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洞

景觀景點

白衣洞位於石膏山上岩的(抱佛岩)西洞,又叫抱佛洞,供奉的是石膏山古佛白衣觀音菩薩,(也是白衣大士的涅槃處)。

簡介


白衣洞在石膏山的岩洞中,歷史古老,規模不算大,排位第三,建築非常的簡陋,僅木欄桿三曲圍繞,一尊白衣菩薩石像端坐而已。但它是石膏山名稱來歷的起源。石膏山,初名叫石山,后改為石高山,高指此山是太岳群峰中的最高位置。后因高字太自我玄耀,在明隆慶元年由兵部尚書霍冀之手筆,改為石膏山,一字之差使石膏山形神並舉,寓意深長。

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石膏山還是一座無名的山峰。當時,在山下河谷中的村落里,常有一位身著白衣的婆婆為婦女們施藥治病。她所帶的藥物皆為水劑和粉末,一療即愈,但從不收受患者錢財;偶遇飯時,只討一茶半飯解渴充饑;誰也不知她的姓氏,更不知她所居何處。問之,則自稱孝義如來村人氏,孀居多年。村民於是稱之曰“白衣醫婆”。後來,有一樵夫到石膏山上砍柴,看見她在上岩溶洞中閉目跏趺,口誦佛經。樵夫於是上前施禮叩問:“醫婆在此居住嗎?”只聽醫婆回答道:“行蹤不定,四海為家!”言畢不見,無影無蹤,不知所向。樵夫驚異,下山後將所見所聞說給村民,村民亦驚異不已,於是結伴上山探視,誰料白衣醫婆已在洞中坐化。村民視之為神靈,遂改稱其為“白衣大士”,並於洞前建白衣寺,歲時節日皆來叩拜。白衣大士在洞中坐化后,大地感其精誠,於是洞內石縫流津,岩間淌液,所流津液,如乳似水,如瓊似玉,似石非石,似膏非膏,這滴落的“石膏”,點點滴滴落在了白衣大士身上,漸漸地將白衣大士的真身包裹起來,最終成為一幅惟妙惟肖、層次分明的森林浮雕圖案。清道光初年,石膏山僧人悟禪請人依白衣大士真身原樣雕了一尊白衣菩薩的石像,安放在抱佛洞前的神龕內,歷代相沿供奉。

景區簡介


石膏山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南五十公里的太岳山中,地處靈石、霍縣、沁源三縣交界處,北接綿山,南望霍縣,西臨汾河,東靠靈空山。石膏山由花嵐岩、灰岩片麻岩等組成,為太古代。遠視石間岩溶似石膏,故名。其制高點牛角鞍海拔2532米,在全省高峰中排名第四,石膏山為山西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區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這裡,春來山花爛漫,夏至松濤陣陣,秋到層林盡染,冬臨銀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