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鐵佛寺鎮的結果 展開

鐵佛寺鎮

乾縣鎮名

乾縣鐵佛寺鎮,位於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乾縣城北六公里,為古絲綢路必經之地、312國道福銀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鐵佛北靠振翅欲飛之五峰山,南對高僧輩出之終南山,東臨唐朝太宗之昭陵,西接武皇則天之乾陵,更有關中名剎--法門寺,登高能望。此地夏不炎熱,冬不寒冷,四時勝景迥然有異。案“老縣誌”所傳,鐵佛古寺始創建於漢代,位於清涼山上故初名清涼寺。香火旺盛時,常聚千僧。到明萬曆年間,寺毀於大火,僅存鐵佛坐像,遂移本處,重構殿閣,並易名鐵佛寺,鐵佛寺鎮因此而得名。乾縣鐵佛寺鎮位於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處北緯34°48′ 28″--34°87′30″,東經108°14′25″--108°73′40″之間。由於地處鄂爾多斯地台南緣與渭河斷裂盆地的結合部,形成南部黃土台原、中部帶狀平原、北部丘陵溝壑三個地形地貌。因其晝夜溫差大是蘋果、酥梨及葡萄最佳生長地區之一,東鄰乾縣注甘西接乾縣梁山鄉,南連城關、北臨陽峪、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2℃,無霜期為 222天,年平均降雨量543--560毫米此地缺水,多以地下水為主水源。

簡介鐵佛史


簡介
乾縣鐵佛鎮古稱鐵佛寺鎮,因其境內有漢朝清涼山上曾有一座清涼寺,寺內供奉鐵制佛像一尊故而得名鐵佛寺鎮,民國設鐵佛鄉公所、1949年6月,人民政權建立,廢除鄉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改鄉公所鐵佛鄉人民政府;機關駐地佛寺古鎮街道,1958年鐵佛、陽峪兩鄉建成的鋼鐵人民公社、1958年底,縣區劃作了新的調整,禮泉、永壽兩縣撤銷,併入乾縣。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縣(大縣)正式成立,下轄23個大公社。原乾縣境內9個公社(此時吳店鄉劃歸永壽公社).其名稱是:城關、陽洪、薛錄、梁村、臨平、鐵佛、注泔(包括禮泉石潭、石泉兩鄉)、關頭(包括永壽甘井、儀井兩鄉)、峰陽。凡幾個鄉組成的公社,以原鄉為單位,設立管理區建鐵佛公社,以便領轄全社,上世紀六十年代因政治原因曾更名紅光公社,后又改回鐵佛公社公社機關駐地佛寺古鎮街道。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鄉政府;鄉政府駐鐵佛寺古鎮街道,距縣城7公里;轄區面積42.5平方公里;耕地3.5萬畝 , 轄區人口17314人;人均純收入6000元 與西蘭公路相接福銀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轄鐵佛寺、宋家坡、靠山、田家坳、南北、南陵、陳家坳、楊家山、八一、太平嶺、三福寨、白虎門、三興、上丁、下丁、屈楊、任家窪、陳家窪18個村委會。鐵佛鎮自然資源豐富石灰石儲量豐富;且是上等的建築材料及化工原料。鐵佛古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商貿活躍、經濟繁榮因其為古絲綢之路必經要道而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背景


