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世驤的結果 展開

陳世驤

昆蟲學家

陳世驤(1905年11月5日—1988年1月25日),浙江嘉興人,昆蟲學家、進化分類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1928年陳世驤畢業於復旦大學;1934年獲得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后回國,先後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起歷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昆蟲研究室研究員兼主任,昆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陳世驤以鞘翅目葉甲總科為主要研究對象,把葉甲總科三科分類改進為六科系統,為國際同行採用。發表昆蟲新種700多個,新屬60多個。

人物關係


簡介


陳世驤(1905—1988),昆蟲學家,進化分類學家。浙江嘉興人。192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34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以鞘翅目葉甲總科為主要研究對象,把葉甲總科三科分類改進為六科系統,為國際同行採用。發表昆蟲新種700多個,新屬60多個。
1905年11月5日生於浙江嘉興郊區一書香之家。祖父曾舉秀才。父陳堅,字志鞏,肄業於上海復旦大學,返里后曾在鄉間創辦小學,中年時舉家遷居城內,經商理財,成為嘉興商界知名人士。嘉興是魚米之鄉,也是稻螟經常猖獗的危害之區。陳世驤自小目睹廣大農民於災後生活無著之慘狀,心裡充滿對農民的同情。其父於早年曾發起成立並參與我國第一個民間治蟲組織——治螟委員會,指導農民科學治蟲,在家中也經常談論螟害和科學治蟲的方法,在他幼小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為日後選攻昆蟲學打下了思想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自1950年起,歷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昆蟲研究室研究員兼主任,昆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
1951年參加九三學社。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他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共發表論文和專著約185篇、冊。多年來,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博研眾論,覓疑勇進,努力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導思想,結合其豐富的生物分類實踐經驗,探討生物進化的哲理,討論生物分類的幾個基本問題:物種概念、系統原理和特徵分析,綜合為進化分類學的一個完整體系,並且對進化論作出了若干補充和發展。
分類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概念和特徵分析方法。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主編的《中國動物志:昆蟲綱鞘翅目鐵甲科》,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
陳世驤
陳世驤

求學經歷


他高小畢業那年,我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當時學校罷課,師生走上街頭遊行宣傳。陳世驤也是愛國洪流中之一員,上街演戲,宣傳“亡國恨”,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愛國主義思想,萌發了科學救國的思想幼芽。後來,他在復旦大學攻讀生物學系,立志將畢生精力獻給祖國的昆蟲學事業。
陳世驤1928年大學畢業。同年去法國留學,1934年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中國和越南北部葉甲亞科的系統研究”獲法國昆蟲學會1935年巴賽獎金(Prix Passet)。1934年8月回國后,先後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簡歷


陳世驤
陳世驤
1905年11月5日 生於浙江省嘉興縣棲真鄉下睦港。
1924—1928年 復旦大學生物系學習並畢業。
1928—1934年 留學法國,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
1934—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44年5月,動植物研究所分為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改任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1950—1952年 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昆蟲研究室研究員、室主任,兼上海震旦博物館副館長。
1953—1961年 任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62—1981年 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82—1988年 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8年1月25日 逝世於北京。

社會任職


陳世驤於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除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和研究所所長工作之外,還兼任了《中國動物志》編委會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編委、《昆蟲學報》、《動物分類學報》的主編等。還曾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委、榮譽委員,他還是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主要論著


1陳世驤.昆蟲綱的歷史發展.昆蟲學報,1955,5(5):1—43.
陳世驤-中國動物志:昆蟲綱鞘翅目鐵甲科
陳世驤-中國動物志:昆蟲綱鞘翅目鐵甲科
2 陳世驤.關於物種問題.科學通報,1957,2:33—43.3 陳世驤.分類學的若干基本概念.昆蟲學報,1961,10(4—6):321—338.
4 陳世驤.生物進化的辯證法.科學通報,1975,20(8):348—357.
5 陳世驤.進化論與分類學.昆蟲學報,1977,20(4):359—381;又:增訂重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又: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6陳世驤.生物進化史上的十件大事.科學通報,1978,2B(3):138—145.
7 陳世驤.生物進化的三條路線.自然辯證法通訊,1980,2(5):14—16,45.
8 陳世驤,陳受宜等.生物的界級分類.動物分類學報,1979,4(1):1—12.
9 陳世驤.物種概念與分類原理.中國科學,(B輯),1983,(4):315—320.
10 陳世驤.進化論的若干基本概念.進化論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1—8.
11 陳世驤,虞佩玉等.中國動物志:昆蟲綱鞘翅目鐵甲科.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物種概念


