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橋婚俗
孫橋婚俗
“孫橋婚俗”形成於明朝初年,是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孫橋地區獨特的婚嫁文化形態,別具一格,為“女婚男嫁”。不少家庭有兒有女,卻把兒子嫁出去,讓女兒招女婿。男嫁到女家后,改用女方家的姓。作為女婿,在家庭成員中有同等的地位,共同享受財產,繼承產權。在社會上與眾一律平等,不受他人歧視。
目錄
在孫橋,一個家庭有5-6個姓氏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是親兄妹,有的隨父姓,有的隨母姓,有的還隨外公、外婆姓。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宗族觀念、重男輕女觀念在這裡十分淡薄。這種獨特的婚俗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在其它漢族生活區絕無僅有。承載著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風土人情事故。男到女家做上門女婿,古稱之為“贅婿”。史書中對贅婿的最早記載見於《史記》:“淳于髠,齊之贅婿”。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在對漢族的婚俗考察后曾斷言:“贅婿還只能說是父系制的補充,因為只發生在有女無兒的情況”。然在孫橋地區,有女有兒的家庭也同樣產生贅婿。
孫橋的奇異婚俗與當地的地理條件、文化形態及經濟生活有關。據清•光緒八年《京山縣誌》載:“元末天下大亂。盜寇蜂起,京山殺戮最慘,邑民僅存七十餘家……是時田土曠蕪無主,流徙僑寓者悉插草為識,據為己業。”也就是說京山縣域在元末戰爭中戰亂深重,是紅巾軍、元軍、朱元璋大軍反覆廝殺拉鋸的主戰場,造成縣域人口銳減,土著所剩無幾。故京山地區民諺中有“洪武開坎”之語,即京山的土著居民已基本消失。明初洪武年間政府強制組織“江西填湖廣”的大規模移民潮,縣域居民十之八九為江西移民。土地重新分配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開始。孫橋山林沃野、九陌千疇,成為京山縣移民最多的地區。
“女婚男嫁”形成的原因在於:由於孫橋屬移民區,姓氏雜亂,難以形成家族式村落,從而少了傳統風俗的制約,使得女子地位較高,婚姻多了一分自由;由於孫橋物產富饒,產出的大米被定為朝廷貢米,是遠近聞名的“橋米”之鄉,故女子大多不願外嫁;由於孫橋田多勞力少,留女招婿,女子留在家擔當起家庭責任和重擔,因此大多孫橋女性自古就有自強自立,獨立的性格。漸漸地,女婚男嫁演變成一種風尚,即使人們兒女皆全,也情願把兒子“嫁”出去,將女婿相上門
孫橋婚俗保留了長期流傳的婚姻禮儀習俗的完整流程。其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說媒、定親、婚娶、回門等四個方面。
1、說媒。當男女雙方達到談婚論嫁的年齡時,由女方指定媒人到男方家庭說媒。媒人一般應指定男女雙方家庭都比較熟悉的女性擔任。然後男方與媒人一起到女方家察看,一是看人品,二是看家境。去時一般帶點煙酒副食等少量的禮物。女方與媒人一起回訪男方家,去時帶的禮物比男方的相對要重一些。彼此進一步掌握對方為人、性格,家庭成員,家庭經濟等情況,加深認識、了解、建立愛慕之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男女雙方已經相愛,然後托一位媒人履行程序的情況。雖有媒妁但不重媒妁。男女雙方在婚姻問題上有很大的自主權。
2、定親。定親時,女方要擺上宴席,把媒人、主要親屬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請來作客,藉此將婚事公佈於眾。此後,逢上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女方都要給男方送禮。
