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壠廖村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下轄村
長壠廖村,是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流泗鎮長壠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又名“長壟村”、“長壠廖自然村”、“長壠廖家”,是湖口縣第一大村莊。
長壠廖村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500年),由永通、永聰二公從長坂(今湖口縣流泗鎮蓮花村廖家坂)遷徏長壠村,至今有500多年的歷史。因門前有一條很長的田壟,上自張家山,下至陶盛港,另有一條小河溝流入芳湖,全村姓氏均為廖姓,是由地形和姓氏命名,故名“長壟村”、“長壠廖村”。
長壠廖村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下游南岸、湖口縣東北部、黃茅潭東岸偏南,銅九鐵路、池九高鐵橫貫本村,距離流泗鎮2.2公里,距離湖口縣15.6公里,距離九江市42公里,有G530國道、S20彭湖高速公路、銅九鐵路、池九高鐵等,交通十分便利。
長壠廖村是一個自然家族型聚居村莊,全村總戶數418戶,總戶籍人口1912人(不含外遷戶口),總建築面積78400平方米,現有常住戶數310戶,常住人口1436人。
1982年,長壠廖村創辦了田園詩社,現在改為“文通詩社”。當年5月1日,村莊創刊了《長壠通訊》,主要刊載黨的政策、詩詞作品、本村大事等,廣受好評。截至目前,共刊出50期,尤其是第18期刊登的村規民約、文明條例影響最大,被湖口縣民政局定為建設村落社區的推薦讀本。
長壠廖村素有“文化盛產、文人盛出、文風盛行”的美譽。該村農民群眾能歌善舞,既能吟詩,又能跳舞唱戲。是當地有名的文藝村莊,另有本村農民自己組建的戲曲團體—長壠廖自然村採茶戲業餘劇團、黃梅戲劇團,另有文通詩社、腰鼓隊、老年人活動中心、民間理事會等。
話說通、聰二公初到長壠,選居長壠東邊,今舊灣處(即本村屋場山西邊坦下),屋宇座東向西;未久遷於西邊,即今所合立祖堂處,屋宇座西向東。
傳說,通、聰兄弟倆家在舊灣處居住時,墾荒耕種,休養生息。有一年冬天,連續下了幾天的大雪,天寒地凍,白雪皚皚。有一天早晨,家主餵豬食時發現自家圈養的一頭大肥豬破門而逃,不知所往。於是,家人踏著兩尺余厚的冰雪,沿著豬的足跡一路尋找,當尋至現今祖堂處,發現豬的足跡突然消失了,只見此地長滿了芭茅,一百多平方米的芭茅林僅有十平方米上下均無積雪,頓覺蹊蹺,再往裡面尋找,發現自家豬卧睡在該芭茅底下,安然無恙。當晚,兄弟倆促膝談心,談到尋豬目睹之事,很是疑惑。為什麼漫天飛雪、遍地積雪、此處何無積雪?這說明該芭茅地有一定的地溫,是塊“活地”。決議第年春天搬家至此。
於是,第年春暖花開時,舉家遷移至此,開基築廈,樂業安居。於中而分處,兄居左,弟居右。裔孫沿襲而居,通裔居所稱老屋頭,聰裔居所稱新屋頭。通聰後裔現有總戶數418戶,總戶籍人口1912人(不含外遷戶口),現有常住戶數310戶,常住人口1436人。
長壠廖村油茶加工
站在門前坂展望長壠廖村,地形恰似“彎舟”,俗名“側船地”,整個村莊猶居“船倉”。聰裔居“前倉”,通裔居“后倉”。據說,祖堂門前有一小圈黃土地,傳說是窖桅杆的地方,故名“桅杆丘”。桅杆丘是全村的公共活動場所,即是祖堂門前的文化廣場。
再觀“側船地”,駱價山猶如“船頭”,蓮花巒猶如“船舵”。船尾有許博士灣,如魚得“水”,水推舟行;船頭有駱價灣,船“落”水中,面臨險境;幸好下面是陶盛港灣,船“掏”水面,脫離危險;港水入湖,暢遊無阻,有驚無險,一帆風順。
“長天有日明兩族,壠地無波行一舟”。此幅長壠廖村祠堂門樓對聯,開門見山,略括村況,意喻同舟共濟,合族齊心。“永世流芳”橫披,一語雙關,永公起世,永遠流芳。
長壠廖村的文教事業也在不斷發展:1995年長壠村落成了紅磚砌築的長壠小學就坐落在本村,把所有小學生從泥土教室裡面搬了出來;2001年第二次移址建造的長壠小學,自此,長壠村的小學生在安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2015年長壠小學第三次移址建造,2016年長壠小學正式竣工落成。
長壠小學歷經三次移址建造,都坐落於本村。
長壠廖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距離流泗鎮中心只有2.2公里,有一條寬8米的雙向車道瀝青公路連接G530國道,可直達流泗鎮上、湖口縣城、九江市區、省會南昌以及全國各地。另外銅九鐵路、池九高鐵自西向東貫通本村。
2016年10月12日至13日,長壠廖自然村採茶戲業餘劇團在流泗鎮客多購物廣場進行義務演出。演員們自挑道具,自帶鋪蓋,自搭舞台。兩天時間共演齣劇目4個場次,吸引了大批群眾前來觀看。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為當地群眾送上一道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長壠廖村,是流泗鎮及長壠村最大的自然村莊,素有“文化盛產、文人盛出、文風盛行”的美譽。該村農民群眾能歌善舞,既能吟詩,又能跳舞唱戲,是當地有名的文藝村莊。
八十年代初,該村就組建了一支農民業餘採茶戲劇團,自籌資金購買了戲服、道具、活動舞台等設施,劇團共有演員30多人,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也有40多歲,平均年齡50多歲,她們自娛自樂,農忙時務農,農閑時排練演出,該村自成立劇團以來共演齣劇目100多場次。有《飛虎山》、《賣花記》、《繡鞋記》、《珍珠塔》、《乾隆下江南》等36個傳統劇目。
據了解,長壠廖村的採茶戲起源於1937年,盛行於1954年。從1982年成立農民業餘採茶戲劇團一直流行於至今。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民間採茶戲,目前該村已著手向上級部門申報九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