動物研究所所長陳世驤(左四)會見來訪外賓
動物研究所所長陳世驤(左四)會見來訪外賓
物種概念是生物學史上長期爭論的問題。在達爾文以前,人們相信物種是不變的,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的創作。達爾文的進化論(1859)闡明物種是變的,否定了物種不變的觀點,進化通過物種的演變而進行,遂使進化思想取得了勝利。隨著現代科學的蓬勃發展,陳世驤發現,許多新的事實說明,變與不變並不相互排斥,而是相輔相成的。物種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進化是在又變又不變的矛盾中進行的。
在本世紀30年代,隨著群體遺傳學的進展,闡明了基因頻率在群體中的穩定性,從而給物種以相對穩定的概念。50年代分子遺傳學的研究證明,脫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它的雙螺旋結構具有這樣的機理:一方面能夠自我複製,把攜帶的遺傳信息製成複本,傳給後代,保證了物種的穩定性和不變性;另一方面,通過核苷酸鹼基序列的變化,又有無限的變異潛能,為物種提供無限的進化前程。
分類學的事實也許更能說明問題。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遺傳語言,使用共同的遺傳密碼(不變),但每一物種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又各不相同(變)。一切昆蟲在成蟲期都是分頭、胸、腹三部分,胸部具足三對(不變);一切甲蟲在成蟲期都具有一對鞘翅(不變);但每一種昆蟲或甲蟲又各有特點,千差萬別(變)。每一物種都保持有自己的又變又不變的歷史。
從遺傳機制和分類事實,陳世驤作了如下結論:物種是變的,又是不變的,變是物種發展的根據,不變是物種存在的根據,變是絕對的,是主要的矛盾方面,物種在又變又不變的矛盾中演變。這一“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是陳世驤的進化論與分類學的理論核心理論論根據。

概念與分類


分類系統是進化的歷史縮影,這是進化論為分類學提供的理論依據。分類學的根本問題就在於,如何使分類系統正確地反映進化歷史。分類是通過特徵對比而進行的,事實上,是分類特徵反映進化歷史。分類工作的關鍵在於特徵分析。
物種概念與分類原理示意圖
物種概念與分類原理示意圖
陳世驤指出,分析分類特徵,首先應把特徵分為兩類:新征和祖征。每一物種都有自己的種征,種征是物種的新征,是隨著新種的形成而產生的特徵,代表物種的變的一面。每一物種又都具有它所隸屬的一系列的上級單元特徵,這些上級特徵都是物種所保持的祖征,代表其不變的一面。新征與祖征是相對的,種的特徵對物種本身來講是特有的新征,對種下單元以至種內個體來講,則是共有的祖征,各級單元都是如此。所以上級單元的特徵是下級單元的祖征,本級單元的特徵是本系獲得的新征。同一特徵,在這一情況下是新征,是變的產物;在另一情況下又是祖征,是不變的保持。各級單元的特徵有一定的出現時序,單元的級別愈高,其特徵的出現時間愈早,界級特徵早於門級,門級早於綱級,綱級早於目級,目級早於科級,等等,這叫做特徵時序。上下單元之間的特徵時序反映了祖征的階段發展,祖征是進化的歷史記錄,體現了連續淵源,是追溯系統關係的根據。對立單元之間的特徵對比顯示了新征的獨特性質,新征是本系的起源標誌,體現間斷髮展,是建立單源系群的根據。
每一物種或物類在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都佔有兩種地位,時間上的宗譜地位和空間中的生態地位。分類特徵可以反映宗譜分支,亦可反映生態適應。分支系統學派主張宗譜分支是系統分類的唯一標準,進化分類則除宗譜分支外,還考慮支系的進化階段和生態適應水平,即歷史發展中的時空統一關係。陳世驤進一步闡明,分類是分與合的對立統一,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兩者互相對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轉化。左圖是“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與“又分又合的分類原理”之間的辯證關係示意圖。
從下到上,圖的左邊是:由於變,產生了新征,新征體現間斷髮展,間斷性是區分種類的依據;右邊是:由於不變,保持了祖征,祖征體現連續淵源,連續性是歸合種類的依據。圖上四對矛盾,變與不變、新征與祖征、間斷與連續、分與合,每對矛盾的雙方都是相對的,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互相轉化。這是陳世驤對系統分類的辯證法的最為精闢的圖解。

