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東鎮

贛州市章貢區下轄鎮

水東鎮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位於贛州市章貢區東部,貢江下游和贛江上游東岸,東北與贛縣梅林鎮、儲潭鄉毗鄰,南西與沙河鎮、東外街道辦事處、贛江街道辦事處、解放街道辦事處以貢江為界,西北與水西鎮隔贛江相望,基本輪廊呈月牙形。

全鎮總面積24.86平方千米。轄七里、紅星、沿垇、水東、虎崗、馬祖岩、正興7個行政村和七里、菜園壩、水東、下沙窩、贛鋁5個居委會,72個村民小組,36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9115人(2017)

歷史沿革


以境內地片水東得名。解放前夕為贛縣水東鄉及七鯉鄉一部分。1950年5月划屬贛州市,設置水東鄉、七鯉鄉,屬郊區。1951年10月屬第六區,12月屬郊區。1952年4月撤銷區建置后,分設水東、虎崗、沿垇、七鯉4鄉;1953年8月屬第三區;1956年1月改為水東辦事處,仍轄水東、虎崗、沿垇、七鯉四鄉;同年6月,撤辦事處,隸屬農林水利局;1957年5月4鄉並為水東、七鯉2鄉,屬郊區;1958年10月屬章貢鄉;同年11月成立躍進公社,與章貢鄉政社合一。1959年10月改名水東公社(又名水東鄉,1966年撤消鄉名稱)。
1968年11月,水東、水西、白雲、南橋公社設立郊區公社。1972年11月撤郊區公社,恢復水東公社。1984年4月改為水東鄉。1993年改水東鎮。1997年,面積24.8平方千米,人口2.9萬,轄李老山、蓮蓬、虎崗、水東、馬祖岩、紅星、沿塅、七里8個行政村及水東、菜園壩、七里、下沙窩、贛州第二木材廠、贛州電機廠、贛南農藥廠、贛南造船廠、江西齒輪箱總廠、贛州貯木場、贛南化工廠、贛州鋁廠12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崗上。

地理環境


“千里贛江第一鎮”水東鎮位於章貢區東部、貢江下游和贛江上游東岸。東與贛縣梅林鎮交界,東北與贛縣儲潭鎮交界,西以贛江為界,南以貢江為界,與水西鎮、城區和沙河鎮隔江相望,東西寬2.5公里,南北長9.9公里,基本輪廊呈半月形。鎮政府駐沿垇村崗上自然村35號。323國道橫貫東西,贛儲公路縱穿南北,京九鐵路經東南部。
水東鎮
水東鎮

行政區劃


[2008年代碼]360702101:~001水東居委會~002下沙窩居委會~003菜園壩居委會~004七里居委會~200沿垇村~201七里村~202水東村~203馬祖岩村~204紅星村~205正興村村~206虎崗村

旅遊


水東山川秀麗,歷史悠久。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蘇軾題詩描繪的虔州八景,水東就有兩景,即馬祖岩和塵外亭。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景觀發生了變化,知縣張照乘便在宋代八景的基礎上重新評定了贛州八,水東佔了兩景,即天竺睛嵐和馬崖禪影。1997年贛州市政府組織專家重新評定宋城八景,水東仍佔二兩景,即馬崖禪影和榕風窯韻。明代右丞相、贛州知府汪廣洋在贛州為官時曾寫下讚美水東風景秀麗的詩篇《贛城水東》:“煙江水花凈,風潭雲樹齊。倒藤懸宿鳥,絕壁掛晴霓。岑嶺步忘返,空冥思欲迷。塵纓如可浣,予亦賦幽棲”。
水東鎮
水東鎮
水東名勝古迹遍布全鎮,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為了保護好境內的文保單位,市文化局和當時的水東鄉政府1992年聯合下文成立水東鄉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黃聖茂,有業餘文保員12人。

七鯉鎮古瓷窯遺址

七鯉鎮古瓷窯遺址坐落在七里、沿垇兩村境內,323國道南側,貢水北岸,因窯址集中於七里鎮故又稱七里鎮窯。贛州窯是1957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燒於唐代,宋代最為興盛,是宋代江南四大窯場之一,宋代外銷瓷產地之一,元代開始衰落。現遺址總面積達2平方公里。出土瓷器主要為民間日用品,有青釉、影青釉白釉、褐黑釉瓷,器形多碗盞、杯、碟、壺、缽、罐、枕、瓶等,並有獅、蟾蜍等形象精美的高檔瓷,器表有刻花、划花和模印的連、菊、鳥、雲、山、水、乳丁刻等紋飾。七鯉窯的青白釉瓷器可與同時代景德鎮的同類產品相媲美,各類瓷器曾出口到歐洲、日本、韓國等地。七鯉窯的裝燒工藝在唐末五代時採用墊柱支釘疊燒,宋代以後,則採用墊餅匣缽裝燒,窯型以龍窯為主。1985年至1986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七里鎮砂子嶺和張家嶺先後發掘四座窯爐。

