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圖書館
梵蒂岡圖書館
梵蒂岡圖書館(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圖書館之一,是世界範圍內著名的人文科學學術圖書館,主要為神學圖書,非宗教的圖書有藝術、建築、語言、文學、歷史哲學、數學和科學諸門類,就其深度來說其社會科學書籍覆蓋面略顯不足。
梵蒂岡圖書館的許多著作在人類復興古典希臘和羅馬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當時圖書館堪稱科學和地理學進步的催化劑,館藏折射出了它的貢獻,同時圖書館也是使羅馬成為政治和知識力量中心背後的驅動力。
梵蒂岡圖書館
尼古拉五世(1447-1455在位)被公認為梵蒂岡圖書館的奠基者,在其“為了學者方便”思想的指導下,1451年梵蒂岡圖書館誕生,當時有1,160捲圖書。1475年西克斯圖斯四世(1471-1484在位)賦予圖書館生命,為圖書找到藏身之所,建立館藏並任命巴托羅繆·普拉蒂納為首點陣圖書館館長。在文藝復興的高潮時期,圖書館發展迅速。
1481年普拉蒂納的手寫目錄已經達到3,500條,當時藏書內容不受宗教觀點限制。
1517年宗教改革開始,1570—1610年為反改革時期,圖書館深受禁書目錄之苦,圖書使用也受到限制。1623年新教徒堡壘海德堡藏書的精華作為戰利品成為梵蒂岡圖書館館藏的一部分。
17世紀中葉圖書館再次歡迎自由的學術追求,採選了大量新的手稿和圖書,尤其是從遠方購進了各種各樣的著名作品。
1657年收進了烏爾比諾公爵的圖書館館長富爾維奧·奧爾西諾的私人圖書館;1690年瑞典的克里斯蒂娜女王將其藏書贈給了教皇圖書館;還有一些羅馬教皇佔有了他們家族(如奧托巴尼(1748)、博爾蓋塞(1891)、巴爾貝里尼(1902)、基吉(1923)和羅斯皮廖西(1929-1935)等)的私人圖書館。
1785年克萊門特十三世嚴格限制對手稿的使用,引起西班牙教士胡安·安德列斯的批評,認為教皇導致圖書館成為圖書的墓地。
1883年利奧十三世(1878-1903在位)宣布圖書館向有資格的研究者開放,他還建立了歐洲第一個圖保部門並開闢了參考閱覽室。1927—1939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卡納基基金會以國際和平的名義幫助梵蒂岡圖書館更新了目錄系統。庇護十一世(1922-1939在位)和約翰·保羅二世(1978-)作了進一步的改進。
1984年將手稿移入能進行空氣調節的地下室,同時對新館舍和所有的館藏採用了新技術手段。
圖書館內部
2世紀以前的大量手稿;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草圖和信件;義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的自傳作品;波提切利為但丁《神曲》繪的插圖以及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寫給安妮·波林的情書都是無價之寶,每件寶藏都蘊涵著動人心弦的故事。每年增加藏品6000件左右,25%來自購買,其他為捐贈。1994年梵蒂岡圖書館全部財產有200萬冊印本書和連續出版物,包括8000本搖籃本書(1500年前的印刷書,其中65冊印刷在羊皮紙上);7.5萬卷2世紀以前拉丁文、希臘文、阿拉伯文、希伯來文、波斯文、衣索比亞文及敘利亞文的手稿;分為23個專藏的6.5萬卷歷史卷宗;10萬件圖片、版刻、地圖和版畫;33萬枚希臘、羅馬及教皇錢幣和勳章等藝術品。
梵蒂岡圖書館分為5個部門:手稿與檔案收藏部;印本書與繪畫部;編目與使用部;古幣與藝術品部;修復與複製部。梵蒂岡圖書館共有職員80名。
梵蒂岡圖書館僅向有大學或研究機構證明的學者開放,不提供外借。聯機公共目錄查詢;聯機聯合目錄查詢;根據要求可提供其他光碟資料庫檢索。作為羅馬天主教圖書館技術聯盟網路成員,該圖書館實施與信息基礎設施、圖書館合作、圖書館研究以及信息服務技術應用有關的專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