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瓦提埃之戰

普瓦提埃之戰

普瓦提埃戰役,發生在公元732年。

阿拉伯帝國征服西班牙后,開始對法蘭克王國的征服。阿拉伯軍隊與法蘭克軍隊在普瓦提埃交戰,法蘭克軍隊獲勝。此次戰役被稱作“普瓦提埃戰役”。

內容簡介


8世紀20年代初起,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的阿拉伯軍隊越過比利牛斯山,攻入了法蘭克王國阿基坦地區。
732年,阿拉伯軍隊在西班牙省督、阿拉伯名將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率領下,大舉進攻高盧地區。阿拉伯軍隊在波爾多擊敗了阿基坦伯爵厄德。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隨後率騎兵沿通往巴黎的羅馬舊道北上,進抵普瓦提埃。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率軍準備在此迎擊。
10月的一個星期六,雙方在普瓦提埃展開激戰,戰鬥到了夜晚才停息。阿拉伯軍隊統帥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陣亡,法蘭克軍隊的損失也很嚴重。次日清晨,查理·馬特發現阿拉伯軍隊已連夜撤退,並棄下了大批輜重。查理·馬特由此成為這次戰役的勝利者,並因而獲得“鎚子”(音譯為馬特)的稱號。
阿拉伯軍隊退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他們在歐洲大陸到達的最北界限即為普瓦提埃,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已經達到了其地理擴張的極限。

軍力對比


阿拉伯帝國方面

普瓦提埃戰役中的阿拉伯軍隊均為騎兵,且均為輕騎兵,裝備矛和劍,很少使用防禦性的甲胄。
阿拉伯人是生活在駱駝背和馬背上的民族,騎兵戰鬥力很強,作戰方式也以機動為主。
兵力約為5萬人。

法蘭克王國方面

普瓦提埃戰役中的法蘭克軍隊分為步兵和騎兵兩部分。步兵又分為主將麾下的部隊和民兵。法蘭克軍隊的騎兵均為鏈甲騎兵。
法蘭克軍隊槍盾步兵和騎兵一樣穿著鏈甲。武器是雙刃重戰斧和長達3-4米的長矛和一面足以遮蔽全身的大型長方形盾牌,但是缺乏機動性。
法蘭克軍隊兵力略多於阿拉伯軍隊,有7萬人。但多為臨時徵發的民兵,缺乏戰鬥力。

歷史背景


法蘭克人是歐洲日爾曼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進德國萊茵河流域。
公元3世紀時,統治西歐的西羅馬帝國已經進入滅亡的前夕。於是,法蘭克人趁機跨過萊茵河,進犯當時西羅馬帝國最富裕的行省高盧。但當時法蘭克人分屬於多個不同的部落,並沒有統一的集體。
公元486年,年僅21歲的克洛維率領他一手策劃的法蘭克部落聯軍,與西羅馬帝國高盧軍團在巴黎東北的蘇瓦松爆發決戰。西羅馬帝國的勢力徹底消亡,法蘭克人奪取了整個高盧地區。
而後克洛維利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手段,除掉了所有的對手統一了整個法蘭克民族,在高盧建立起了法蘭克王國,成為歐洲各王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復興的伊斯蘭教興起。
公元635年,阿拉伯軍隊征服敘利亞。
公元652年,阿拉伯軍隊征服波斯帝國。當阿拉伯帝國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倭馬亞王朝時,王朝統治者對歐洲的慾望比任何時期都要強烈!尤其是對當時東羅馬帝國的首都黑海城市君士坦丁堡更是達到夢寐以求的地步。但由於自己實在是無力對抗東羅馬帝國強大的海軍——希臘艦隊。因此,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統治者改變戰略。準備從陸地上,經由北非越過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歐洲,經高盧進入義大利征服羅馬後合圍君士坦丁堡