馬祖岩

位於馬祖岩村第10村民小組,沿垇村第11村民小組境內,離市區3公里,岩巔為佛日峰,海拔264米。據清同治《贛縣去》記載:“馬祖岩在城東六里許,昔馬祖曾欲棲於此,故名”。
馬祖,唐代著名僧人,本姓馬,名道一,或稱馬祖道一。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住南昌附近的鐘陵開元寺傳法,被稱為“洪州宗”,貢水東岸的馬祖岩即以馬祖為名,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馬祖岩古木參天,離鬧市而入山林,似脫“紅塵”而入“仙境”,居雲端而觀人間。宋代,馬祖岩已是贛州著名的遊覽勝地,當時,山上建有塵外、雲端、駒岩、一憩、吸江5亭供遊人休息和觀賞。蘇軾、李朴徠、廖剛、文天祥等人均登岩觀賞,並留下詩篇。
明代萬曆(1573~1619)初,僧人悟學與其徒本慧在佛日峰建馬祖岩真如寺,當時香火旺盛。清後期,香火逐漸冷落,民國時期僅存寺一座。建國后,香火清淡。1966年,馬祖岩附近的幾個生產隊將寺拆毀。寺廟前峭壁上有一洞穴,穴內原有宋代以來的題刻6品,現仍保存元、明、清題刻4品。1988年12月,贛州市人民政府將馬祖岩題刻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渤公祠

李渤公祠是李老山村的李氏先民為紀念其祖先李渤而興建的宗祠,位於李老山村的西北角,始建於唐代,迄今已
水東鎮
水東鎮
1100多年。
李渤(773~831),字浚之,河南洛陽人,唐貞元年間(785~804),在廬山白鹿洞隱居,號白鹿先生。長慶年間(821~824)來贛州任刺史。在任期間,為贛州百姓免除賦米2萬石,廢冗役1600人,移稅錢200萬,深受贛州老百姓的愛戴。後任信州江州刺史等。李渤為人孤操剛直,精通詩文書畫。李渤次子李默隨父親來到贛州,非常喜愛贛州的山水風光,因家虔州水木洞(今李老山村)為虔人,從此在贛州定居,迄今已49代、1100多年。贛江之濱的水木“山水奇勝,大姓李氏,世居其先,以仁者之道,表示其鄉,鄉人尊敬之,尊稱其山為老山”,說明李氏在此處定居久遠,影響巨大。李渤公祠自唐代建立后,歷代不斷維修,香火不斷,現該建築物牆上仍保存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的銘文磚。1995年冬,李老山村的李姓村民又自籌資金對李渤公祠進行維修。
李渤公祠坐西北,朝東南,土木結構,是典型的贛南客家建築風格,唯有中間的正廳部分高出數10公分,祠堂進深9.25米,寬11.20米。門前右邊一株,左邊兩株古樟將祠堂覆蓋。三株古樟的樹齡均在500年以上,祠堂四周綠樹成蔭。李渤公祠199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橋

位於沿垇村竹山自然村,為贛縣桃源通住貢江小溪河上的一座條石單孔拱橋,原名白塔橋。北宋真宗年間
水東鎮
水東鎮
(998~1022)邑人郭世傳、郭紹宗建。南宋淳祐元年(1241),進士王庸立橋碑。南宋咸淳十年(1274),邑人池夢鯉中恩科狀元,為慶祝池夢鯉中狀元而將此橋改名為狀元橋。明正德十三年(1518),郭仁重修並立碑亭。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洪水盪擊,橋被沖壞。乾隆三十六年(1771),貢生袁家祺倡建,袁家德作白塔橋記。乾隆四十二年(1777),袁家保在橋頭建茶亭。嘉慶十七年(1812),知縣邱安校又組織邑人重修。狀元橋長22.6米,寬4.9米,用紅石砌成。199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人物


池夢鯉

池夢鯉(1228~1279,一說1224~1279)字德華,贛縣(今屬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七里鎮村)人。宋代狀元。太學上捨生。宋咸淳十年(1274)中恩科狀元,任浙西、江東制置使,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池夢鯉中狀元時已50餘歲,適其家鄉建橋,鄉民為他慶賀中狀元榮歸,遂名"狀元橋"。迨后,贛城南市街其宅前曾建“狀元及第坊”,志其中狀元盛況。宋末大將張世傑曾為他寫像贊:“名甲金榜,宴賜瓊林,京兆行騶,儀曹致勤,詩軼六朝,功擬五臣,忠良並譽,千古斯文。”對他的學問和功業作了高度評價。池夢鯉生子四,長子他遷,幼子早殤,次子和三子的後裔遷居贛州七里鎮,繁衍至今。宋亡后,他隱逸山林,歿於祥興二年(1279),葬於贛縣太田鄉桃源洞(今贛縣茅店鄉太陽坪村)。
水東鎮
水東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