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城牆
會昌城牆
目錄
會昌城牆
會昌古城牆位於縣城老城區,在明、清時期得於逐步修善加固,現存的會昌古城牆為明清修復的城牆,長度累計1030米.會昌城牆是兼軍事防禦配備防洪雙重功能的古城牆,歷來有“銅贛州,鐵會昌”的說法.正是這千米城牆保護會昌縣城成功地避免了多次特大洪水。2006年12月18日,"會昌城牆"由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會昌古城牆始築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至1134).時任縣令黃鉞,城牆東北三面阻水,圍2里50步,高1丈5尺,南挖濠引水、建護城河。明洪武二十二年,千戶彭英自西南隅增拓200步,城辟4門,上建門樓,另闢“小東門”、“小南門”,堞垛957處,警鋪8座.后塞“小南海門”和“小西門”,留東“雙清門”、南“鎮湘門”、西“麗澤門”、北“臨清門";正德七年重修,圍450丈,增高5尺,增警鋪13座;嘉靖三十四年水圯十之七、八,知縣陳仕修築;萬曆四十二年知縣冒夢齡加葺。清順治五年城被兵焚,鼓樓警鋪悉毀,七年修之;康熙十三年初建東西銃閣二座,二十九年修復傾塌的東城十餘丈,四十二年修洪水沖踏的東城圯十餘丈,四十七年修北城圯十餘丈;五十三年全面重修,比昔工力加倍;乾隆、道光、咸豐年間均有重修;光緒年間塞老東門於步雲橋端。民國二十九年火毀清華門(俗稱小南門),鎮南門改名為南薰門,同時城牆加固修葺,高達二丈,增西南角和南邊二座炮台。文革期間,會昌古城牆的炮樓、鼓樓、城垛皆遭拆毀,大部分牆基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