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不舒

中醫理論中的常用術語

肝氣不舒,肝喜舒暢條達,也就是說,肝臟的氣機一定要通暢,如果由於病邪導致肝臟的氣機運行不暢或者肝氣鬱結,那就是肝氣不舒。癥狀由淤血、出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抑鬱症、頭暈目眩、身睏乏力、嘔吐、失眠多夢、易怒、食慾差、胸脅脹痛等等。

肝氣易郁


肝主疏泄,有周轉氣血的功能,生性剛悖,惡抑鬱之變,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造成肝氣的郁而不暢,疏泄失常,輕則氣鬱,甚或氣逆,而氣鬱氣逆又可引起血瘀和血溢。肝鬱的病理特點主要體現在:一氣滯:經云:“悲怒氣逆則傷肝。”李冠仙論肝氣說:“五臟之病,肝氣居多……治病能治肝氣,則思過半矣。”這裡的肝氣即為氣鬱,這是言肝氣也就成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二氣逆,氣鬱太過,就會產生氣機逆亂,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肝氣上逆和肝氣橫逆犯胃,引起胃氣上逆而產生嘔惡,上逆可擾及頭目而引起眩暈頭脹、易怒、失眠等症。如《筆花醫鏡》所論:“肝之實……其症為左脅痛……嘔吐,為呃逆”即指肝氣橫逆犯胃之證。治療則以平肝降逆為主。三血瘀,肝氣鬱滯,可導致血瘀。《難經》說的:“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復杯,有頭足……”。朱丹溪提到的“皮間有縷赤痕者,血腫也,”都是說的因氣滯致瘀的證候。在肝病中常見的體征如肝脾大、蜘蛛痣等,即都是血瘀的結果,治療就常以活血化瘀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