概念與選擇


人們把自然選擇區分為兩大類型:前進性選擇和穩定性選擇。陳世驤指出,前者是變的促進,後者是變的抑止。所謂穩定性選擇,系指在環境相對穩定下的選擇,它的特點是保持群體中的常態型個體,淘汰兩端的變異較大的個體。事實上,自然選擇的作用也是又變又不變的,它有促進變的一面,又有穩定不變的一面。這是自然選擇的兩重性,和遺傳的內因結合,成為物種又變又不變的一種外因。
我們的選種工作同樣地貫徹著變與不變的矛盾。良種的選育是從舊變新的過程,選成后的保育是保持不變的過程。兩種過程都要通過選擇,前者的目的是“要它變”,後者的目的是“要它不變”。人工選擇是不斷的選種與保持,不斷的“選—保—選”的過程,始終貫穿著變與不變的矛盾。
所以,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亦是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論依據:沒有變,便沒有選擇與進化;沒有不變,也不會有進化,因為有利的變異便無從保存、積累、傳代,自然選擇學說也就不能成立了。

鬥爭與選擇


陳世驤在以下幾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進化論學說。
大量生殖與生存鬥爭 按照達爾文學說,大量生殖是生存鬥爭的原因,自然選擇的根據,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陳世驤指出,大量生殖又是生存鬥爭的結果,也是一種適應現象,是生存鬥爭與自然選擇的結果。
進化路線與自然選擇 在討論《生物界級分類的新概念》中,魏泰克(1969)指出,植物、菌類和動物組成為生物生態系統的三個基本環節,決定生物進化的三條基本路線。陳世驤進一步闡述,綠色植物是自養生物,是自然界的生產者,它們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質合成有機養料,供養自己,又供養異養生物。植物生命活動的根本問題是“光合”,核心要求是“抓光”。菌類,包括細菌和真菌,是異養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們從植物(或動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機食料分解為無機物質,反過來為植物供應生產原料。菌類取食的特點是“吸收”,它們生命活動的核心問題是“抓面(吸收面)”。動物也是異養生物,它們是自然界的消費者。動物的取食方式是“攝食”,它們生命活動的核心問題是“抓食”(其反面是避抓)。所以植物進化是適應於“抓光”的鬥爭,菌類進化是適應於“抓面”的鬥爭,動物進化是“抓食”的鬥爭。三種鬥爭都是取食的鬥爭,取食鬥爭又決定於取食方式,正是三種取食方式(或營養方式),決定了生物進化的三條基本路線。根據以上事實,陳世驤總結了三個結論:
1、取食鬥爭與生存鬥爭 生存鬥爭的含義十分廣泛,包括生物之間和生物與外界物理條件之間的複雜關係。三條進化路線的事實說明,取食鬥爭是生存鬥爭的主要矛盾,“進化是植、菌、動三條取食路線的生存鬥爭”。這是其第一個結論。
2、路線因素與具體因素 自然選擇作用於兩種因素:路線因素和具體因素。以動物為例,基於它們的抓食路線,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逐漸導致“感覺——神經——運動”等複雜器官系統的發展,表現為進化的路線方向。但每一物種,根據其一定的機體水平和生態地位,又各自適應於一定的生活條件,表現為進化的具體方向。所以“自然選擇作用於兩種因素”。這是其第二個結論。
3、內因與外因 變異與遺傳作為生命的特徵是進化的內因,自然選擇作為外界條件對變異的考驗是外因。這是一般的理解。三條取食路線是以前所未曾注意的內因,因為決定路線的營養方式是生物本身的特徵,不是外界條件。這是其第三個結論。
總的來講,三條路線本身亦是自然選擇的產物。

