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雹神的結果 展開

雹神

《聊齋志異》篇目

《雹神》是一篇創作於清朝的文言短篇小說,作者是蒲松齡。小說主要講述了父母官王筠蒼愛民心切並感動天神的傳說故事。

故事梗概


《雹神》選自《聊齋志異》卷一第二十篇,篇幅短小,描寫生動。講述了父母官王筠蒼愛民心切並感動天神的傳說故事。天師法力無邊,負責風雨雷電的神差都在他那裡服役。本文雖然以雹神為主線,實則描畫了王公愛民如子的崇高形象。

卷十一


原文

王公筠蒼蒞任楚中。擬登龍虎山謁天師。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駕小艇來,使舟中人為通。公見之,貌修偉,懷中出天師刺,曰:“聞騶從將臨,先遣負弩。”公訝其預知,益神之,誠意而往。
天師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須鬣多不類常人,前使者亦侍其側。少間,向天師細語,天師謂公曰:“此先生同鄉,不之識耶?”公問之。曰:“此即世所傳雹神李左車也。”公愕然改容。天師曰:“適言奉旨雨雹,故告辭耳。”公問:“何處?”曰:“章丘。”公以接壤關切,離席乞免。天師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額數。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師垂思良久,乃顧而囑曰:“其多降山谷,勿傷禾稼可也。”又囑:“貴客在坐,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煙,氤氳匝地。俄延逾刻,極力騰起,才高於庭樹;又起,高於樓閣。霹靂一聲,向北飛去,屋宇震動,筵器擺簸。公駭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師曰:“適戒之,所以遲遲,不然平地一聲,便逝去矣。”公別歸,志其月日,遣人問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溝渠皆滿,而田中僅數枚焉。

譯文

王老先生筠蒼在楚地做官。打算上龍虎山拜見天師。到了湖邊,剛登上船,就有一個人駕著小船過來,讓船上的人給通報一下。王老先生看見他,長得修長偉岸,從懷中取出天師的名帖,說:“聽聞大人要來駕臨,天師先派我來迎接。”他驚訝天師可以未卜先知,更加認為他神奇了,誠心誠意地去了。
天師設宴款待。在他那裡服侍的人,衣服鬍鬚很是和一般人不同,之前迎接的使者也在旁邊侍奉。過了一會兒,他向張天師小聲說話。天師對王老先生說:“這是先生的同鄉,不認識他嗎?”王公問他是誰,回答說:“這就是世間所傳說的雹神李左車呀。”王老先生驚鄂得敬重起來。天師說:“剛才說要奉上帝旨意下雹子,所以來辭行。”王老先生問:“在哪裡?”回答說:“章丘。”王老先生因為章丘和楚地接壤很是關心,站起來向天師請求免去這場雹子。天師說:“這是上帝的玉旨,雹子的數量是有額數的。怎麼能夠徇私?”王老先生哀求不止。天師低頭來想了很久,於是向雹神囑咐說:“把冰雹多多降落在山谷裡面,不要傷害莊稼就可以了。”又囑咐說:“貴客在這裡,去的時候可以平靜一點不要很大動靜。”雹神走到庭院中,忽然腳底下生起雲煙,雲煙氤氳籠罩這地板,又耽誤了一刻功夫,極力的飛升起來。開始的時候剛高過庭院中的樹;又騰起,就高過了樓宇。響了一聲霹靂,向北面飛去,屋子都震動了,筵席上的器具都搖擺不定。王老先生驚訝的說:“去時還要產生雷聲!”天師說:“剛才告誡了他,所以慢慢的,不然平地一聲雷,就消失去了。”王老先生告辭回來后,記下那天的時間,派人去章丘打聽,果然那天下了很重的雹子,溝渠裡面都滿了,但是田裡只有幾粒而已。

