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城通志
嘉定城通志
《嘉定城通志》(越南語:Gia Định Thành Thông Chí),又稱為《嘉定通志》(越南語: Gia Định Thông Chí ),古代越南南方的地方志,採用漢語文言文,由阮朝官員兼學者鄭懷德(越南語:Trịnh Hoài Đức)於1820年編成,內容是嘉定城及越南南部一帶(嘉定城、藩安鎮、邊和鎮、定祥鎮、永清鎮及河仙鎮)的歷史沿革、建置、疆域、物產、商業、交通、水利、城鎮等情況,以及提到了當地華僑的事迹,是研究阮朝初年歷史及越南南部華僑史的重要史料。
成書背景
《嘉定城通志》的作者鄭懷德,曾於嘉隆十五年(1816年)至明命元年(1820年)期間,在嘉定擔任官職。至於該書的編撰,是為了嚮應阮朝政府“詔求故典”而進行的。據《大南實錄·正編·第二紀》卷三庚辰明命元年(1820年)五月條里所述,越南經歷了黎阮之際的大動亂后,政府的文書資料多已喪失,所以朝廷“特准中外臣庶,凡有家藏編錄記先朝故典,不拘詳略,以原本進納或送官抄錄,各有獎賞。由是中外(指阮朝中央政府及越南地方)各以編錄來獻。尚書鄭懷德獻《嘉定通志》三卷及《明渤遺漁文書草》。”按照這條史料,鄭懷德是在1820年寫成此書並向阮朝朝廷進呈的。
編撰過程
學者戴可來認為鄭懷德並非在明命元年(1820年)“詔求故典”時,才匆匆撰書的,而是“在1820年上進之前已經成書。根據文中有嘉隆十八年(1819)之記事,可以推定其草成於此時。”因此,在1820年進呈的《嘉定城通志》,已是一早編成的定稿。
書中述及的地域
本書的名稱雖冠以“嘉定城”,但郤包括當時的另外五個鎮,即藩安鎮(現今屬於胡志明市、西寧省、同奈省、前江省、隆安省等地)、邊和鎮、定祥鎮、永清鎮(現今屬於后江省、安江省、檳椥省等地)及河仙鎮。理由是嘉隆七年(1808年)時,阮朝以嘉定城統攝該五鎮,這個設置一直到明命十三年(1832年)才罷除。因此,《嘉定城通志》並非載及嘉定一城,而是把嘉定城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述及其屬下的五個鎮,亦即整個越南南方。
篇幅
《嘉定城通志》原書共三卷,分別是:第一卷《星野志》(內容是傳統中國占星術的分野概念及氣候)、《山川志》、《風俗志》;第二卷《疆域志》;第三卷《物產志》、《城池志》。不過後來郤出現了五卷或六卷本,這是由於後人根據原書各志的長短,重加編排,內容則沒有明顯的增補修改的跡象。
有關華僑歷史的內容
·明清之際華人投奔越南的情況:17世紀正值是中國明清政權易手,所以大批漢人移居外地,當中一部份來到越南南方,《嘉定城通志》亦有所提及,如《疆域志》記載1679年,明朝廣東省鎮守龍門水陸等處地方總兵官楊彥迪、副將黃進等,帶領士卒及家眷三千餘人、戰船五十餘艘,南投越南阮主所轄的思容、峴港等地,原因是“不肯臣事大清,南來投誠,願為臣僕。”另外又記載廣東雷州人鄚玖因“明亡,不服大清初政,留髮南投於高蠻國南榮府”,並成為了日後河仙的實際統治者。這些記載,反映了17世紀中國人因逃避滿清而掀起移民潮,大批華僑去國南下的情景。
·華僑聚居點出現的情況:大批中國人的南移越南或到這裡經商,形成了一些華僑聚居點,這在《嘉定城通志》里亦有所介紹,如邊和鎮便在華僑領袖陳上川的策劃下“招致唐商,營建鋪街。瓦屋粉牆,岑樓層觀,炫江耀目,聯絡五里。”又例如《風俗志》里記載藩安鎮的“文物、服舍、器用多與中國同”,描寫了華僑在越南南部的聚居情況及其所帶來的文化、風俗上的影響。
據學者戴可來所說,《嘉定城通志》詳細記載了嘉定城、藩安鎮、邊和鎮、定祥鎮、永清鎮及河仙鎮的建置沿革、疆城變遷、山川河流、城池貿易、風俗物產和華僑事迹等方面的情況,成為17世紀至19世紀初有關南圻史實的最完備撰述,是後人研究這個時期該地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及華僑問題的最重要史料。
除了學術上的價值外,該書還有實際用途。在明命朝以後,凡赴南圻任要職的越南官員,都要先在蒞任前先讀此書,因而成為治理越南南方的重要參考書。此外,阮朝官修的《大南實錄》、《大南一統志》等文獻,都以此書為重要根據。甚至到法國人在1862年佔領南圻的嘉定城、邊和鎮及定祥鎮后,這部書仍被十分重視,並被介紹到法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