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日報

由正誼俱樂部編輯的報紙

徠《平民日報》創辦於1922年,由正誼俱樂部編輯,,創刊者為蔣光鼐、李章達、張廷輔、袁煦圻。

歷史沿革


1915年首發於香港。1916年,為了統一宣傳,集中力量,蔣光鼐和李章達、張廷輔、袁熙圻把《平民日報》移交給反袁機構。

主要創刊者


平民日報
蔣光鼐早年參加同盟會,跟隨孫中山先生參加反清革命,后又在“一二八”抗日戰爭中任總指揮,並組織福建人民政府聯共反蔣,在解放后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工作,在1967年病逝於北京。
創刊者蔣光鼐、李章達
李章達(1890-1953),字南溟,廣東東莞人,我國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他早年加入同盟會,當過孫中山的警衛團團長。他不但保衛孫中山的安全,而且是孫中山三大政策及政治主張的堅決維護者和堅定追隨者。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李章達
在香港成立,他被選為中央常委兼秘書長。1953年他病逝於廣州。陶鑄稱讚他是一個“優秀的黨外布爾什維克”。
張廷輔(1883--1912),字清澄,邯鄲縣裴家堡村人。1902年以後,入保定武備學堂。1903年又投考姚村陸軍小學。廷輔系獨子,按當時規定不允許從軍及投考軍事學堂,因興趣所系,執意投考,終被錄取。在軍校期間,感於清廷腐敗,國事日非,尤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影響,遂多方聯繫革命黨人,並加入了河北同盟會。畢業后,於1908年底,分配到湖北省鄂軍為見習士官。期滿,任排長,從此踏上了軍人生活的道路。
袁煦圻(1897--?),廣東東莞人。曾任廣東省會警察局督察長,第八路討逆軍總指揮部交通處處長,第一集團軍軍官訓練所主任,第七戰區干訓團訓導處處長,廣東省訓練團副教育長等職。1946年7月31日授少將銜,同年退役。
平民徠日報
平民徠日報

創辦歷程


1913年蔣光鼐與李章達一同參加了江西總督李烈鈞的討袁戰役。在“二次革命”失敗后,為避過袁世凱的通緝和追捕,蔣光鼐化裝成老百姓,於年底乘上一艘日本貨船抵達東京。直到1915年春,國內輯捕風潮稍有緩和,蔣光鼐才從日本回國。他先到東莞縣城找到了張廷輔,又邀李章達,三人同去香港,欲跟隨孫中山先生,繼續走反對袁世凱獨裁專政的道路。
但當時革命經費困難,孫中山正派朱執信、胡漢民、鄧鏗等人到南洋各地籌款。所以到香港后,雖然蔣光鼐他們和鄒魯取得了聯繫,但也只能自謀出路。那時香港的九龍塘還是一片荒山。他們在山邊的花圩,向一個客家籍農婦租了半間木屋,三人靠種植並販賣時花以維持生計,生活十分拮据。平時他們都穿破舊的唐裝衫褲,只有一件長衫,作為他們三個人外出辦事時的公用服裝。
蔣光鼐對於賣花的生活並不滿足,於是給當年一起投考廣東陸軍小學的同學袁煦圻寫了一封信,說明他們三人想辦一份宣傳革命、聲討袁世凱的報紙,以喚起海內外同胞對革命黨人的支持,請他籌款相助。袁煦圻接信后,立即從家裡籌借了一筆錢,親自送到九龍他們的住處。
於1915年,蔣、張、李、袁四人開設了“平民印務館”。他們自己寫文章、自己編印、自己發行、出版了一份《平民日報》,宣傳討伐袁世凱和驅逐袁在廣東的爪牙龍濟光。報紙深受平民的歡迎

山東省平民日報


《平民日報》創刊於1922年4月10日,社長王貢忱、王伯洲,總編輯尹仲才、吳權璞。該報是山東省議會部分議員組織的正誼俱樂部的機關報,對開八版(曾因紙缺改對開四版、對開兩版)。北洋軍閥時期,因“五三”慘案發生后揭露日軍獸行,被迫停刊一周。該報社址先在濟南商埠經二路緯一路中間路東332號,后移至林祥南街112號。除大量廣告外,該報辟有“本省要聞”、“時事要聞”、“時評”、“戰地簡訊”等欄目。另外,該報還辟有“法律叢刊”和“遊藝周刊”、“白火”、“如意”等文藝欄目。1937年12月濟南淪陷時,該報停刊。1947年,孫進先買下了該報報名,登記復刊。自稱“本報純為民營,所有資本全系商股,決不受政治投資,更不納外人金錢,以養成獨立的輿論,而為民眾之真正喉舌……”。實際上該報接受各機關補助,是中統報紙。復刊后的《平民日報》對開四版,社址在濟南經四路緯二路227號,除在本市大布政司街設有辦事處外,還在西關、商埠、歷城臨淄、周村、濰縣等地設有分銷處。該報除報道國內國際新聞外,還辟有“社論”、“社評”、“選論”、“星期專論”、“行情檢查表”、“野人語”和“讀者投書”等欄目。1948年4月7日創《平民晚報》,對開二版,為《平民日報》晚刊。1948年7月4日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