戰爭背景


公元711年,阿拉伯遠征軍征服北非迦太基和摩洛哥。
公元713年,以摩爾人為主的阿拉伯遠征軍橫渡直布羅陀海峽進入歐洲,消滅了佔領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征服伊比利亞半島全境。
當時的法蘭克王國自身正處於內部分裂的狀態。由於採取國王死後諸子平分領土的政治制度,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自從開國君主克洛維死後就始終處於分裂、混戰和再統一的反覆中。這樣的過程嚴重削弱了墨洛溫王朝王室的權力,造成權力逐步落入掌握宮廷事務的宮相之手,而國王成了傀儡。到阿拉伯人入侵的時候,法蘭克王國的實權已經完全落入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手裡。但查理·馬特對全國的控制也不穩固。南方崛起的大貴族阿基坦伯爵厄德趁查理馬特遠征巴伐利亞(今德國東南部)的時候,統一了阿基坦。
公元719年,駐防加泰羅尼亞的柏柏爾穆斯林首先行動起來。他們翻山佔據了貼近雙方邊界的交通要道--納博訥,從而建立了打入南法的海陸雙重基地。由於當地主要生活著西哥特王國的殘餘勢力,所以根本沒多少像樣的抵抗能力。兩年後,該地區最重要的城市圖盧茲,便遭大股再度北上的柏柏爾士兵圍困。幸得具有羅馬血統的阿基坦公爵奧多救援,才在城市陷落的前一刻被解除了危機。
圖盧茲之戰的勝利,並沒有阻斷穆斯林的劫掠貪慾。他們隨即從東側的普羅旺斯下手,最遠抵達過法國東部的勃艮第地區,並隨時威脅著整片阿基坦山地。奧多雖有奮起抗敵之心,卻根本拿不出多少實際兵力。除去自己的領地不夠富庶,敵人的長期襲擾也讓周遭區域的農業經濟慘遭重創。此外,他對北方的法蘭克人同樣保持警惕,時刻謹防自己遭這些近鄰暗算。最後不得不痛苦地承認,只可能對其中的某一方強硬,而務必與另一頭達成妥協。
於是在公元730年後,奧多主動去和南方的柏柏爾長官交好。甚至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對方,換得兩個不同信仰集團間的互不侵犯。可惜,對方很快就因妄圖割據加泰羅尼亞而遭到清算,被新繼任的長官阿普杜勒-拉赫曼處死。後者也決心重拾對高盧各地的征服行動,並重新從遙遠的葉門和敘利亞大量募兵。
公元731年,厄德與查理馬特開戰,厄德向北進攻,查理馬特進入阿基坦北部。
公元732年,阿拉伯人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高盧。

戰爭過程


戰役前奏

公元732年,阿拉伯帝國安達盧斯總督(今西班牙)阿布杜勒·拉赫曼·伊本·阿布杜勒·加菲基率5萬(一說2.5萬)阿拉伯騎兵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高盧,和阿基坦伯爵奧多的軍隊在波爾多附近遭遇。厄德的軍隊在加隆河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連他本人也受了傷,波爾多被阿拉伯人洗劫。無奈的阿基坦伯爵奧多隻得向他昔日的對手——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求援。
查理雖為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但是已經是一名身經百戰的老兵。他在早年參加多場內外戰事,致力於用戰爭進一步統一法蘭克人、強化王室威權和抵禦蠻族侵略。由於他作戰風格兇猛霸道,因而被冠以"鐵鎚"的稱謂,此後就一直以"鐵鎚"查理的名號著稱於史。
戰場上的豐富履歷讓查理有一支始終跟隨他的戰團隊伍。他們都是精挑細選的精銳戰士,沿襲了日耳曼人的步兵傳統,配備最好的盔甲和武器,訓練有素士氣高漲,並跟隨查理在戰場上多次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擁有一支精銳之師,也是查理本人有力的政治資源和實力籌碼。(有說法認為查理·馬特只有1.5萬兵力,這個數據顯得太少,可能是查理·馬特的核心部隊數量。)
查理本來寄希望於穆斯林削弱奧多,但他這時意識到迦菲齊確實想要佔領南法。查理向奧多提出,他可以率軍支援阿基坦,但條件是必須從此臣服於他本人的威權,向他提供青壯年兵源並繳納更多的貢賦,否則他十分樂意看到穆斯林把他的領地燒得一乾二淨。無奈之下奧多公爵不得不答應查理的各項條件。這是查理力圖強化本人威權的重要舉措,但是也是一場豪賭,如果他不能如約擊敗穆斯林,不僅他的個人威權會一落千丈,而且還會招致奧多公爵永遠的仇恨,甚至不排除奧多會與穆斯林聯手進攻巴黎。
阿拉伯遠征軍繼續向前,進抵普瓦提埃,並開始攻城。這樣一來阿拉伯人的弱點暴露無遺。完全是輕騎兵的阿拉伯軍隊既沒有攻堅經驗,更缺乏必要的重型攻城器材。
而高盧地區的城市很多是自羅馬帝國時代繼承下來的,擁有高大堅固的石頭城牆。同時查理·馬特已經嚴令普瓦提埃城和沿途城市的守軍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堅守。目的就是消耗阿拉伯人的實力。於是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留下一支部隊繼續包圍普瓦提埃城採取圍而不打的戰術,自己則率領主力繼續北上,圍攻圖爾城。
圖爾城以壯麗的大教堂聖馬丁修道院聞名,是南法地區的基督教中心,對於穆斯林來說,摧毀這個城市可以嚴重打擊基督徒的士氣,也可以奪得數不盡的寶藏。而對於查理來說,絕對不能讓圖爾城落入穆斯林之手,否則他的個人威權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戰役開始

