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橋鎮

安徽省郎溪縣轄鎮

安徽省郎溪縣畢橋鎮,下轄有5個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是一個農業大鎮。常住人口12208人(2020年)。

地理環境


畢橋鎮位於郎溪縣西南角、南漪湖畔,距縣城25公里、高速十字出口11公里、老318國道4公里,區位較好;與宣州區接壤,實有水田2.2萬畝,旱地2.3萬畝,水面1萬畝,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較豐富,發展潛力較大。轄5個村,1個街道居委會;鎮黨委下設20個支部,500餘名黨員;機關及二級站所在職人員近50人,現有村幹部27人(其中含1名下派第一書記和3名聘請的村級計生信息員),村幹部總體年齡偏大,平均約46歲。

經濟


畢橋鎮是一個農業鄉鎮,地形東南高西北低,三條河流(北河、南河、碧溪河)呈扇形注入南漪湖,是典型的半山半圩鎮,境內有萬畝大圩一個。農業主要是水稻、油菜(小麥)、山芋、茶葉種植及水產、家禽養殖;工業企業主要是茶葉、山芋澱粉和精米等農產品加工企業,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和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以小服裝和玩具加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迅速發展,現有企業5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家,安徽省宏雲制茶有限公司是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擁有自主出口權)。畢橋鎮因水而興、因水而衰,特別是“九九大災”,畢橋人民更加堅定了再造一個新集鎮的決心,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移民建鎮”這一契機,加快了新集鎮的建設步伐,從而使集鎮建設成為畢橋發展的一大亮點。
郎溪縣畢橋鎮位於皖南邊陲,全鎮總面積53平方公里,轄4個村,1個社區,人口近2萬;是一個典型的半山半圩的魚米之鄉。該鎮水、電、路、學校、醫院、幼兒園和集貿市場等各項基礎設施配套完整,功能齊全。318國道貫穿全鎮,可直達南京、合肥、杭州、上海等地;水路由南漪湖經水陽江直達長江,交通十分便捷;區位優勢明顯。
該鎮生態環境優美,物產豐富,農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全鎮茶園8000畝,盛產水稻、油菜、茶葉、山芋等農作物。水資源豐富,黃沙儲量大。魚、蝦、蟹、媒鴨等水產水禽養殖歷史悠久,產量較高。水蜜桃和吊瓜種植等規模項目。以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為契機,先後引進蘇浙滬等地資金逾千萬元,開發水面5000畝,進行毛蟹、珍珠養殖。2004年漁業總產值突破3000萬元。
近幾年,鎮政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鼓勵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並明確相關部門狠抓落實,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現有各類企業34家,其中有限責任公司8家,特別是服裝加工和玩具加工企業有較快的發展,花炮及其它產業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展,工業企業呈現產銷兩旺的強勁發展勢頭。
小集鎮建設進展迅速,集鎮面積由原先不足0.5平方公里擴大到近2平方公里,並進行了綠化、亮化,一座現代化的小集鎮已初具雛形。在經濟發展環境方面,實行為企、為民辦事全程代理及首問負責制和督查督辦制,並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畢橋鎮實際的優惠政策。
2016年我鎮招商選資共引進項目3個,協議引資2.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3.7億元,同比增長9.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7億元(其中工業投資0.85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48%;外貿進出口總額608萬美元;財稅收入1956.35萬元,完成全年財稅任務的130%,其中招引商貿樓宇經濟4.92億元,實現稅收1597萬元。

