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素

潘懷素

1953年,辭去政務,致力於樂律研究,成為我國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研究專家。 1957年,翻譯出版《敦煌琵琶譜我讀研究》一書,為研究敦煌曲譜,提供寶貴資料。 1978年春,以84歲高齡從溫州去北京,因路途勞累,一病不起。

目錄

正文


潘懷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陽村人。少年有志於學,20多歲即遠渡重洋,先後留學日本和德國,獲得博士學位。民國10年(1921)6月在日本留學期間,曾參加郭沫若與成仿吾創辦的“創造社”,從事文學翻譯工作,推動新文化運動。回國后,任《晨報》記者,又為多所大學教授。24年(1935)“一二九”運動期間,潘懷素是北京大學17位教授聯名發起關於抗日救亡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建國后,任國務院參審。酪愛音樂,在樂律方面有很深造詣。1953年,辭去政務,致力於樂律研究,成為我國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研究專家。1957年,翻譯出版《敦煌琵琶譜我讀研究》一書,為研究敦煌曲譜,提供寶貴資料。他帶領學生到福建、廣東、陝西等地採訪民間音樂,並參考我國歷代音樂文獻和各國音樂著述,經過30多年努力,終於發掘和整理出中國式的純正韻——二十三不等分純正律。“文化大革命”期間,慘遭迫害,夫人被迫自殺,自己到處流浪,仍不忘樂律研究。1978年春,以84歲高齡從溫州去北京,因路途勞累,一病不起。在告別人世的最後一刻,手裡還緊攥著樂律資料和文稿。潘懷素為我國開創的律學研究新路,在1983年11月北京召開全國首屆律學學術討論會上,獲得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