公元732年9月,拉赫曼與他的大軍已踏入法國北部地界。由於冬季降臨,穆斯林士兵還花了相當長時間去收集口糧,而前線主力又必須停下來等待後勤輜重車隊跟上步伐。這讓他們完全暴露在多方眼皮子底下,自己又無法對新環境做出全面探查。
在選擇行軍路線時,查理故意避開日常使用的羅馬大道,選擇走更加崎嶇的林間小路靠近對手,所以當查理·馬特的旌旗飄揚在圖爾附近的地平線上,有恃無恐的對手對此大吃一驚。
相比過去那支圍困圖盧茲的柏柏爾軍隊,拉赫曼手頭的士兵無疑在各方面都更為強大。首先是從阿拉伯人聚集區招募來的小股精銳,包括非常能打硬仗的重步兵和弓箭手,以及披掛精良戰甲的騎兵部隊。由於已經用上早期的皮質軟馬鐙,他們在馬背上的戰術動作比大部分歐洲同行要更為出色。更早登陸的北非柏柏爾人,則繼續為他們提供各類可靠的輕裝部隊,非常善於在破碎地形上發揮體系優勢。
至於西班牙本地的西哥特遺民,也為伍麥葉軍隊貢獻著大量僕從步兵和重騎兵。雖然在能力上可能稍有不及,但卻是早期西班牙穆斯林武裝系統下的真正主力。甚至有來自巴利阿里群島的輕步兵,趕來為其充當優質投石手。這種組合無疑更適合進行機動部署,以便能最大化地展現各種戰術優勢。
當查理·馬特的軍隊靠近圖爾城后,他並沒有立即與阿拉伯人決戰。他派小股騎兵不斷騷擾阿拉伯人,並派出一支騎兵部隊直接穿插到後方,切斷了阿拉伯人的後勤補給線;這是穆斯林軍隊麻痹大意缺乏戰場偵察的後果之一。阿拉伯遠征軍統帥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大為震驚,當即下令撤退。
不管統帥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如何強令,他的手下就是不肯丟棄笨重的戰利品輕裝撤退。無奈的統帥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只能不斷派出一些部隊去殿後以掩護主力慢悠悠地撤退。但這些部隊不斷被後面追趕的法蘭克軍隊有組織地消滅。這樣的過程整整持續了6天。期間,查理·馬特一直將己方營地部署在丘陵山頭,並能依靠前方的密林阻礙對方騎兵衝鋒的位置。
查理-馬特依靠日常訓練和自己的絕對威權,始終能把控住部下的急切求戰欲。僅僅以輕裝部隊進行襲擾,期望對方主動來攻打自己。由於事先還動員了大量勞動力,所以能靠民夫將儲備物資運抵戰區,也就不存在穆斯林方面所期望的後勤危機。
當撤退到普瓦提埃城下時,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發現軍隊已經嚴重損失,如果繼續走下去,他的軍隊會被查理·馬特的軍隊一點一點吃掉。由於這個過程中也有不少分散劫掠的部隊趕回,於是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決定在普瓦提埃城下與法蘭克人決戰,他身後是依然沒有攻下的普瓦提埃城。在公元732年,在歐洲高盧的普瓦提埃城,決定西方世界生死存亡的普瓦提埃戰役爆發了。