人口民族


2021年8月,郎溪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畢橋鎮常住人口12208人。

行政區劃


十井村長何新村
燈塔村大義社區
施宏村
大義社區
大義社區位於畢橋集鎮四周,可以說是畢橋鎮的郊區,東與施宏村接壤,南與洪林鎮宣茶村相連,西毗鄰南漪湖畔與宣州區洪林鎮隔河相望,北連長何新村。轄19個村民小組,550戶,2010人,39名黨員,8名女黨員。面積5.1平方公里,耕地2200畝,其中水田1465畝,擁有茶園面積1800畝。全村從事二、三產業者達20%,星火工程示範戶15家,水產養殖戶21家。
十井村
十井村位於畢橋鎮東側,東與飛里鄉毗鄰,南與燈塔村接壤,西與施宏村、長何新村相接,北與南漪湖相連。總面積約11平方公里,轄27個村民組,有農戶1100餘戶,總人口4377餘人,設一個黨總支部,兩個黨支部,97名黨員。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油菜、山芋等。飛畢路、十李路、張車路橫貫其中,交通便利。
燈塔村
燈塔村位於畢橋鎮東部,村委會辦公樓距集鎮5.5公里,東、南與十字鎮接壤,西與施宏村相連,北與十井村相接。是原燈塔村和楊村村於2001年3月合併而成的,佔地面積11.5平方公里,總人口3715人,轄28個村民組,設一個黨總支,下轄二個支部,即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現有黨員71人,其中女黨員9人,6個黨小組,7個黨員中心戶。全村耕地面積5763畝,其中計稅面積5300畝包括水田4700畝,茶園1000畝,屬於半丘陵半圩區地形。郎溪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夏雨初烈士墓——就在境內的蔣顧村內。318國道穿村而過,且村委會辦公樓就坐落在318國道邊上,全長6公里的毛蔣路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資源豐富。
施宏村
施宏村位於畢橋鎮東側,東與燈塔村接壤,南與十字鎮毗鄰,西與畢橋鎮相接,北於長何新村、十井村相連。總面積8.5平方公里,轄26個村民組,設一個黨總支,三個黨支部,74名黨員,有農戶854戶,總人口3348人。境內盛產茶葉,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山芋。毛畢路、飛畢路、趙楊路橫貫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長何新村
南漪湖美景
南漪湖美景
長何新村位於畢橋鎮西北邊,緊靠南漪湖畔,村委會辦公樓距集鎮3.5公里,是原來長溪村、何家村、新山村於2001年3月合併形成,佔地面積13.5平方公里,總人口5000餘人,轄26個村民組。可耕地面積9000畝,其中計稅面積4683畝包括水田3753畝,茶園2000畝,屬於半丘陵半圩區地形。沿湖可養殖水面3000畝,全長6.7公里的畢新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資源豐富。
長何新村設一個黨總支下轄三個支部即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吊瓜協會支部,現有黨員85名,其中女性黨員9名,9個黨小組,8個黨員中心戶,新建落成位於村中心區域的標準化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於2009年7月1日正式啟用,基層組織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代表人物


