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

元豐四年(1081)﹐神宗還憑藉幾年來積蓄的軍事力量﹐對西夏發動了強大的攻勢。

基本介紹


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1085年在位。年號為熙寧﹑元豐。宋英宗趙曙之子﹐繼位時不滿二十歲。他懷有恢復舊疆的強烈願望﹐十多歲時﹐曾披甲去見祖母曹后﹔對群臣提到仁宗時遼朝趁宋西邊緊張之際﹐興端訛詐﹐便激動得落淚。繼位后﹐即向元老重臣富弼徵詢致國盛強之道﹐試圖有一番作為。但富弼要他二十年不談兵。在一片守舊的政治氣氛中﹐神宗遇到了王安石﹐君臣之間在富國強兵的總目標上取得了一致的認識﹔神宗遂將革新的重任寄託於王安石﹐自熙寧二年(1069)開展了蓬勃的變法運動。熙寧年間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諸如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封建統治力量的加強﹐社會經濟的顯著發展等等﹐同神宗的積極支持是分不開的。但在變法的關鍵時刻﹐在抑制豪強﹑調節社會矛盾關係這個根本問題上﹐神宗與王安石的分歧也暴露出來。神宗總是經不住豪強兼并勢力及其代言人的威嚇﹐一再表現出猶豫動搖﹐因而王安石當面批評他“剛健不足”﹐稱他的作為不過是“紙鋪孫家所為”﹐不能壓下豪強兼并勢力的囂張氣焰﹐使變法產生更多的成效。隨著分歧的擴大﹐王安石兩次罷相﹐神宗親自主持變法﹐用一些唯唯諾諾的庸人如王珪之流趨奉左右﹐不但失去熙寧年間的開明氣象﹐而且“元豐之政多異於熙寧”﹐把變法引導到單純增加財政收入和強化專制統治的道路上。國家專利制度擴大了﹐如部分川茶因同西北少數民族博易馬匹而變為征榷﹐京東冶鐵也成為國家的專利。征榷制擴大的結果﹐連變法派章慞也不得不承認它的嚴重性﹐指出:“京東鐵﹑馬﹐福建茶﹑鹽﹐一日不去﹐有一日之害。”於此同時﹐在神宗主持下﹐對職官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見元豐改制)。是年八月﹐在宋夏交界的弧形線上﹐宋調動了熙河﹑秦鳳等五路大軍﹐不下四十萬﹐運夫也有二十多萬﹐準備一舉攻佔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和西平府(今寧夏靈武西南)﹐擊破西夏。由於“五路並進﹐而無大帥”﹐步調既不一致﹐各路又互不協同﹐加上領兵將官高遵裕﹑王中正輩的庸劣﹐涇原﹑環慶兩路軍屯兵於西平府城下﹐被西夏決七級渠衝淹﹐以至潰敗逃散﹐以失敗告終。宋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據有了蘭州﹐切斷西夏同河西走廊的聯繫﹐為環攻西夏造成有利態勢﹔控扼了橫山之險﹐給直取興慶﹑西平創造了前沿陣地。為保持這一戰果﹐神宗於元豐五年八月下令修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築城的民夫達十餘萬人﹐由鄜延路十餘萬蕃漢軍掩護。城寨距銀州二十五里﹐“地形險固﹐三面阻崖﹐表裡山河﹐氣象雄壯”﹐賜名銀川寨。西夏以傾國之師來爭。主持永樂城修築和防禦任務的是志大才疏不懂軍事的徐禧﹐既不能用以逸待勞之勢對來犯的西夏軍以迎頭痛擊﹐又不知以重兵保護水道﹐遂陷於西夏軍重重包圍之中。城陷﹐徐禧﹑李舜舉和李稷以下數萬宋軍民夫全部死難。噩耗傳來﹐神宗徹夜繞床不眠﹐次日對輔臣痛哭失聲。自此﹐鬱悶於懷﹐元豐八年春病死。隨後﹐北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