戰役過程

這時的查理·馬特手下的法蘭克軍隊已經與以前有了重大區別。為了對抗主要是騎兵的阿拉伯軍隊。查理·馬特對自己的軍隊做了重大改革。將原來以步兵為主,配以少量輕騎兵的法蘭克軍隊改編為以新式重裝鋼甲槍騎兵集團配以長矛步兵。查理·馬特以法蘭克人身材高大健壯有力的特點,組建了新式重裝鋼甲矛騎兵。這些騎兵頭戴可以能把整個頭部都保護起來的鋼製頭盔,身披覆蓋全身連手上都帶了鐵手套的鋼製鎧甲。武器是一柄3米長的長矛和一把重劍以及一面長尖大盾牌。騎兵的戰馬是著名的高盧-西班牙馬,耐力強,奔跑速度快而且負重量大。戰馬身上也披掛著覆蓋周身的鐵甲,連馬頭都被護面保護著。這樣的重裝鋼甲矛騎兵具有極其強大的防護力和殺傷力,缺點是由於裝備過於笨重造成速度和機動性不如輕騎兵。
但由於騎兵數量不足,法蘭克軍隊仍然是以步兵為主。法蘭克重裝步兵的鎧甲防護和騎兵一樣。武器是雙刃重戰斧和長達3-4米的長矛和一面足以遮蔽全身的大型長方形盾牌,同樣也缺乏機動性。查理經常組織領地內的男丁進行訓練,讓他的士兵能比其他同行更有紀律和韌性。
除了查理的直系部隊之外,更多徵召者同樣是按規定武裝自己的步兵,足以在貴族武士的率領下堅守陣地。其中一些來自普羅旺斯的士兵,在各方面都類似先前的晚期羅馬軍隊。而由奧多帶來的阿基坦殘部,則由大量的輕裝部隊構成。這也讓他們比穆斯林對手更適合靜態防禦。
同時查理·馬特還重組了消失已久的弩炮兵。希臘弩炮帶有堅固的支架,主梁置於支架之上,其前端兩側裝有兩具扭力彈簧組,每個彈簧組帶動一隻弩臂,弩臂末端連接弓弦,弓弦正中是容納投射物的編製網袋;橫樑上側帶有燕尾長槽,一個帶長導軌的滑塊可以沿著長槽前後滑動,滑塊的後方裝有一套激發機構,用來鎖定和釋放弓弦,橫樑的末端有絞盤,炮手通過扳動手柄,通過繩索拖曳滑塊移動,當擊發機構鎖定弓弦並向後拉開后,武器就處於待髮狀態;在橫樑兩側設置了金屬齒條,既能讓開弓的工兵不必一氣呵成,又能調節武器的拋射力量,從而獲得需要的射程。希臘弩炮以長矛為箭鏃,最大射程達到300米,是火藥武器出現以前西方最有威力的重型遠射武器。齊射的弩炮對騎兵集團有極大的殺傷力。
在挑選陣地上,查理可謂是煞費苦心,他事先做足了情報搜集工作,並根據敵人的特點制定了專門的作戰計劃。他認為,穆斯林軍隊主要由騎兵構成,法蘭克人則以步兵為主,這是一場步騎大戰,法蘭克人贏得戰役的關鍵點就在於如何儘可能抵消掉穆斯林騎兵的衝鋒,否則將會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潰敗。根據這個思路,查理將自己的步兵陣線安置在河流交叉處臨近森林的地帶,依靠森林可以有效地降低穆斯林騎兵衝鋒所帶來的傷害,還能讓敵方無法判斷己方的兵力。
戰鬥打響后,在遠征軍統帥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的指揮下,阿拉伯騎兵以大規模集團衝鋒的形式勇敢地向法蘭克軍方陣發起仰攻。