陳文
陳文(1902—1939),原名陳正文,字煥章,郎溪縣畢橋人。家資頗富,有田地數百畝。民國10年(1921年)畢業於省立宣城第四師範。秋,受聘于濤城小學。次年回畢橋創辦懿貞女校,提倡男女平等,剪髮辮,禁纏足,破除迷信,反對舊習。因此,觸犯神權與族權,學校被迫停辦。
民國15年(1926年),孫傳芳殘部兵丁賣槍私逃,陳文趁機買了13條槍,衛家護院,並成立了民團。二月初四(3月17日),30餘名潰兵來到楊具山河口,為害地方。陳文率民團兵丁擊敗潰兵,收繳了槍支,壯大了自身力量。后因部屬在南漪湖截擊了土豪杜國文的鴉片走私船,杜銜恨報復,與周孝安勾結設計反誣陳文通匪。陳文被捕下獄,逼交槍支,直至家產盪盡,才被交保釋放,因此陳文被迫下南漪湖集合舊部,劫富濟貧,除暴安良,匡扶正義,聚義約五百餘人。
民國17年(1928年),陳文在中共郎溪特別支部的策動下,將部隊改編為農民自衛團。5月9日攻佔郎溪縣城,槍決縣教育局長周孝安,釋放監犯,開倉濟貧,商店照常營業,秩序井然。5月17日,國民黨第三十七軍調派兩營兵力及宣、郎、廣、溧四縣民團圍攻縣城。19日夜部隊撤出轉移到鴉山,特支書記夏雨初轉赴上海向黨中央彙報。7月間,中共中央巡視員王竟博(尹寬)兩度派周心撫、江干臣等去收編陳文部隊,均未成功。陳文部隊在鴉山被圍月余,彈盡糧竭,多數人餓死,部分人突圍參加了廣德王金林的紅軍獨立團。最後,陳文等7人突圍取道廣德,下太湖,往上海黎明書局,未能見到夏雨初,聯繫中斷。從此,陳文便改名閔受齡隱避到高郵湖西送駕橋,寄住在閔受榮家,不久又轉到鎮江時氏醬園棲身。
民國26年(1937年),上海南京相繼失陷,鎮江不保,陳文即召集舊部,籌集槍枝,收容散兵游勇,組織隊伍抗日,自稱“江都抗日義勇團”。並冒用第七軍留守處及江蘇省保安九團番號,招募兵員。鎮江淪陷前,陳文封船將部隊開往揚州,此時揚州陷落,只好又轉往送駕橋。部隊到達橫橋時,正值春節,陳文手書春聯一副:“橫橋龍猶蟄,中原鹿正肥。”貼在駐地的廟門上抒發抱負。春節后,他們偵知揚州日軍立足未穩,守備力弱,飛機場戒備鬆弛,陳文率部乘機夜襲機場,子彈射中油桶,頓時爆炸起火。揚州日軍急奔機場救援,被陳部伏擊,打死日軍20多名。3月28日,日軍200多人伺機反撲,直奔公道橋,被陳文部狙擊,打死日軍100多人,活捉2人,繳獲各種槍炮100多枝、擲彈筒20具、戰馬5匹。此後,陳文曾在方橋、槐泗橋、婁庄、大儀、黃珏橋等地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軍。
同年7月,日軍揚州司令官川井調動儀征、天長日偽軍1000多人分3路向大儀、公道橋猛撲,被陳文誘入伏擊圈內,打死打傷400多人。這次大捷,士氣大振,鞏固了游擊區,打擊了日軍囂張氣陷。國民政府武漢總部給蘇魯皖游擊總指揮李明揚發來電報說:“據報江都抗日游擊隊陳文英勇殺敵,應予傳令嘉獎。”但此時陳文部隊處境十分困難,被夾於三角地帶,三面受敵,隨時有被國民黨各部隊吞併的危險,為形勢所迫,不久,便改稱,“第五戰區蘇魯皖游擊總指揮部第三路軍第二團”。陳文部隊奇襲日軍,大小戰鬥百餘次,屢戰屢勝,發展很快。這時已有四個支隊、七個直屬大隊及一個巡湖大隊,共三千多人,活躍在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一帶水網地,包括天長、高郵、儀征、揚州、邗江、金湖等縣市。
民國28年(1939年)春,陳文派參謀邱劍鳴(胡揚)到中共蘇北工委及新四軍挺進縱隊,請求派人來團協助舉辦教導隊。經惠浴宇和管文蔚批准,派呂鎮中和陳淦到該部協助舉辦教導隊,同時秘密地建立了黨支部,呂鎮中任書記。此時新四軍五支隊也派周原冰、徐速之、夏嵐等人到陳部開展工作。
同年8月7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發動了十個團的兵力,包圍了塔兒集陳文團部。經過三天三夜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部隊被擊潰。陳文率部從閔塔突圍,乘船向天長轉移,打算與五支隊會合。當船隊抵達天長縣小關鎮時,敵人早已佔領小關,船被打翻,死傷無數。為避免更多傷亡,陳文挺身而出,大喊:“不要打了,我就是陳文,要抓抓我,要殺殺我!”陳文被捕后,雖經嚴刑拷打,始終未說出呂鎮中等共產黨員姓名。10月,陳文被暗殺於盱眙縣蔣壩。陳文自破郎溪縣城出走之後,一直被誤傳為“土匪”,沉冤40多年,時至今日,方真相大白。
夏雨初
夏雨初(1903—1930),原名夏家科,郎溪縣畢橋鄉蔣固村人。兩歲喪父,后隨母遷至縣城居住。民國9年(1920年)進蕪湖萃文中學,被選為學生代表,組織領導學生運動,受到軍閥的威脅與迫害。民國12年(1923年)夏雨初被迫離開蕪湖去北京,初入財政部舉辦的銀行講習所,後轉入中國大學。不久,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民國15年(192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寒假回鄉,組織旅外學生聯合會、郎溪青年體育會等組織,聲援“五卅”慘案,抵制日貨。
