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大橋
琉璃河大橋
琉璃河大橋位於房山區琉璃河,的京石公路上。是房山區境內最大的石拱橋,其規模僅次於盧溝橋。琉璃河又名大石河,古稱聖水,流經這裡東行,匯入拒馬河,每到汛期,原建木橋常被沖毀。嘉靖十八年(1539),修此橋。嘉靖二十五年建成。石橋南北向,橫跨琉璃河上,全長165.5米,寬10.3米,高8餘米,共11孔,中孔最大。拱券正中雕有精美的獸頭。橋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砌築,橋上建有實心欄板和望柱,其上均雕有海棠線等紋飾。嘉靖四十年(1561),向南北兩方督修路堤。堤寬19.8米,高近4米,總長約2000米。堤面鋪以巨型條石。為傳說中的五里長街。從修橋到路堤建成,前後20餘年。琉璃河石橋,是北京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石橋之一。
跟據文獻資料考證,早在金代琉璃河上就建有橋樑。南宋詩人范成大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也就是金大定十年出使金國途經琉璃河,觸景生情作有《琉璃河》詩:“煙林蔥茜帶回塘,橋影驚人失睡鄉。陡起褰帷揩病眼,琉璃河上看鴛鴦。”從詩文中可得知,在金大定年間,琉璃河上就已建有橋樑。
元初,朝廷官員王惲曾呈《請起蓋良鄉縣留李河橋事狀》:“……有舊來經由留李河(琉璃河舊稱)橋道…… 兵革以來,橋廢不行……竊詳若依舊蓋起留李河橋道,不惟道路高平徑直……”這表明金末琉璃河上仍有橋,後來在金元交戰中被毀,王惲上報中書省,請求重新修築橋樑,這促使朝廷加快修建琉璃河橋。
南宋丞相文天祥率領宋軍抵抗元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因不敵,在今廣東潮陽海豐附近的五嶺坡一帶被俘,至元十六年(1279年)被解往大都(今北京)路過良鄉縣琉璃河時感懷賦詩《過雪橋琉璃河橋》:“小橋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馬蹄。遊子衣裳和鐵冷,殘星荒店亂鳴雞。”元代修建的琉璃河大橋可能毀於元末的戰火。
今存琉璃河石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 5 3 9年)。據琉璃河石橋北東側《敕修琉璃河橋堤記》碑:“嘉靖己亥,皇上駕幸承天,睹民艱涉,惻然憫之。比鑾回,敕工部尚書臣甘為霖督修。”琉璃河石橋開工后,財力不支。《明世宗實錄》載:“甘為霖上書請行開納事例,通查各省無礙銀及變賞大隆興寺基銀,一體解赴工所,仍摘發河南、山東班軍應役。”得到明世宗的應允。后甘為霖因病去職,不終其事。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一月癸酉,詔令工部尚書甘為霖回部管事,由本部左侍郎楊麒代視琉璃河橋工,與楊麒一起督修石橋的還有內官監太監陳准、袁亨等。
琉璃河大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杲等在修琉璃河橋堤時,將二坊重新裝飾。清康熙年間,二坊已壞廢。建造琉璃河石橋,耗費巨大,據《大明會典》記錄,共取用各處帑銀30餘萬兩,內欽助銀93800餘兩。
明隆慶三年(1569年),良鄉知縣安守魯修《良鄉縣誌》時,把琉璃河與石橋稱為“良鄉八景”之一,名為“燕谷長虹”。
由於琉璃河大橋所處地勢低洼,“每遇溽暑水發,環橋南北盡為巨濤,難以越渡”,交通受阻。嘉靖四十(1561年)仲冬,明世宗欽降帑銀8萬兩,令徐杲總理,治理水患。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孟冬,由徐杲規劃,郎中王尚直、員外郎魯一經、內官監太監楊用分理,在橋兩端用條石修築2堤,“各長500餘丈”,一是自石橋北端鋪設到劉李店村,一是自石橋南端鋪設到琉璃河鎮內大街南口,俗稱“五里長街”。在橋北路堤中段添設獨孔小橋一座,“長4丈5寸、闊3丈5尺、高1丈3尺5寸,並設水溝8道,以殺水勢”。這次維修也可以說是琉璃河石橋的續建工程。
琉璃河石橋曾進行過5次大修繕,分別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清光緒十六年(1 8 9 0年) 、2 0世紀5 0年代,最近一次是2001年5月。
位於琉璃河石橋南頭東邊的《敕修琉璃河橋記》碑,記述了明萬曆年間修繕琉璃河石橋及路堤的史實,也就是第二次維修。明萬曆年間,石橋南側三洞坍塌,路堤也有泐有拆,過往行人無法通行。明神宗獲悉后,產生惻憫之心,神宗母慈聖太后首先捐銀1萬兩,六宮而下也都有所捐助,神宗出銀29054兩,不足之數則佐以水衡錢及各處進助銀兩,令內宮監太監何江前去修造。自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冬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春,石橋和路堤修繕完畢。
第三次維修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是年夏連日大雨傾盆,山水暴發,異常洶湧,將橋沖斷20餘丈。為供行人通行,只好在橋東添設渡船,可是兩岸行人因等候的時間太久而爭相搶渡,幾至相毆。地方官員上奏朝廷后,朝廷立即調撥巨款,命直隸總督李鴻章派員監修,年余竣工。
民國時期曾數次修葺,均屬於一般維護。日本侵略軍投降后,河北省公路局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整修京保公路,在琉璃河地區一帶農民的配合下,拆除琉璃河火車站以南、以北的岔道兩邊的大牆,將其中基本完整的橋欄桿石件運回琉璃河橋上,又用舊石料配製一部分橋欄桿石件,將琉璃河橋的欄桿重新修復。國民黨軍隊撤退前,將琉璃河石橋的橋麵條石掀起多處,並在橋頭挖出幾道壕溝,以阻擋解放軍。
1959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北京市道路管理處對琉璃河石橋實施第四次維修,包括橋基及海墁維修工程,修理橋台、橋墩,整修駁岸石牆等,並將橋面的舊瀝青面層修補后,又加鋪一層瀝青面層。
1999年10月,在琉璃河石橋的西側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橋。從此,琉璃河石橋由公路橋樑改為文物橋。由於琉璃河石橋年久失修,造成橋面下沉,券洞開裂,損壞嚴重,被撞毀的望柱達74根,欄板60塊。
2001年5月29日,進行琉璃河石橋的第五次修繕工程,2002年7月29日竣工,修繕橋南的護坡,進行河底清淤、河底石鋪墁,把原來的混凝土橋身欄板、望柱欄板換成石制材料,把橋面瀝青面清理掉露出橋面石等。
琉璃河石橋脫下穿了幾十年的“瀝青裝”,幾百年來穿橋留下的幾十車轍痕迹清晰地展現在眼前,這在北京市還是第一次。這些車轍深度達十幾厘米,是古代鐵軸車常年壓過形成的,這對研究古代橋樑和風俗都有重要文物價值,同時也印證了琉璃河石橋對南北交通起到重要作用。據民國十三年《良鄉縣誌·輿地誌》載:“(琉璃河)石橋為朝宗孔道,四會輪蹄;北望盧溝,雙虹對跨,誠京南要隘也。”如今,這座古老而壯麗的橋,仍保留著原有風貌,向人們展示著精湛的建築藝術和歷史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