阿拉伯騎兵面臨的第一波次的打擊就是法蘭克軍的遠程希臘弩炮方陣。法蘭克軍的遠程希臘弩炮在超過400米遠的距離就開始密集射擊,向阿拉伯騎兵陣發射了大量帶火的長矛箭鏃。密集的火力嚴重殺傷了一密集隊形衝擊阿拉伯騎兵。但阿拉伯人依舊快速通過弓箭手的攻擊覆蓋區域,勇猛地沖向法蘭克步兵方陣。但當他們衝擊到方陣附近時,由於缺乏騎射騎兵,阿拉伯騎兵無法在遠處用弓箭射製造出一個缺口。當他們衝到方陣面前,又要面對由長達5米的長矛組成的“森林”。很多阿拉伯騎手由於來不及收馬,連人帶馬地都撞在長矛上慘死。此時他們又必須面對法蘭克人的重標槍的集中射擊。這種1米長的重標槍兩頭都裝有三棱鐵尖,而且重量極重。雖然射程不遠,但一旦用全力投擲出去,在自身重量和慣性的作用下具有強有力的穿甲能力。對防護力本來就有限的阿拉伯輕騎兵的殺傷力更大。
不過,偌大的陣線並非全都由法蘭克直系部隊堅守。以至於穆斯林騎手們在多次試探過後,準確尋找到實力較弱的地方炮灰、普羅旺斯附庸和阿基坦盟友。由於很少在空曠地帶直面重騎兵衝擊,他們很快就堅持不住並給防線製造出大量漏洞。伍麥葉士兵也順利地從中通過,殺向方陣內側的查理-馬特本人。好在後者身邊還有充當預備隊的精銳士兵,足以扛住小股騎兵的慢速攻擊。一些原本居於前方的士兵,也立刻掉頭增援自己的領袖,將突破進來的穆斯林對手團團圍住。
當天下午,查理·馬特感覺時機已經成熟,下令騎兵全體上馬出擊。在希臘弩炮的遠程火力掩護下,所有法蘭克重裝鋼甲矛騎兵排成方陣放平長矛,最前鋒的以楔型陣向阿拉伯軍主力發起大規模集團衝鋒。本來就缺乏遠射火力的阿拉伯軍隊對有堅固防護力和強大殺傷力的法蘭克重裝鋼甲矛騎兵集團的強大衝擊缺乏抵抗能力。很多阿拉伯人死在法蘭克重裝鋼甲矛騎兵的長矛下或者被馬踩死。同時,在查理·馬特的命令下,當初那位慘敗在阿拉伯人手下的阿基坦伯爵奧多率領他屬下的部分輕裝軍隊,配合熟悉地形的民夫繞到阿拉伯軍背後襲擊阿拉伯人軍營,他們釋放了被俘的法蘭克人,並將敵軍的戰利品洗劫一空。
看到後方被劫,不少穆斯林騎兵開始不顧指揮官的怒吼,爭相跑回後方去拯救自己的那部分戰利品,穆斯林的陣線已經變得混亂不堪。人心渙散之下鬥志全無,所有人只想著自己的戰利品是否完好,對眼下的戰局毫不關心。
查理見反擊的時候到了,他下令兩翼部隊打開密集陣型向中間靠攏,將剩餘的穆斯林軍隊團團圍住,拉赫曼本人也在其中,雖然拉赫曼與自己的親衛隊還在努力維持部隊秩序,卻很快遭蜂擁而至的基督教士兵圍攻。經過短時間的奮戰,這股敵軍全部陣亡。法蘭克人還一度追到對方營地,卻由於查理-馬特的過於謹慎而被撤軍號令召回。
公元732年10月11日,法蘭克人繼續在原先的山頭列陣,準備迎接穆斯林方面的再次進攻。考慮到前一日的戰鬥並未造成摧毀性殺傷,查理的顧慮也不是沒有道理。但陣容完整的伍麥葉軍隊還是因主帥陣亡而人心浮動,決心草草結束當年的北伐征程。
當法蘭克斥候終於摸進敵軍營地,發現那裡早已無人防禦。甚至連先前搜刮的財物都留在原地,等待新的勝利者去隨意領取。
於是,決定西方基督教文明命運的普瓦提埃戰役以法蘭克人的全面勝利告終。這場戰鬥中,穆斯林約損失了10000多兵力,而法蘭克人只損失了不到2000人。

