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紅山茶
浙江紅山茶
浙江紅山茶(學名: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小喬木,高6米,嫩枝無毛。葉革質,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8-12厘米,寬2.5-5.5厘米。花紅色,頂生或腋生單花,直徑8-12厘米,無柄。蒴果卵球形,果寬5-7厘米,先端有短喙;種子每室3-8粒,長2厘米。花期4月。
分佈於中國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和安徽。多生於山坡雜木林內、谷地林中、林緣或溪澗兩旁。山坡和溪溝兩邊的資源佔90%以上,其他生境有山脊、村旁、個人宅院內、路旁,但數量較少。
浙江紅山茶是中國特有樹種,集觀賞、油用、藥用於一身,是重要的油茶和茶花育種種質資源。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浙江紅山茶
花紅色,頂生或腋生單花,直徑8-12厘米,無柄;苞片及萼片14-16片,宿存,近圓形,長6-23毫米,外側有銀白色絹毛;花瓣7片,最外2片倒卵形,長3-4厘米,寬2.5-3.5厘米,外側靠先端有白絹毛,內側5片闊倒卵形,長5-7厘米,寬4-5厘米,先端2裂,無毛;雄蕊排成3輪,外輪花絲基部連生約7毫米,並和花瓣合生,內輪花絲離生,長3-3.5厘米,有稀疏長毛,花藥黃色;子房無毛,花柱長2厘米,先端3-5裂,無毛。蒴果卵球形,果寬5-7厘米,先端有短喙,下面有宿存萼片及苞片,果爿3-5爿,木質,厚1厘米,中軸3-5棱,長3厘米;種子每室3-8粒,長2厘米。花期4月。
在具有紅色、大花的山茶組裡,該種除花朵較大外,苞及萼片14-16片,子房3-5室,蒴果有不完全宿存的萼片及苞片。它和山茶(C. japonica)很接近,但後者的苞片及萼片只有9-10片。
浙江紅山茶主要集中生長在海拔360-1600米區段,海拔360米以下和海拔1600米以上區段,浙江紅山茶分佈較少。浙江紅山茶的垂直分佈因地理位置而異,由北至南分佈海拔高度逐漸上升,如在大別山區分佈於海拔605-688米;而在懷玉山系則分佈在海拔380-1100米範圍;武夷山系則在海拔800-1350米範圍才有分佈;在縉雲、開化等中心分佈區則分佈範圍較寬,海拔421-1500米的範圍均有分佈。
浙江紅山茶性喜溫涼濕潤的生態環境。生長在中亞熱帶到南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均氣溫為10.8(鉛山)-23.0℃(永安),極端最低溫-15.2℃(大別山),極端最高溫41.5℃(麗水),≥10°℃積溫4500-5840℃,年降水量1392(麗水)-2438毫米(風陽山)。無霜期195(大別山)-297圖(沙縣),相對濕度75.80%(麗水)-83%(馬頭山)。在全日照和半蔭蔽生態環境中枝葉生長茂盛,結果多,色澤亮麗;過於蔭蔽處的植株則樹勢衰弱,莖幹細弱、枝葉稀疏、開花結果少或不結果,甚至枯死。
浙江紅山茶性喜排水良好、通透性好、腐殖質含量較高、濕潤疏鬆的土壤,在山麓、溪谷兩旁,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表凋落物層較厚的立地,植株枝葉茂盛,結果多,果實大,色澤好。生長地的基岩多為花崗岩,部分為礫岩和石灰砂岩,微酸性黃壤和紅壤分佈居多,就土類而言,黃壤上分佈的數量稍多;就亞類而論,則以黃紅壤亞類和黃壤亞類上的數量佔優勢。對土層厚度要求不嚴,即便在懸崖峭壁的石縫中也能生長。厚度在80厘米以上的土壤上分佈較多,生長良好。
浙江紅山茶主要自然生長於常綠闊葉林、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內,密閉喬木林內則罕見。伴生植物有喬木、灌木、藤本和草本,以灌木叢為多。常見的喬木伴生樹種樹種包括馬尾松、黃山松、杉木、柳杉、甜櫧、青岡、苦櫧、青岡、小葉青岡、栲樹、紅楠、檫木、木荷、冬青、大葉冬青、楓香、野鴉椿、楊梅、江南花楸等;灌木伴生樹種主要有短柄袍、雲錦杜鵑、麂角杜鵑、滿山紅、馬銀花、短尾越橘、長圓葉鼠刺、蠟瓣花、烏飯樹、光亮山礬、老鼠矢、黃丹木姜子、莢迷、烏葯、山胡椒、格葯柃、微毛柃、硃砂根、繡球綉線菊、中華綉線菊;草本層有蕨、金星蕨、狗脊蕨、里白、芒萁、一年蓬、青綠苔草、卷丹;層外植物有山木通、三葉木通、野木瓜、木防己、周毛懸鉤子、菝蕨、絡石、青風藤等。
