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摩爾人的結果 展開

摩爾人

羅馬茅利塔尼亞省的居民

摩爾人(西班牙語:Moro,英語:Moors)是指中世紀時期入侵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西里島、撒丁島、馬爾他、科西嘉島、馬格裡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大多為柏柏爾人,也有阿拉伯人和猶太人。

歷史上,摩爾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亞半島的伊斯蘭征服者。直到3世紀,“摩爾”這個名字是羅馬人用來對所有未羅馬化的由自己首領統治的北非土著的稱呼。摩爾人主要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

這一名詞偶爾也指一般的穆斯林,例如斯里蘭卡(錫蘭)或菲律賓的摩爾人。

歷史沿革


自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法國入侵併統治西部非洲之後,則專指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西部地區的居民集團,人口247萬(1995年)屬尼格羅―歐羅巴混血人種。主要分佈在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摩洛哥、馬里、塞內加爾和甘比亞。使用阿拉伯語的哈桑方言,上層社會通用法語。信奉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現代又出現許多神秘主義的教團,主要有卡迪里教團和提加尼教團。
歷史上,他們常被作為巫師被悲慘地處死,並被認為是邪惡的化身,比如阿拉丁神燈的伯父就是摩爾人,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歌特女王的情夫也是摩爾人,劇中,作為英雄主角的羅馬將軍為女兒報仇前,在國王面前辱罵摩爾人,把它比喻成蒼蠅。
摩爾人
摩爾人
自公元 3世紀開始,柏柏爾人逐漸南遷,居住於沙漠平原和多沙丘地區,同蘇丹黑人逐漸發生混合。
13世紀后,阿拉伯人哈桑部落到達西非,征服柏柏爾人建立王國,成為當地統治者,也與當地人發生混合。摩爾人實際上是柏柏爾人,阿拉伯人和黑人混合的後裔。今仍保留部落組織,由家族、氏族、部落、小部落群、大部落群和部落聯盟組成多層次結構。實行集團內婚。每個集團都以其先輩的名字命名。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以男性為主的核心家庭。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兼在沙漠綠洲種植穀子、椰棗等。
19世紀,摩爾人對入侵的法國殖民者進行英勇戰鬥。獨立以後,各所在國家的領導人多由摩爾人充任,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礦業和現代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跨部落的政治組織不斷增加,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史書記載


公元前46年,羅馬人進入西非。在看到非洲人之後,羅馬人把他們稱作“毛利人”。這個詞源自希臘語“毛羅人”,即棕色皮膚的人。在北非、東非、西非的一部分,儘管人們屬於不同的種族,但大多有深色的皮膚。
640年,伊斯蘭教興起之後,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四面擴張。
708年伊斯蘭教傳入北非。大量當地人把阿拉伯語接受為母語,並皈依伊斯蘭教。其中從衣索比亞來的摩爾人成了最有影響的一支。在伊斯蘭教在非洲傳播的過程中,多種文化的族群融入其中。
711年,摩爾人入侵基督教的伊比利亞半島(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個非洲柏柏爾人將軍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ariq ibn-Ziyad)率領六千五百名北非柏柏爾人和五百名阿拉伯人北渡直布羅陀海峽在伊比利亞半島登陸。登陸后他立刻焚燒戰船,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經過八年的征戰,摩爾人征服了南部大半個西班牙。他們試圖向東北進軍,跨越比利牛斯山,但732年被法蘭克人的宮相查理·馬特圖爾戰役(Battle of Tours)中擊敗。數十年中摩爾人統治了北非以及西班牙除了西北部和比利牛斯山區的巴斯克地區
摩爾人內部從750年代開始兄弟鬩牆。
1031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諸泰法把這個國家後來分裂成幾個伊斯蘭泰法(Taifa),相當於中國的諸侯國,這些泰法臣服於科爾多巴哈里發。位於北部和西部的基督教國家則在伊比利亞半島上逐漸擴張勢力。加利西亞萊昂王國、納瓦拉、阿拉貢、加泰羅尼亞和卡斯蒂利亞(Castile)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這一時期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得以和睦相處。
1031年科爾多瓦哈里發垮台,在西班牙的伊斯蘭領土被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統治。
1212年,基督教各王國聯盟在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帶領下將穆斯林趕出西班牙中部。但在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王國在此之後仍在伊比利亞南部安達魯西亞得以保持了三個多世紀的繁榮。這個王國以像阿爾罕布拉宮這樣的美輪美奐的建築而聲名遠播。
1492年1月2日,這個在格拉那達的最後一個穆斯林堡壘臣服於新近統一的基督教西班牙王國。穆斯林們被迫在離開西班牙和皈依基督教中選擇。這些穆斯林的後代被稱為“摩爾斯科”,受到歧視。他們在如阿拉貢、巴倫西亞或安達魯西亞這樣的地區大部分從事農業。在1609年到1614年間他們被有組織地迫害,當時全部八百萬西班牙人中有三十萬被波及。與此同時,征服伊斯蘭的浪潮不光西進到了西班牙,也東征亞洲:經由印度、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直到菲律賓的棉蘭老島
1521年,麥哲倫的船隊經新大陸到達菲律賓群島,並以腓力二世的名字將這裡命名為菲律賓,並將當地的土著稱為摩爾人。

現狀


“摩爾人”是十六世紀歐洲人指以哈薩尼亞阿拉伯語(摩洛哥官方語言)為母語的人。他們主要生活在西撒哈拉地區和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馬里、尼日、突尼西亞一部分)。茅利塔尼亞因此而得名。他們也是茅利塔尼亞主要居民。
茅利塔尼亞的摩爾人
茅利塔尼亞全國總人口大約200萬,其中三分之二是摩爾人,其餘是非洲黑人。摩爾人起源於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操阿拉伯語的一種方言,與貝都因人的阿拉伯語很接近,他們絕大多數是穆斯林。
就傳統而言,摩爾人是游牧民族,但游牧在摩爾人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低。1963年,大約83%的人口是游牧民,17%的人口是定居者。到了1980年,只有25%的人口繼續從事游牧,75%的人口已經定居下來,許多人住在較大的城鎮里。
摩爾人分為不同群體,主要是白摩爾人和黑摩爾人。白摩爾人被稱為畢丹,在歷史上曾經奴役黑摩爾人。黑摩爾人有時又被叫做哈拉丁。這裡的“黑”和“白”與膚色無關,而是指父系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