註釋

“註釋”
(1)王公筠蒼:指王孟震。孟震字筠蒼,淄川(今屬山東淄博市)人。萬曆進士。官至左通政。因觸犯權奸魏忠賢被革職。見《淄川縣誌》卷五。
(2)楚中:泛指春秋時楚國故地慣用為湖北、湖南兩省的通稱。
(3)龍虎山:道教名山之一。在江西貴溪縣西南。由龍、虎二山組成故名。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後人世居此山。張道陵(34—156),即張陵,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順帝漢安元年(142)在鵠鳴山(在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創立道教,徒眾尊其為“天師”。其後世承襲道法,移居龍虎山,世稱“張天師”。山上建有上清宮,為歷代天師的道場和祀神之處。其居處上清鎮(在貴溪東),有“嗣漢天師府”,今尚殘存。
(4)湖:指江西鄱陽湖。
(5)為通:為之通稟,即替他傳達謁見的請求。
(6)刺:名帖。古時在竹簡上刺上名字作拜見的名帖,所以叫刺。
(7)騶(zōu鄒)從(zòng縱):古時達官貴人出行時護衛前後的騎卒。
(8)負弩:負弩矢前驅;意思是充當先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住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前驅。”弩,用機栝發箭的弓。
(9)治具相款:備辦酒席招待。具,饌具,指供設的餚饌。
(10)李左車:漢初行唐(今河北省行唐縣)人,初依趙王,封廣武君,后歸漢將韓信,信用其奇計攻取燕、齊等地。詳見《史記·淮陰侯列傳》。李左車死後為雹神的傳說,不詳始於何時。本書第十二卷《雹神》稱其“司雹於東”,且在日照縣(今屬山東省)有“雹神李左車祠”。而據傳說,博興縣城北十五里有李左車墓,“俗傳李左車為雹神,每年三月初六日,距李墓較近各村眾相率頂禮謁墓祈禳;距墓遠者,亦於是日相約備牲醴祭於村西北三百步外,祭畢埋之,去來均不回顧,是年輒豐稔,雹不為災。”(民國二十五年《博興縣誌》卷十七)
(11)上帝玉敕(chì斥):道教稱上帝為玉皇大帝,簡稱玉皇、玉帝。“玉敕”,猶“御敕”,帝王的詔命。玉,敬辭。敕,敕令。
(12)文去勿武:溫文離開,不要勇武。
(13)氤氳(yīn yūn因暈)匝(zā扎)地:煙霧繞地。氤氳,煙雲瀰漫的樣子,一般形容雲氣蒸騰。匝,環繞。

作者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室名聊齋,淄川蒲家莊人。生於明末,卒於清初,終生科舉不第,以教書為業,晚年成歲貢生。舊志稱其“性厚朴,篤交遊,重名義,而孤介峭直,尤不能與時相俯仰。”所著有詩詞、文賦、雜著、俚曲、戲等,其文言小說《聊齋志異》膾炙人口,廣為流傳,飲譽海內外。
蒲松齡
蒲松齡

卷十二


原文

唐太史濟武(1),適日照會安氏葬(2)。道經雹神李左車祠(3),入游眺。
祠前有池,池水清澈,有朱魚數尾游泳其中(4)。內一斜尾魚,唼呷水面(5),見人不驚。太史拾小石將戲擊之。道士急止勿擊。問其故,言:“池鱗皆龍族,觸之必致風雹。”太史笑其附會之誣(6),竟擲之。既而升車東行,則有黑雲如蓋(7),隨之以行。簌簌雹落,大如綿子(8)。又行里余,始霽。太史弟涼武在後(9),追及與語,則竟不知有雹也。問之前行者亦云。太史笑曰:“此豈廣武君作怪耶!”猶未深異。安村外有關聖祠(10),適有稗販客(11),釋肩門外,忽棄雙簏,趨祠中,拔架上大刀旋舞,曰:“我李左車也。明日將陪從淄川唐太史一助執紼(12),敬先告主人。”數語而醒,不自知其所言,亦不識唐為何人。安氏聞之,大懼。村去祠四十餘里,敬修楮帛祭具(13),詣祠哀禱,但求憐憫,不敢枉駕。太史怪其敬信之深,問諸主人。主人曰:“雹神靈跡最著,常托生人以為言,應驗無虛語。若不虔祝以尼其行(14),則明日風雹立至矣。”
異史氏曰:“廣武君在當年,亦老謀壯事者流也。即司雹於東,或亦其不磨之氣,受職於天。然業已神矣,何必翹然自異哉(15)!唐太史道義文章,天人之欽矚已久(16),此鬼神之所以必求信於君子也。”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註釋