昆蟲進化


陳世驤對昆蟲的進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昆蟲在進化上有三個大基本問題:昆蟲綱的起源、昆蟲翅的起源和全變態昆蟲的起源。陣世驤於1955年發表了“昆蟲綱的歷史發展”一文,首次對這三個問題作了辯證的、富有創見的論述。他認為,這三個問題代表昆蟲進化的三個主要階段,歷史的階段發展是前後繼承的,彼此互相關聯的。

三大階段


昆蟲發展史上的三個最基本的問題是:昆蟲綱的起源(也可以說是昆蟲體型的起源)、昆蟲翅的起源和全變態昆蟲的起源。陳世驤於1955年發表了“昆蟲綱的歷史發展”一文,首次對這三個問題作了辯證的、富有創見的論述。他認為,這三個問題代表昆蟲進化的三個主要階段,歷史的階段發展是前後繼承的,彼此互相關聯的。
昆蟲綱的起源,關鍵在於軀體獲得了一個作為行動中心的胸部。昆蟲獲得了行動中區之後,整個機體便分化為頭、胸、腹三部。而胸部作為行動中區的繼續發展,結果產生了翅。翅的產生給昆蟲成蟲、幼蟲間的生活條件要求帶來了矛盾,由於翅器官要到成蟲期才長成,因而在成幼蟲之間,體質既不相同,行動工具與活動能力亦差異很大,如果在同樣條件下生活,便不免發生矛盾;這個矛盾的發展,演化為成幼蟲發育的分化,全變態發育的起源。

十大突破


陳世驤把生命史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總結為“生物進化史上的十件大事”,表現為十次巨大的突破,即:一、從無機到有機——生命的起源;二、從非細胞到細胞——細胞的起源;三、從異養到自養——藻菌生態系統的形成;四、從嫌氧到喜氧——能量代謝的提高;五、從原核到真核——細結構構的複雜化;六、從無性到有性——變異機制的發展;七、從兩極到三極——植物、菌類(真菌和細菌)、動物生態系統的形成;八、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生物機體的複雜化;九、從水到陸——生物佔領陸地;十、從猿到人——勞動創造社會文化。(註:原文“十”標題為“勞動創造人類”,現據陳世驤生前意見作此修改)。

