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旱
冬旱
冬旱(winter drought)指發生於冬季的旱象。我國屬於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多偏北大風,降水一般很少,冬旱時常發生。在北方地區,冬季作物已經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后需水不多,影響不大。但冬旱減少了土壤底墒,會影響越冬作物的返青生長和春播作物的出苗;若冬旱連著春旱,其危害就比較嚴重。
由於在冬季,大氣環流中極地上空強勢的極地下沉氣流導致我國大陸的西北風強盛,從而阻撓或切斷了從印度洋流經孟加拉灣到我國北方的水汽輸送,冷暖空氣交匯機遇少,因此降水很少,從而造成我國的冬旱。對作物生長有影響的乾旱主要出現在南方。華南、西南為冬旱主要發生區,華南南部及雲南大部發生頻率達50%~70%。對華南地區來說,因氣溫較高,冬季仍有農作物繼續生長,出現冬旱就會有一定影響。
一是降水嚴重偏少、氣溫偏高。去冬以來,華北大部、西北大部、黃淮大部及江淮大部累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至九成,一些地區基本無降水,華北、黃淮一些地區連續無雨雪日數超過70天,一些地區累計雨量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小值。去年11月份以來,上述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偏高,其中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華北、黃淮以及西北東部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至4攝氏度。受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影響,部分冬麥區12月上旬就發生旱情。
二是農作物受旱面積大、程度重。當前北方冬麥區作物受旱面積1.04億畝,是近5年來的同期最大值,大部分省冬麥區受旱面積超過在田作物的三分之一。同時,當前正值隆冬季節,乾旱天氣與寒流過程結合,寒旱疊加、旱凍並存,增加了抗旱灌溉難度,部分地區苗情很差,一些地區出現大面積黃苗現象,有的甚至出現乾枯死苗。
三是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突出。受持續乾旱影響,目前黃淮海一些山區和丘陵地帶有196萬群眾、67萬頭大牲畜因旱存在飲水困難。一些群眾拉運水距離遠、缺水持續時間長、抗旱成本高,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四是江河來水持續偏枯,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去年12月至今年1月中旬,北方冬麥區主要江河累計來水持續偏少,其中黃河幹流潼關水文站12月份平均流量為歷年同期最小,渭河、涇河入冬後來水比常年偏少三成至七成。據統計,截至2009年1月1日,山西、山東、河南、陝西4省區大型水庫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偏少,其中河南少蓄18.6億立方米。中小型水庫蓄水尤為不足,山西省目前有405座水庫乾涸。
應對旱情,還要加強部門協作,強化對抗旱工作的指導和支持。水利、農業、氣象等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根據本地實際,綜合制訂科學可行的抗旱方案,加強對旱情的監測預警,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水利設施,進行科學調度,擴大澆灌面積。同時指導農民加強田間管理,做好土地保墒等工作。
應對旱情,更要加強各級政府的組織領導,動員全社會和廣大群眾的力量,全面調動他們投入抗旱鬥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力爭把乾旱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因為雖然冬季降水少,但經過夏秋兩季的降水,地下水很豐富。況且冬季華北寒冷蒸發少故冬旱不嚴重。而一到春天萬物復甦需要大量水分,再加上氣溫急劇升高,蒸發很旺盛。故春旱對農作物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