鴝姬鶲

雀形目鶲科動物

鴝姬鶲(學名:Ficedula mugimaki):體長11-14厘米,體重11-15克。體型略小,是一種橘黃及黑白色的鶲。雄鳥上體灰黑,狹窄的白色眉紋於眼后;翼上具明顯的白斑,尾基部羽緣白色;喉、胸及腹側橘黃;腹中心及尾下覆羽白色。雌鳥上體包括腰褐色,下體似雄鳥但色淡,尾無白色。亞成鳥上體全褐,下體及翼紋皮黃,腹白。虹膜深褐色,嘴暗角質色,腳深褐爪。

棲息于山地森林和平原的小樹林、林緣及林間空地,常在林間作短距離的快速飛行。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成3-5隻的小群。尾常抽動並扇開。叫聲為輕柔的“turrrr”叫聲。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繁殖於亞洲北部;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大巽他群島

形態特徵


鴝姬鶲
鴝姬鶲
鴝姬鶲雄鳥夏羽從頭至尾整個上體概為黑色,眼後上方有一短的白色眉斑,兩翅黑褐色,翅上次級覆羽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塊白斑,最內側3枚三級覆羽外翈羽緣亦為白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基部白色。下體頦、喉、胸和上腹亮栗橙色或銹紅色,下腹白色,腋羽和翅上覆羽黃色或橙色,兩脅黃橙色,尾下覆羽白色沾橙皮黃色。秋季換羽以後雄鳥黑色上體具寬的灰色羽緣,使上體顯得較淡,到春季後上體灰色消失,但腰部還常常保留有灰色。
雌鳥灰褐沾綠色或橄欖褐色,眼先棕白色,眼後上方無白色眉斑,翅上白斑亦較雄鳥小,尾羽無白色。下體和雄鳥相似,但明顯較雄鳥淡。
幼鳥上體斑雜,翅上覆羽具赭色羽緣,下體赭色或銹紅色具暗色羽緣,秋季換羽后的當年幼鳥和雌鳥相似。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腳紅褐色或茶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1-15克,♀13-15克;體長♂114-135毫米,♀106-129毫米;嘴峰♂6-8.5毫米,♀7-9毫米;翅♂67-76毫米,♀66-75毫米;尾♂49-54毫米,♀46-54毫米;跗蹠♂14-17.5毫米,♀14-17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千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濕潤森林中,尤以闊葉林和以冷杉針葉林為主的針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較喜歡,在長白山也出現在海拔1800米左右以雲杉、冷杉樹為主的含有楊樹和樺樹的針葉林內,非繁殖期也出入於林緣疏林、次生林、果園、山腳平原地帶的小樹叢和灌叢中。

生活習性


鴝姬鶲在中國東北地區為夏候鳥,部分在廣東、廣西和海南島越冬,為冬候鳥,其他地區為旅鳥。每年5月初遷來中國東北地區繁殖,9月末10月初南遷。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成3-5隻的小群。多在潮濕的林下溪邊發達的高樹上,也在樹冠層枝葉間、有時也下到林下灌木或地上活動和覓食。一般不進入密林深處,常在樹木間做短距離飛行,飛行急速而飄浮不定。
主要以天牛金花蟲步行蟲蝽象角蟬尺蠖、螞蟻、蛾、蝶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分佈範圍


分佈於汶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蒙古、菲律賓、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區)、新加坡、泰國、越南。
遊盪:日本。
鴝姬鶲分布圖
鴝姬鶲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針葉樹緊靠主幹的側枝枝杈間,距地高2-11米。主要由松枝和地衣作外壁支架,由乾草葉、乾草莖等構成,內墊獸毛和細草莖。巢呈半球形或碗狀,四周樹榦和樹枝上常生長月苔蘚和地衣,對巢起到一種偽裝和隱蔽的作用。巢的大小為外徑8-11厘米,內徑6厘米,高5-6厘米,深3-4厘米,每窩產4-8枚卵,卵橄欖綠色或淡綠色、被月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4.0-17.8毫米×12.2-13.5毫米。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