3、婚娶。女方負責籌備一切嫁妝,如床上用品、傢具等。待東西備齊,女方就擇日接男方過門。結婚前一天,女方給男方家“過禮”。禮品為八斤肉、八斤魚、八瓶酒、八斤麵條、八盒茶葉、八套衣服、八斤糖。男方家收到禮品后,回一半禮品。女方還要另給男方家的主要親戚過禮,禮品為四斤肉、四斤魚、四瓶酒、四斤麵條、四盒茶葉、四套衣服、四斤糖。主要親戚收到禮品后不回禮品。禮品裝進抬盒后,然後封盒。兩條封單交叉貼在抬盒上。一條封單寫著“雙方郡號對”,另一條封單上寫著“吉月吉日謹封”。根據家庭經濟狀況,抬盒有4抬、8抬、12抬不等。抬盒上面用紅布或紅紙蓋上。抬盒抬到男方家后,啟封,取出禮品。贅婿不備“嫁”妝,結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準備。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不擺酒席。但女方卻辦得很隆重,所有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婚禮最能表現孫橋婚俗的特點。迎親的那天,新娘帶上兩位伴郎前往新郎家,輕敲緊閉的大門。伴郎隨即把封筒(紅包)從門縫裡插入。把門的人接到封筒后開門迎客。新郎把新娘請進門。新郎家所有門框開始貼上喜聯。新娘也給剛換上新裝后的新郎佩帶胸花。新郎出嫁之際,至親好友直接把壓荷包錢送到新郎手中。家人依依送別。新娘的母親及眾親友抬著花轎上路,迎接新郎的到來。迎親車馬停下,新娘的母親及其他女長輩上前輪次背女婿,或是兩位女長輩用雙手抬著女婿行走,俗稱“坐軟轎”。新郎新娘分別被抱入花轎。新郎的轎在前行走。為女婿抬轎的是丈母娘及其他女性長輩。到了家門口,舉行開轎儀式。司儀唱道:“一抬金銀滿堂,二抬榮華富貴,三抬三元及弟,四抬事事如意,五抬五子登科,六抬六六大順,七抬金,八抬銀,拿了紅包開轎門。”然後,兩位牽親媽牽新人入洞房。牽親媽由年齡在40歲以上、未曾喪偶或夫妻離異、有兒女的女人擔任。新人喝交杯酒後,開設狀元席。所謂開狀元席是請上9位未婚青年男子陪新郎,共10弟兄;請上9位未婚青年女子陪新娘,共10姊妹。陪客是用喇叭一個一個請來入席就坐。兩桌並排而開,次序是男左女右。斟酒、接菜是安排的專門人員。狀元席菜一般是一龍(盤龍)二鳳(雞子)三元(油炸的肉丸子)四喜(粉蒸肉)五魚(魚)六滑(豬肝千張用小粉溜)七湯(豬肝木耳湯、三鮮湯)八牙(藕)九肥(豬肥腸)十腐(把肥肉切成三角尖)等十碗菜。上一碗菜斟一次酒。共上十碗菜,斟十次酒。十碗菜上畢,酒杯斟滿。斟酒先斟男桌,從新郎倒起,然後其他;再斟女桌,從新娘倒起,然後其他。婚宴時,中間不準離人。散席之前,狀元席人員全體起立。鞭炮響起,離席。結婚當晚,按本族姓氏和同輩男子字牌,給女婿改名換姓,即改女方姓,輩份亦與女方相同。為方便眾賓客及時知曉男方改姓后的稱謂,婚禮期間,女方家正堂左側牆上張貼出“號對”。女婿登堂賀號。次日晨起,新娘梳洗過後,引著新郎端上茶盤,禮見“大小親長”,這叫敬“赳腦殼茶”,意思是還躺在床上的長輩等晚輩前來盡孝道時,十分享受地欠欠身、抬起腦殼象徵性地喝口茶。敬茶時先敬父親,再敬母親,再敬其他長輩。受禮者必以饋贈,名曰“茶錢”。
4、回門。婚後三天,男方老家人專程來請新郎帶著新娘回門。新郎即偕同新娘同去。無論路途遠近,都要當天趕回。回門之日,新娘還指定一些輩份相同的親友一起前往。
隨著社會的變革,時代的變化,孫橋的婚俗在改革開放后逐步又有了新的變化,孫橋的女婿上門,除延續下來的傳統的直接在女方家當家一種外,還有第二種叫不娶不嫁,即上兩邊門,耕種兩邊家的田地,贍養兩邊家父母,享受兩邊家的財產。孫橋地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積澱,別具一格的當地婚俗,折射出純樸、厚重、濃郁的鄉土氣息,歷經歷史沉澱和歲月臻磨所散發出的魅力成為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男到女家,破除了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從根本上徹底解除純女戶沒有人贍養老人的後顧之憂。
“孫橋婚俗”是孫橋地區獨特的婚嫁文化形態,承載著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風土人情事故。孫橋婚俗作為特定地區、特定年代而保存下來的地方民俗,即使不斷演進變化,依然保存著“女婚男嫁”的主體形態。其中所體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追求,所蘊藏和展示的人文精神,仍在今天閃爍著勃勃生機。
“孫橋婚俗”現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