),第1、第4集團軍共出動飛機10350架次。

空中作戰

蘇聯紅軍參戰兵力為白俄羅斯第2、第3方面軍及波羅的海艦隊,第1、第4、第18空軍集團軍及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共3097架飛機參加作戰。德軍防禦部隊中有1個航空隊,飛機775架。為配合方面軍的佯動,蘇聯紅軍第1空軍集團軍在方面軍左翼修築假機場,設置160架強擊機殲擊機模型,架設模擬空軍集團軍司令部活動的電台。
1945年1月13日,戰役主攻部隊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發起進攻。14~18日,配屬的第1空軍集團軍共出動飛機l萬餘架次(夜間出動佔24%),支援地面部隊突破德軍第二防禦地帶。法國飛行員組成的“諾曼底”團也參加了作戰。14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華沙以北發起進攻。16日,配屬的第4空軍集團軍出動飛機2500架次,突擊德軍防禦陣地,投彈1800噸。1月19日~2月9日,第l、第4空軍集團軍共出動飛機1.79萬架次,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進攻。2月10日~3月29日,在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殲滅東普魯士地區德軍的作戰中,第1空軍集團軍出動飛機2萬架次,擊毀敵機128架。4月,戰役轉入第二階段,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受命攻佔柯尼斯堡市,由3個空軍集團軍和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擔負空中支援,參戰飛機2444架,包括轟炸機1124架,強擊機470架,殲擊機830架。柯尼斯堡有德軍13萬人,作戰飛機170架,高射炮450門。6日,蘇聯紅軍發起攻擊。空軍當天出動飛機1052架次。7日中午又出動伊爾-2型強擊機和佩-2型轟炸機l18架突擊鄰近德軍機場。13時10分,第18空軍集團軍514架重型轟炸機在124架殲擊機掩護下,密集轟炸柯尼斯堡,持續45分鐘,投彈550噸。隨後再次組織突擊。9日,柯尼斯堡德軍投降。蘇空軍連續4晝夜作戰,出動飛機約1.4萬架次,投彈4440噸。
此役,蘇聯紅軍出動飛機14.6萬架次(包括海軍航空兵4100架次),其中61.4%用於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蘇空軍在戰役進程中以強大的空中突擊摧毀德軍城防要塞,是奪得整個戰役勝利的決定因素之一。

戰役點評

東普魯士戰役具有重大軍事政治意義。蘇聯紅軍攻佔了東普魯士,摧毀了德國軍國主義的東方前哨,解放了波蘭北部部分地區。德國丟掉東普魯士后,喪失了一個重要的國家經濟區。德軍25個師被殲,12個師遭重創。大大削弱了德國武裝力量。攻佔東普魯士后,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艦艇的駐泊條件得到了改善,把戰鬥力量轉移到了波羅的海西南部。德軍海上交通線被完全破壞,其被封鎖於蘇聯波羅的海沿岸的庫爾蘭集團的,補給變得十分困難。
東普魯士戰役中蘇聯軍事學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取得了在濱海方向計劃、組織和實施方面軍群、艦隊、航空兵龐大兵力的戰略性進攻戰役的經驗。突破德軍縱深梯次防禦和築壘地域的藝術更豐富了。戰役開始時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第二梯隊(近衛第11集團軍)為擴大第39集團軍戰果在原定地段以北進入交戰的經驗值得借鑒。陰雨天氣嚴重限制了航空兵在戰役第一日的行動,因此,在實施突破、對衝擊進行火力支援和對進攻軍隊進行火力護送時壓制德軍防禦的重任均由炮兵承擔。合圍戰役是通過實施分割突擊來完成的,這種分割突擊的目的是將德軍集團逼向波羅的海和柯尼斯堡地域各海灣。各被合圍集團是被逐次消滅的。
蘇聯紅軍在強擊柯尼斯堡要塞時表現了高超的藝術。炮兵和航空兵對攻佔要塞起了重要作用。前線航空兵空軍第1、第3集團軍,遠程航空兵空軍第18集團軍(司令為空軍主帥戈洛瓦諾夫),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一部(飛機共約2000架),在攻佔要塞以及消滅澤姆蘭半島德軍時,都對陸軍提供了積極支援。
蘇聯紅軍許多戰功卓著的兵團和部隊被授予勳章和“柯尼斯堡”、“英斯特堡”、“貢賓南”等榮譽稱號。為了紀念獲得的勝利,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發了“攻克柯尼斯堡”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