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界
生物分界
生物分界是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按照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分佈、生態等等特點而劃分成一個個比較接近的各種生物類型集體的過程,生物分界是一項不斷進行中的工作,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生物分界
分類:植物界和動物界
傳統的分類認為界是最高級的分類單位。在林奈時代,他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準,提出兩界系統,即植物界和動物界,將細菌、真菌等都歸入植物界。
五界系統圖
提出者:赫克爾
分類: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19世紀前後,由於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人們發現許多單細胞生物是有動、植物兩種屬性的中間類型的生物。如裸藻、甲藻等既可自養,有的也可異養生活。因而,赫克爾將原生生物(包括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黏菌等)另立為界,提出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的三界系統。
提出者:惠特克
分類: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隨著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生物學家發現細菌、藍藻細胞結構無核膜、無核仁及膜結構形成的細胞器,從而與其它真核細胞生物有顯著區別,應該另立為界。於是,1959年,魏泰克根據細胞結構的複雜程度及營養方式的不同,將細菌和藍藻、真菌從植物界中分出,分別另立為界,提出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包括細菌和藍藻等)、原生生物界 (單細胞真核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其中后四界為真核生物。
它們組成了一個縱橫統一的系統,從縱向上看,它顯示了生命歷史的三大階段:即原核單細胞階段、真核單細胞階段和真核多細胞階段(具有三個分支)。在橫向上看,它顯示了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營光合自養的植物,為自然界的生產者;分解和吸收有機物的真菌,為自然界的分解者;以攝食有機物的方式進行營養的動物,為自然界的消費者(同時又是分解者)。
對它的完善:由王大耜於1977年提出。在魏特克五界系統之下加了一個病毒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再加病毒界的六界系統。
70年代由中國學者陳世驤及國外一些學者提出
陳世驤等認為,原五界分類系統把原生生物界列為一個中間階段,削弱了原核與真核兩個基本階段的對比性;在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內,也沒有考慮生態關係,故提出更為完善的三總界六界系統。
提出者:伍斯( Woese)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特別是 rRNA 和 rDNA的序列分析為整個生物界系統發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分子系統發育學已經表明,整個生物界可以區分為三個獨立起源的大類群,傳統的魏泰克五界系統並不完全代表生物的五個進化譜系。伍斯( Woese)和伍夫( Wolfe)提出原核生物在進化上有兩個重要分支,應將原核生物分為二界:古細菌原界和真細菌原界,真核生物歸為一原界,提出了三原界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