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句國

位於今山東省梁山縣的古國名

須句,古代國名,又作須朐,故址在今山東梁山縣小安山鎮一帶,其國治須句城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小安山鎮東張庄一帶。

須句國為風姓,太昊之後,與其同姓的國家有任國、宿國、顓臾國。

須句早期的歷史不見於文獻記載。春秋前期,作為小國的須句屢遭邾國的侵犯。

須句國有公主成風嫁於魯庄公,生公子申。在魯庄公死後,其二弟慶父作亂,先後弒殺兩位國君(均為魯庄公之子),魯庄公四弟季友平亂,誅殺慶父,因成風素來與季友交好,故而其子申被季友立為國君,是為魯僖公

前639年,邾國滅亡須句國,須句君逃亡到魯國來。成風對僖公說:“尊崇明祀,保護弱小,這是周的禮儀;蠻夷擾亂中原,這是周的禍患。如果封了須句國的爵位,這是尊崇太皞、濟水神而修明祭祀和緩解禍患啊。”於是魯僖公幫助須句復國。

公元前620年,魯文公又出兵伐邾奪取須句,但未再使須句復國,而是把逃奔魯國的鄭文公之子安置在那裡,須句已入於魯。

建國


西周建,維護鞏固統治,採取封諸侯辦,即史載“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ji,我國古代稱靠近國都的地方),由王室直接統轄,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分封給許多諸侯,各建邦國。
封諸侯,按《荀·儒效篇》,“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而《呂氏春秋·觀世》則說,“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因此具體數目不詳僅是泛指。

影響


據《賢氏族言類稿》載,(須姓)太昊伏羲氏風姓的後裔,有須句國,到殷時有密須國,都是以國為姓,魏國有須賈,漢代有平陸須無,望族出於渤海郡。周文王時,有一個風姓古國叫須句國,所在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的壽張縣和梁山縣一帶。《左傳》記載,須句國在春秋時期先後被其鄰近的邾、魯國所滅。其後人及國人以“須句”為氏,稱為須句氏。後來簡為須氏、句氏兩支。須姓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現在的河北滄縣一帶。

考證


清代蔣作錦(1817-1864年)是今東平湖水庫二級湖內今屬於梁山縣館驛鎮的大營村人,咸豐年間進士,曾任過黃河欽差。此人知識淵博,富有考古精神,對東平湖一代的名勝古迹、山川河流,都作過精細的考證,著有《東原考古錄》,該書“須句城考”中這樣寫道:“須句,風姓國,魯附庸,滅於邾,地入魯。城在安民山東濟水上。漢地理志壽張縣西北有朐城,是左傳。杜注須句在須昌西北,非也。實在須昌城南三十里。考《水經注》,濟水東北過漢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東北來注之,又此逕須句城西注。城臨濟水,濟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對安民山,今安民山東六里張家莊(是)其故地也。庄西楊家堤口即濟水故道。城南(距)安民亭六里,東南距漢壽張城十七里,東北距今治三十里。村人掘地時見瓦礫及城舊址雲。”
《東平縣誌·古迹》亦載:“須句城,在安民山東濟水上。……今安民山東六里張家莊其故城也。”
《漢書·地理志》亦有“須昌,故須句國,風姓”句。
《水經注》曰:“(濟水)又北過須昌縣西。京相璠曰:須胊(句)一國二名,蓋遷都。須昌,胊(句)是其本,秦以為縣。”京相璠是晉代的著名學者、地理學家,他的考證應是值得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