乾縣鐵佛,位於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乾縣城北六公里,為古絲綢路必經之地、312國道、福銀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鐵佛北靠振翅欲飛之五峰山,南對高僧輩出之終南山,東臨唐朝太宗之昭陵,西接武皇則天之乾陵,更有關中名剎--法門寺,登高能望。此地夏不炎熱,冬不寒冷,四時勝景迥然有異。案“老縣誌”所傳,鐵佛古寺始創建於漢代,位於清涼山上故初名清涼寺。香火旺盛時,常聚千僧。到明萬曆年間,寺毀於大火,僅存鐵佛坐像,遂移本處,重構殿閣,並易名鐵佛寺,鐵佛寺鎮因此而得名。鐵佛周邊十八村農業戶口1.8萬;鐵佛寺古鎮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婦女更是心靈手巧,鐵佛婦女的手工藝品及關中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及海外,鐵佛寺古鎮的手工藝品市場名揚全國,鐵佛勝產蘋果、酸棗、酥梨、柹子等水果。據史料記載從明朝至今鐵佛寺古鎮街道每月九集農曆逢1、4、7的集貿市場、牲畜交易市場、糧食農產品市場、手工藝品市場在整個乾州都是起步最早和發展最快的集貿市場最早可追溯到漢朝。.據鐵佛年長老人講述鐵佛寺古鎮商貿極其發達古鎮設有私塾、染布坊、車馬店、酒樓、商行、當鋪、票號 等多家辦事機構為往來於古絲綢之路上的客商服務,並建有高達數丈的城牆及其城門樓,為保護鐵佛古鎮民眾及過往客商的性命及財產,免遭關中地區橫行的土匪及流寇洗劫起了巨大作用。還建立鐵佛寺民團和鐵佛寺保安隊等組織,故而成為絲綢之路要道上最著名的驛站之一。因鐵佛寺鎮位居古絲綢之路的要道故而商貿發展較早且相當完善,古人曰’在口外知鐵佛寺鎮有寺院百所;而不知乾州城’可見鐵佛古鎮當時之繁華。久經滄桑,建國后尚余鐵佛孤身。1949年6月,人民政權建立,廢除鄉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設鐵佛鄉,並先後設立了:乾縣鐵佛法庭、鐵佛稅務所、鐵佛工商所、鐵佛郵電所、乾縣農業銀行鐵佛營業所、鐵佛糧食購銷站、鐵佛機械加工廠、鐵佛農機站、鐵佛磷肥廠、鐵佛供銷社、鐵佛麵粉加工廠、鐵佛物資供應站、鐵佛信用社、鐵佛供銷社食堂、鐵佛食品公司、鐵佛電管站、鐵佛畜牧獸醫站、鐵佛牲畜配種站、(后一部分搬往陽峪鄉)同時建設了鐵佛完小、鐵佛初級中學、鐵佛衛生院、鐵佛影劇院;並初步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乾縣鐵佛的歷史記憶
乾縣鐵佛鎮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古鎮,是唐僧西天取經的必經之地。最早建於鐵佛鎮西北清涼山上的鐵佛寺是一座歷經近五百年滄桑的古剎,是西府有影響的佛教聖地。據范紫東先生撰寫的《乾縣新志》稱:寺內有一尊鐵佛像,為明代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近鑄造。據清代吳玉撰寫的《乾征遺稿》載:“明萬曆年間,有了靜、了常、了喜、了澈四位和尚住持之,大興象教,緇徒雲集。”足見那時香火旺盛,佛事繁忙。所以,鐵佛文化底蘊之源遠流長,可想而知。
鐵佛是一塊兒風水寶地。如果從唐太祖李虎算起,唐朝第二十一位皇帝唐僖宗李寰於公元888年病死後便葬於鐵佛南嶺村附近的雞子堆。後來,惠安皇后也葬於此,是為合葬墓靖陵。歷經千年,地面石刻已殘破不堪,但不完全失其珍貴。
在鐵佛的十八里鋪村,還有一座鮮為人知的英雄墓地——雷恆炎之墓。雷恆炎,字坤山,民國時禮泉提戈村人,清宣統三年(1911),曾在響應武昌起義的秦隴復漢軍兵馬大都督張鳳翙部下任行營執事官兼王子營副統。十一月初復漢軍與駐紮於十八里鋪的清軍曾激戰於鐵佛南陵,復漢軍敗績,張都督在乾縣城內固守。12月25日派雷恆炎為全權代表,赴十八里鋪與清廷陝西巡撫升允議和,不幸殘忍殺害。臨刑時,甘軍令雷恆炎下跪,雷怒曰:“豈有屈膝代表者耶!”遂立而死,並被拋屍於井。後來便封井為墓,墓前建祠勒石。同時遇難的還有朝邑壯士魏人傑、咸陽馬庄壯士王君德。長眠於鐵佛黃土地的這些仁人志士,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留在乾縣的革命火種,他們為革命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光耀千秋。
鐵佛這塊熱土光榮的革命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1936年10月8日鐵佛保安分隊在中共地下組織成員呂劍人、張庚良、劉庚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連夜攻入永壽縣城,處決了永壽縣縣長祁雲石,其部隊發展到三百餘人,建立了陝甘邊抗日聯軍。這次起義,對於處在國民黨軍隊“圍剿”形勢下的陝北中央根據地是很大的聲援。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領導鐵佛保安分隊起義的呂劍人是乾縣大牆鄉西天堡人,這次起義前他剛從國民黨監獄被釋放不久。張庚良是鐵佛太平嶺人,18歲便投身革命,是乾縣早期中共領導人之一。鐵佛武裝起義后,他率領抗日聯軍去麟游山區打游擊,宣傳黨的抗日主張。他曾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過,周恩來副主席接見過他,並且指出:乾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進行武裝鬥爭意義十分重大。鐵佛的武裝起義,就是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的實際步驟。1938年張庚良在楊虎城將軍部隊做黨的地下工作,同年8月赴山西參加抗戰,在中條山戰役中壯烈犧牲,年僅29歲。和張庚良同村的共產黨人杜友林,是1939年後期乾縣工委的負責人之一。鐵佛士橋村共產黨人陳玉林曾任乾縣武工隊隊長,曾率領武工隊於1947年4月11日在旬邑土橋鎮宣布成立乾縣獨立大隊,後來被叛徒出賣,被反動派殺害,年僅36歲。鐵佛籍的中共黨員陳振邦曾任西府總隊三支隊隊長,他和田家坳游擊隊隊員田萬林於1947年8月在彬縣千頭村夜渡涇河時不幸遇難。
解放前鐵佛陳家窪的陳秉禎,畢業於黃埔軍校,並在趙壽山部下任營長。其弟陳秉禮曾在西安體院專攻籃球專業,是陝西籃球隊的主力,解放后,是乾縣“赤衛”隊的骨幹。
新中國成立后,鐵佛這塊寶地更是人才濟濟、精英薈萃。屈楊村的屈德是志願軍烈士。十八里鋪的徐光煜和白虎門村的周宏策是在咸陽工作的高級工程師。太平嶺的杜旭教授則是實踐“救死扶傷,治病救人”諾言的知名大夫。在文教戰線,南北村的吳秉輝曾任陝西人民出版社的副總編,張景春被評為1989年先進教育工作者,張碧英被評為部級優秀教師。靠山村的韓敏是陝西師大的教授,曾任中國近代史研究室主任,著述豐碩。至於,出生於南陵村土窯洞的作家沙石,曾任咸陽市作協主席,而今,年逾古稀仍筆耕不輟、新作不斷……
鐵佛這片黃土地是人文復興、精英輩出的搖籃。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兒女,哺育了眾多的時代楷模。鐵佛歷史的光輝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