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

脫離收入水平盲目攀高的心理

攀比心理(mind of rivalry)消費心理的一種。脫離自己實際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消費心理。在正常情況下,消費者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程度,決取於他們的經濟收入水平。但有時由於受一定時期社會消費水平日漸增高、“大款”人物高消費的示範效應及消費者本人“面子消費”心理的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互相激活,導致互相攀比。這種心理極易造成追逐消費熱點、負債超前消費乃至搶購等怪現象,將消費行為導入誤區。

簡介


通常產生攀比心理的個體與被選作為參照的個體之間往往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導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誇大,虛榮動機增強,甚至產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

分類


根據產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為正性攀比和負性攀比。

正性攀比

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積極的比較,是在理性意識驅使下的正當競爭,往往能夠引發個體積極的競爭慾望,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

負性攀比

負性攀比指那些消極的、伴隨有情緒性心理障礙的比較,會使個體陷入思維的死角,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負性攀比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於攀比中無法自拔,對人對己都很不利。

表現形式


嫉妒心理

攀比心理和物質濫用
攀比心理和物質濫用
講述人:楊同學,湖北大學大三學生
“最近不知道怎麼了,看到別人得意我總忍不住拿自己和他們比較。比如一天的考研複習結束后,大家會在臨睡前交流一下複習情況,如果我聽到有人說今天又做了多少套題,記了多少知識點,而自己卻還在原地徘徊不前時,便會莫名地恐慌,甚至有點兒恨對方,心中暗暗詛咒對方考不好。雖然也知道這樣的想法很不對,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更可怕的是,有一次,我竟然故意把考研諮詢會的時間說錯,害得幾個被我視作競爭對手的同學沒能按時參加。雖然當時挺高興,覺得自己賺了,但後來想想又挺後悔。難道我真的是一個很壞的人,忍受不了別人比自己強嗎?”
心靈解讀
嫉妒是一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別人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在個體之間差異性很小、外界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具有明顯的對抗性,從而引發消極情緒,導致極端的攀比行為,嚴重地可能會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從而使自己也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譴責。
嫉妒心理可以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除了受道德約束外,個體可以通過臨時迴避的方式幫助自己暫時從極端攀比的環境中逃離,從而減少因情緒激動造成的非理性行為。比如,楊同學在感覺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有些邪惡時,如果迅速離開可能產生是非的空間??宿舍,用閱讀、上網,或者與那些不考研的同學交談的方式設法讓自己想要打擊報復別人的意念冷卻,就能給情緒足夠的緩衝時間,從而避免因嫉妒心理導致的極端攀比行為。當然更重要的是,通過樹立堅定的目標,重新認識自己,建立起對抗本能慾望的心理防禦機制。

面子問題

講述人:陸同學,西南民族大學大四學生
“老實說,我的學習成績只能算中等,報考普通大學的研究生還算有希望,但是報考名校就有點吃力了。可是大家都報考了名校,我如果不報,很丟人。另外,我的家人對這件事也很看重,總是會和別人說我多麼聰明,多麼能幹,他們多為我驕傲,我不想父母因為這個問題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雖然我心裡很清楚,對於我來說,報考名校是自討苦吃,失敗的可能性極大,可又擔心一旦被別人比下去,周圍的冷嘲熱諷會讓我無法忍受。這樣的比較讓我覺得很累,簡直就是自我煎熬。”
心靈解讀
人際關係學說指出,當人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時,如果過分注意別人的看法,往往會強化從眾心理,導致虛榮心理的產生。所謂虛榮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考研複習階段,就是對不切實際的複習目標或者報考院校以及專業的高追求。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要求被尊重是較高層次的需要,處於生理、安全、友誼和愛的需要之上。很多考研人由於長期的辛苦付出,有著強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可以說很多努力都是在試圖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以實現自我價值。但這是要建立在對自我正確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否則只會因為過分追求虛榮心的滿足,導致盲目攀比,忽略了可比性本身。陸同學應該客觀地評估自己,敢於面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報考力所能及的院校,千萬不要因為面子而耽誤了自己的前途。

習慣性攀比

隨波逐流
隨波逐流的攀比心理
隨波逐流的攀比心理
講述人:周同學,重慶大學大四學生
“最近一有人在我面前提起考研我就很煩,聽到別人的複習進度我更加緊張。這種心理狀態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星期,嚴重影響了我的睡眠質量。睡覺的時候,我的腦子裡老是習慣性地重複著一些畫面,全是班裡學習好的人的面孔和以前做過的試卷,甚至還經常做得零分的噩夢。我老是想,其他同學一定比我複習得好,考試一定比我強。甚至在複習的時候,我也很緊張,一旦做錯題目就會沮喪很久。”
心靈解讀
考研本來是正當競爭,不是習慣性攀比。正當競爭往往由於其明確的目標讓人信心十足,精力充沛;而習慣性攀比則伴隨著一種疲憊的無能感,讓人的內心隱隱作痛。長此以往,對身心的危害相當嚴重。心理方面主要會誘發抑鬱症,身體方面則容易出現失眠、食慾下降、抵抗力減弱等癥狀。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某些承受能力較差的個體甚至會產生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極端行為。對考研人來說,習慣性攀比無疑是一劑毒藥,不僅會影響考生的複習進度和考試狀態,甚至還會讓考生產生對自我人格以及能力的否定。
心理學家凱利的人格認知理論指出,不管事實怎樣,認知才是關鍵,心理障礙的根源是認知偏差。在外部世界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認知就能糾正心理障礙。所以與周同學有相似經歷的考研人只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改變現狀,並在行動上採取一定的心理調節,那麼糟糕的情形都會逐漸好轉。

自我調節


文化攀比心理
自我調節是指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劃和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從而調節自身行為的過程。跨考教育專家指出攀比心理的主動引導與規避,主要通過合理的自我調節實現負性攀比到正性攀比的轉化,從而幫助考研人建立正確的比較觀念,擺脫壓力的束縛,找到前進的動力,具體的方法包括:
1.通過自我暗示,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我暗示又稱自我肯定,是指通過對個體預期目標積極的敘述,實現頭腦中堅定而持久的積極認知,擺脫陳舊的、否定性的消極思維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種強有力的心理調節技巧,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心理預期,增強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具體表現為帶有鼓勵性質的語言、符號以及動作。比如,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好時,在心中默念“其實我也很好”之類的語句,久而久之,盲目比較的習慣就會有所改善。
2.儘可能地縱向比較,減少盲目地橫向比較
比較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縱向比較是指個體和自己的昨天比較,找到長期的發展變化,以進步的心態鼓勵自己,從而建立希望體系,幫助個體樹立堅定的信心。橫向比較是指個體與周圍其他人的比較,有助於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由於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往往會陷入橫向比較的誤區,忽略了縱向比較。縱向比較會讓考生有更清醒的自我認識,有利於考生在考試中發揮出真實水平。
3.增強自身實力,克服負性攀比
考研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強大的學習實力基礎之上的,負性攀比的產生往往是因為個體自身的實力與期望值達不到均衡水平,導致自信心的缺失,從而產生抱怨、憎恨等情緒。因此,在考研複習過程中,積極建立起相關的知識網路,儘快地查缺補漏,用行動彌補失落,鞏固並增強自己的學習實力,才能戰勝負性攀比造成的心理障礙,繼而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