分佈於中國福建(霞浦和建寧)、江西(永新、南豐、全南和宜春)、湖南、浙江(開化、縉雲、青田、慶元、景寧、天台和蒼南)和安徽(岳西)。分佈於北亞熱帶至中亞熱帶南部,北到安徽岳西(31°00'N),南到福建永安的天寶岩(25°50'N),東到浙江天台(121°02'E),西到江西寧岡(113°52'E)
英國、法國、瑞士、德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引種栽培和繁殖,主要用於家庭園藝和園林觀賞。中國北省林科所、南京、黃山樹木園、杭州植物園都有引種栽培。
浙江紅山茶
浙江紅山茶是中國南方山區生長的特有樹種,是進行油茶和山茶新品種培育的物質基礎和雜交育種的常用重要親本,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冬春開花,花大色艷,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園林觀賞植物珍品,含油率和脂肪酸組成均優於普通油茶。
1994年被列為中國浙江省珍稀瀕危植物,1996年被列為中國福建省級重點保護植物。
浙江紅山茶的分佈範圍在縮小,其數量也逐漸減少,野生種群密度不高,個體種群較小,多為3-5株生長在一起,大片分佈極為少見,呈零星分佈,只有軍峰山、金饒山、大洋山和古田山有成片或團塊狀種群。20世紀50年代,浙江紅山茶多為成片分佈,現在所存資源大多退至人跡罕至的高山、深溝、峽谷以及保護區和風景區。浙江紅山茶分佈範圍和種群數量都在減少,野生種群已處於瀕危狀態。
資源數量卻逐漸減小,其主要威脅因素為因山體開發和用於薪材而被砍和被燒,部分資源因園林用途而被挖下山以及斷枝采果等。
山體過度開發,砍伐嚴重:不少立地條件好,成片分佈的浙江紅山茶野生資源,因改栽培果樹或其他經濟林而被砍光或被燒光,村民生活用柴也砍了很多。有35.0%的植株是被砍過後根部萌發枝條生長而來。在林業上,飛播的馬尾松林等殘次林撫育也進行了大量的砍伐。這些人為活動造成浙江紅山茶分佈範圍、面積、數量和類型的銳減。
斷枝采果破壞樹勢:由於浙江紅山茶樹體高大,村民採種榨油時經常會斷枝采果,導致野生樹木生長不良,甚至死亡。
挖掘日益嚴重:浙江紅山茶觀賞價值高,在園林綠化中應用逐漸增加。但當地群眾的保護意識不強,帶領花卉苗木經銷商上山直接挖掘移栽浙江紅山茶植株,導致大量浙江紅山茶植株死亡、丟失。
1.
山體過度開發,砍伐嚴重:
2.
斷枝采果破壞樹勢:
3.
挖掘日益嚴重:
原地保存:在成片集中分佈地域建立原生境自然保護區,進行原地保存,使浙江紅山茶在原生境中自然演化發展。中國縉雲和景寧適合建立保護區,將已分樹到戶的浙江紅山茶天然資源統一保護起來。嚴禁一切商業性的移栽,對古樹及古樹群進行登記造冊。
遺傳多樣性的分子分析:保護一個物種並不是隨機地採集和保護,自然地理條件和形態上的差異並不一定能代表遺傳上的變異。因此,在外部形態研究的基礎上,需用分子標記等手段進一步研究種內的遺傳多樣性和變異類型,才能科學地保護該物種。同時,還要立項開展浙江紅山茶的種質資源評價、良種選育、繁育技術和栽培技術等專題研究,對浙江紅山茶的食用、醫療、保健、化妝等各種價值進行深入研究。
地保護,建立種質資源圃:在分佈範圍內收集不同自然氣候條件下的,具有外部形態特徵差異的類型以及分子標記鑒定的不同類型,收集儘可能多的遺傳多樣性,邊收集邊繁殖推廣,達到以繁促保的目的,重點收集不同種源地,中心分佈區和垂直分佈的邊緣地帶種源以及自然變異類型,如中國安徽岳西、福建天寶岩自然保護區、江西寧岡永新等地的浙江紅山茶。使浙江紅山茶各變異類型處於一個開放的授粉系統之中,促使它們產生基因流,達到不同類型基因的交流和重組,使物種的生活力得到複壯。
1.
原地保存:
2.
遺傳多樣性的分子分析:
3.
地保護,建立種質資源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