“註釋”
(1)唐太史濟武:唐夢賚,字濟武,別字豹岩。淄川縣人。順洽六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檢討。太史,官名。明清兩代翰林院修撰國史,因稱翰林為太史。
(2)日照:今山東省日照縣。會安氏葬:為安氏送葬。會,會弔。《後漢書·周舉傳》:“其今將大夫以下到喪發日,復會弔。”
(3)李左車:秦末謀士,初依附趙王武臣,封廣武君,后歸附韓信。韓信採用他的計謀先後攻克燕齊等地。相傳其死後為雹神。
(4)朱魚:紅色魚,指金魚。
(5)唼呷(shà xiā匝霞):魚類吞食吸飲的聲音。
(6)誣:謊言。
(7)蓋:車蓋,形圓如傘的車篷。
(8)綿子:棉子。
(9)涼武:唐夢師,字涼武,監生。唐夢賚之弟。
(10)關聖祠:關帝廟
(11)稗(bài拜)販客:小商販。稗,小。
(12)執紼(fú佛):送葬。紼,牽引靈車的繩索,古時送葬的人牽引靈車以助行進,因稱送葬為執紼。
(13)楮(chǔ楚)帛:猶言楮錢,舊時祀神所用的紙錢。
(14)尼:阻止。
(15)翹然自異:自高而異於他神。翹,舉也,指自裔自傲。
(16)天人:天上和人間。欽矚:欽佩重視。

譯文

太史唐濟武,到日照去為一姓安的人送葬。路經雹神“李左車祠”,便進去遊覽眺望。祠前有個水池,池水清澈見底,裡面有幾條紅魚正安詳地遊動;其中一條斜尾巴的游上水面吃食,見人也不害怕。唐濟武便拾起塊小石子,要打它玩,一個道士急忙阻止。唐濟武洵問緣故,道士說:“池裡的魚都是龍類,打它會招致風雹。”唐濟武譏笑道士太穿鑿附會,不聽他的話,還是打了魚。
從祠里出來后,唐濟武繼續坐車往東趕去。不一會兒,一塊黑壓壓的雲彩,像蓋子一樣,罩在唐濟武頭頂上,隨他一塊前行,棉子大小的冰雹簌簌地落下來。又走了一里多路,天才放晴。唐濟武的弟弟唐涼武走在後面,追上哥哥詢問,唐濟武竟不知下過冰雹;又問走在前面的人,都說不知。唐濟武笑著說:“這難道是廣武君在作怪嗎!”心中還沒感到有多奇怪。
日照安家村外有座關聖祠,一個小商販正在祠門外放下擔子休息,忽然拋了兩個簍子,直奔入祠中,拔下架子上的大刀揮舞起來,口裡說道:“我是李左車,明天將陪同淄川的唐濟武前來幫助安家送葬,先敬告主人一聲。”說完,便清醒過來,並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也不認識唐濟武是什麼人。安家聞知,十分恐懼,村裡離關聖祠四十多里路,急忙恭敬地備下祭品,到祠里哀懇祈禱,只求雹神憐憫,千萬別屈駕前來。
唐濟武趕到后,奇怪安家如此敬奉李左車,詢問主人,主人說:“雹神一向最靈,常借活人的口說話,沒一次不靈驗的。如不虔誠禱告阻止他來,那明天這裡就要有大風雹了。”
異史氏曰:“廣武君在當初,也是深於謀划能幹大事的一類人。即使在東方掌管風雹,或許也是因為他的不可磨滅的氣概,受命於天。然而如今他已經是神仙了,何必還高傲地顯揚自己呢!唐太史的道德文章,是舉世欽佩敬重已久的,這就是鬼神一定要顯示靈驗而求信於君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