民國16年(1927年),北閥軍第二軍進軍南京,3月3日經廣德到郎溪,並委派馮素民為新任縣長。3月6日,二軍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在“鳳凰墩”接見了夏雨初等人。在二軍政治部的幫助下,成立中國國民黨郎溪縣黨部,夏雨初任執行委員。4月間,在國民黨右派勢力的支持下,張克霆、劉潤乾等又成立一個縣黨部,群眾稱之為“東黨部”,原先成立的謂之“西黨部”。4月26日,“東黨部”首先發難,搗毀了“西黨部”,奪走槍支彈藥與文卷,夏雨初等18人被捕,后被保釋出獄。9月,在中共安徽省臨委的指導幫助下,成立了中共郎溪縣特別支部,有黨員13人,夏雨初任書記,隸屬於第一(蕪湖)中心縣委。
宜興“秋收暴動”失敗后,暴動的組織者葛琴、范迪齋、史濟殷等轉來郎溪,開展工作。他們和夏雨初在孔廟內辦了一所“建平公學”作為活動基地。同時,在公學內發展了十多名共青團員,建立了共青團郎溪縣委員會,葛琴任書記,隸屬於宜興團縣委。從此,郎溪有了共產黨和共青團的組織。
民國17年(1928年)4月,中共宜興縣委農運部長宗守益來郎溪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特支決定建立農民武裝,組織暴動。他們爭取利用南漪湖陳文的“聚義”武裝,改編成農民自衛團。5月9日攻進郎溪縣城,繳了公安局、自衛團、商團的槍枝,槍殺了教育局長周孝安,釋放監犯,開倉濟貧,城內秩序正常。5月17日被第三十七軍圍攻,19日撤出縣城。郎溪武裝暴動失敗后,夏雨初受黨中央指派,化名張建華到上海滬西區開展工會工作,並任中共滬西區委委員。為了遮人耳目,夏雨初把妻子董淑接到上海,以教書為掩護,開展秘密工作。他在曹家渡各工廠辦夜校,組織工人運動。他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去大世界屋頂花園散發傳單,到里弄張貼標語,並發動了有名的日本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由於他不畏艱險,積極負責,工作出色,受到黨中央的嘉獎。
民國19年(1930年)春,夏雨初調任中共中央特派員兼南京市委行動委員與工人部長,化名李興國在南京兵工廠、浦口機械廠、下關怡和蛋廠等處秘密活動,積極進行工人暴動的準備工作。夏雨初工作在國民黨的心臟。處處戒備森嚴,偵探密布,處境十分艱難。由於叛徒告密,7月29日下午,夏雨初、郭仁堂、王仲武、李文和、陳寶華、宋如海6人在下關美華理髮店樓上開會時,被“首都”衛戍司令部稽查處逮捕。接著,憲兵警察又在成賢街搜查了南京市委機關,逮捕了任雪濤、譚籍安等14人。在獄中,他們受盡嚴刑威逼,殘酷折磨,但毫不動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同年8月18日,夏雨初等20人在雨花台慷慨就義。殉難時,他們高唱《國際歌》,行人為之涕零。民國23年(1934年),經黨組織資助,夏雨初的遺骨被運回家鄉蔣固村安葬。
張壽篯
張壽篯(1900—1951),字彭甫,郎溪縣畢橋鄉人。6歲入私塾,后入勵志小學及東區第一小學就讀。民國6年(1917年)畢業於郎溪縣惜陰高等小學。民國9年(1920年)考入安徽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勤奮學習,成績優良,並愛好音樂、體育,是學校中之佼佼者。在校師承惲代英、肖楚女,受進步思想熏陶,曾參加學生罷課學潮。民國13年(1924年)畢業於第四師範。畢業后立志“服務桑梓,教育兒童,革新社會”。從民國13年(1924年)起,先後在郎溪縣立第一高等小學、畢橋小學、飛鯉橋小學等校任教,是郎溪實行新學制的開拓者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后,大部分公立小學停辦。張壽篯矢志報國,以所學專業服務家鄉。他先後在吉原、水鳴、南豐、畢橋、飛鯉橋等鄉鎮民辦小學(私塾)任教,貧寒子弟,學費免收。1950年任教於南豐十三泉小學。1951年患腦溢血病逝。
張壽篯執教於農村,心懷國家安危。華北失陷后,他對當局的禍國殃民,痛心疾首,寫道:“各省操兵柄者,高呼抗日,無報國之實心,穩佔地盤,以殃民為慣技。”他對貪官污吏與豪紳權貴深惡痛絕,自書春聯云:“任爾貪婪肆剝削;憑吾勤勉度光陰”。張壽篯不畏強暴,見義勇為。抗戰爆發后,民國26年(1937年)冬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某部路過寧前保(今畢橋鄉張侯村)時,肆意槍殺十房村修橋鄉民朱德華。事後張壽篯召集鄉民在橋畔立碑記述其事,並命名此橋為“沉冤橋”。民國26年(1937年)郎溪縣第二區區長張中孚賣官鬻爵,致使目不識丁的惡霸地主王春庭等兩人充任飛鯉、畢橋兩鄉鄉長。張壽篯不顧自身安危,不畏權勢,毅然上書縣長曹樹鈞揭發其事。不久,兩鄉長被免職,區長於第二年亦受到罷免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