戰役結束

第二天(即10月11日)清晨,阿基坦伯爵奧多向查理·馬特提出要領兵追擊阿拉伯人。查理·馬特當即拒絕了他的要求。他有多種考慮,首先,他害怕如果繼續追擊,很有可能陷入阿拉伯人的誘敵深入之計被圍殲;其次,作為精明的政治家的查理·馬特意識到,只要留著阿拉伯勢力在西班牙,就可以有力地牽制奧多。
伍麥葉人雖然被迫折返西班牙,卻在抵達比利牛斯山脈前還不忘繼續劫掠。圖爾戰役對他們造成的最大損害,除了主帥的陣亡之外,就是先前劫掠所得的全部丟失。但對法國南部的襲擊卻不會就此停止,甚至要將部分城市的佔領維持到查理-馬特死後。
依然夾在兩強之間的阿基坦,倒是真的成為這些衝突的最終受害者。先前還是抵抗穆斯林入侵英雄的奧多公爵,就在死前被迫承認自己是查理-馬特的封臣。他的兒子在各地男爵的支持下企圖再度自立,卻因長期戰亂造成的實力消耗而宣告失敗。整個阿基坦地區,也就逐步淪為大法蘭西的不可分割部分。

勝敗解讀

普瓦提埃戰役阿拉伯軍隊的失敗的一個最主要原因是: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已經達到了其自然擴張的地理極限,距離阿拉伯人的興起之地阿拉伯半島至法蘭克非常遙遠。另外,勞師遠征也是阿拉伯軍隊失敗的重要原因,而法蘭克軍隊則是以逸待勞。在裝備方面,阿拉伯軍隊均為輕騎兵或中型裝甲騎兵,面對重步兵,沒有將其衝散,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戰爭結果


當法蘭克王國在普瓦提埃戰役擊敗阿拉伯人的消息傳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帝國新任皇帝利奧三世立即組織軍隊,在歐洲其他基督教國家的財政支援下對阿拉伯帝國發起全面反擊。公元746年,東羅馬帝國海軍希臘聯合艦隊在塞普勒斯附近海域與阿拉伯帝國海軍艦隊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大決戰。由於大量使用希臘火拋石機和希臘弩炮等先進武器和新型高速戰艦和擁有好的海軍統帥,東羅馬帝國海軍希臘聯合艦隊幾乎全殲擁有1000多艘戰艦的阿拉伯艦隊。阿拉伯帝國傷亡近10萬人!在帝國海軍希臘聯合艦隊強有力的制海權的保障下,東羅馬帝國陸軍奪回了塞普勒斯和地中海上所有重要島嶼。同時,東羅馬帝國仿效法蘭克王國也建立起一支新的以重裝鋼甲矛騎兵集團為主的陸軍,在小亞細亞半島上對阿拉伯發起全面反擊。新組建的東羅馬帝國重裝鋼甲矛騎兵集團攻勢極為凌厲。不久就收復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和敘利亞北部的安條克,重振了帝國的聲威。

歷史影響


發生在公元732年高盧的法蘭克王國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普瓦提埃戰役是一場決定整個人類西方文明命運的決戰!對人類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慘敗而歸的阿拉伯人此後再也沒有能力對西方文明世界發動入侵。這直接保證了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發生在公元732年高盧的法蘭克王國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普瓦提埃戰役決定了整個西方文明的命運。同時,由於在普瓦提埃戰役的勝利,查理·馬特鞏固了他在法蘭克王國的統治地位。這就為以後他的後人的擴張奠定了基礎。公元751年,查理·馬特之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矮子丕平廢黜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自立,建立了法蘭克加洛林王朝。他就是聞名後世的法蘭克帝國查理曼大帝的父親。在查理曼大帝的統治下,法蘭克王國成為統治西歐大部分地區包括多種部族的大帝國。由於內部封建割據和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查理曼大帝死後不久帝國陷入內戰。公元843年,他的3個孫子簽署《凡爾登條約簽》。將帝國瓜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中法蘭克王國。這就是近代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的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三個國家。法蘭克王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