成就


陳世驤
陳世驤
陳世驤畢生從事昆蟲分類研究,而以鞘翅目葉甲總科為主要對象,包括葉甲、跳甲、螢葉甲、肖葉甲、隱頭葉甲、鐵甲、龜甲等類群,此外在雙翅目方面,如實蠅、眼蠅、甲蠅、牛虻等,也做了不少工作。他的研究還涉及昆蟲行為、昆蟲進化、古昆蟲、生物的界級分類、物種問題、分類原理、進化論等等。他一生共發表了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昆蟲新種700多種,60多個新屬。其中有些是大田作物和森林、果樹的重要害蟲。他的系統分類研究和《進化論與分類學》一書,都獲得1978年科學大會獎和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1985年,他主編的《中國動物志:昆蟲綱鞘翅目鐵甲科》,包括4亞科、417個種的記述,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的“葉甲總科的演化與分類”一文,在1984年在漢堡舉行的第17屆國際昆蟲學會議中的第1次國際葉甲討論會上宣讀,獲得與會學者讚賞。
生前,他曾一再對身邊的學生們深情地說,是兩個原因促使他達到現在的研究水平。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學習了辯證唯物主義,體會到辯證唯物主義作為科研工作的主導思想,可以提高思考能力,有助於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以下三點他體會尤深。(一)對立統一規律是理論思維的主導思想。發展是對立面的鬥爭,探索基礎理論或基本概念,總要涉及對立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比較深入的認識,揭露自然界的辯證發展過程。他認為理論思維是科研工作的靈魂。(二)善於思考,抓主要矛盾,是搞好科研的關鍵。矛盾普遍存在於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抓住其主要環節,作為分析問題的中心思想,才會概括全面,條理清楚。(三)歷史分析要注意發展的時空關係。系統分類是生物進化歷史的總結,每一物種或物類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都佔有兩種地位,時間上的宗譜地位和空間中的生態地位。宗譜地位是先後繼承的,生態地位是相互關聯的。現代分類把真核生物劃分為植物、真菌和動物三界,就體現了三者之間的這種時空關係。在他的分類原理和進化歷史的研究工作中,也總是注重這個時空觀點,并力圖貫徹。
二、在50年代初期,蘇聯生物學界針對李森科的《科學中關於生物種的新見解》,對物種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當時李森科的言論在我國生物學界占統治地位,其新見解早已在我國廣泛傳布。蘇聯學術界的爭論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陳世驤也於此時開始注意對物種問題進行研究。1956年8月,中國科學院與高等教育部在青島聯合召開遺傳學座談會。會上爭辯十分熱烈。陳世驤受座談會的委託,在會上作了《關於物種問題》的發言,批駁了李森科的“種內無鬥爭”的反達爾文主義論點。這是他對物種問題所作的第一個系統報告。經過那次座談會,以及此後參加的其它學術討論會,他深深體會到,“學術討論,尤其是反面意見的爭論,最能啟發思想,提出問題。”

影響


陳世驤有關進化的學術思想對我國生物學界有很大影響。他認為進化論是生物科學的核心理論,是分類學的理論基礎。物種是生物的進化單元,也是分類單元;物種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進化是在又變又不變的矛盾中進行的。他要求分類系統能正確地反映進化歷史,分類的實際工作則是通過對特徵的分析與對比來進行的;他自己作為一個進化分類學家,對怎樣分析特徵和採用特徵提出了準則。他重視新征與祖征的相對關係,並強調不僅要把形態與功能相結合,而且還須注意其適應意義,把形態、功能、適應三者結合起來,方能充分闡明物種的時空地位以及特徵的生活功能在進化中所起的作用。

社會評價


陳世驤的一生,是獻身科學的一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他以高昂的激情和使命感,領導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的建設事業。他堅持理論研究與經濟建設相結合,長遠目標與當前任務相結合的原則,按四個水平:群體水平、個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要求設置研究室,遴選學術帶頭人,安排科研項目,發展科研隊伍。強調生物學的發展離不開與物理學、化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與促進。30多年來,昆蟲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的發展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
陳世驤對他選定的專業,始終不渝地執著耕耘,即使在嚴酷逆境中猶拳拳於心,不忘未竟之業。他在“文化大革命”受迫害期間,時刻銘記要堅持生存,他感嘆:“文化大革命是文化大災難,許多知名人士在這場大災難中湮沒了!我沒有倒下去,我國漢代學人太史公司馬遷給我以堅持奮鬥的勇氣。我經常默誦他的名言:‘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恢復工作后的20年,他忘我工作,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導,終於在進化論與分類學的理論研究上,綜合提出了進化分類學的一個理論體系,達到了全新水平,作出了很大貢獻。
北京農業大學楊集昆教授在陳世驤遺體告別儀式上撰贈的輓聯,正可作為陳世驤理論貢獻的寫照。
生命從無到有從猿到人發展生物史十件大事永垂史冊。
物種變又不變祖征新征進化分類學二個論點激發科學。

國際讚譽


陳世驤畢生從事於葉甲總科的系統分類和生物分類學的理論研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曾多次被列入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世界名人錄》及國內各種名人錄。

榮譽表彰


1955年,陳世驤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