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體輻射
等離子體輻射
自然界和實驗室中的等離子體中包含電子、離子,有時也有中性原子。
等離子體輻射
等離子體輻射的定量分析還處於初步階段,僅對某些特殊情況作了理論分析。如等離子體處於完全熱平衡,並對輻射能完全吸收,就可以直接用黑體輻射公式來描述各種溫度下的輻射譜。但是一般實驗室的等離子體都不是完全吸收體,其輻射低於黑體輻射限。有些等離子體更是遠離完全吸收體,如實驗室的磁約束等離子體,一般都是稀薄電離氣體,除在低頻(如微波)部分和一些共振頻率處有較強的吸收外,它對輻射幾乎是完全透明的。當等離子體輻射不能簡單地用黑體輻射描述時,就必須考察其具體的輻射過程,下面簡介幾種主要的輻射機制。
等離子體輻射
式中為 i 階離子(為原子)處於上能級 p的粒子密度; 能級間的自發躍遷幾率;能級間的能量差。
式⑴中的 由粒子的電離態和激發態的分佈決定,它涉及等離子體模型。理論上根據等離子體的不同狀態採用局部熱平衡、日冕和碰撞輻射等模型。計算的可靠性不僅決定於模型的選取,還決定於所採用的原子參量的精度。原子參量如激發、電離和複合等截面數據或半經驗表式正在不斷積累和改進中,目前所達到的精度一般不高。對原子序數低的元素可能相差一倍;對原子序數高的元素可能相差10倍。
為了求得等離子體的激發輻射功率,原則上要計算出所有譜線的輻射功率之和,一般只計算一些很強的線輻射。不同元素的激發輻射則與元素的原子序數及電子溫度有很大關係。一般說低溫時低電離態的原子的激發輻射強;隨著電子溫度升高,高電離態的原子的激發輻射增強。日常所見的等離子體光源如霓虹燈就是利用激發輻射。在受控核聚變研究中,作為工作氣體的氫或其同位素在電子溫度高於十幾個電子伏時基本上完全電離。
等離子體輻射
譜線的自然寬度很窄,而引起其譜線增寬的因素主要有:多普勒效應、斯塔克效應等。譜線的波長、強度、輪廓和偏振度都可表徵等離子體性質。
等離子體中的自由電子和離子碰撞時可能與離子複合,複合時釋放光子,稱為複合輻射。複合過程中電子從自由態到束縛態,因此也稱為自由-束縛過程。自由電子有一個速度分佈,在其被俘獲時釋放的能量構成一個連續譜。不過這種輻射譜是躍變式的。自由電子可能被捕獲到各個能級,其輻射的光子能量 為, ⑵
等離子體輻射
式中 Ne為電子密度;為階離子處於第 n 能級的密度; ve為電子速度;為相應的電子複合截面;〈 〉為對電子按麥克斯韋速度分佈求平均。不同的原子以及不同的電離態具有不同的能級分佈,情況是複雜的。對於氫原子及類氫離子的計算結果表明,複合輻射僅在低溫時比較重要;在電子溫度大於電子伏(Z為原子序數)以後,它在等離子體的連續輻射中所佔的成分愈來愈小。
等離子體輻射
式中為第 j種離子的密度; 為第 j種離子的有效電荷;除電子溫度以電子伏為單位外,其他為MKS制。
在受控核聚變研究中,電子溫度低於幾百電子伏時,軔致輻射可以忽略。在10千電子伏以上的高溫時,所有雜質的外層電子接近於完全剝離。此時線譜輻射已不重要,雜質的影響主要為引起軔致輻射增強。如氘等離子體中含有3%的氧核,軔致輻射增強3.6倍。軔致輻射決定聚變反應堆的運行條件,即聚變反應所產生的功率要超過由軔致輻射的功率損失。
回旋加速器輻射 在被磁場約束的等離子體中,電子和離子受到洛倫
等離子體輻射
式中 B為磁感應強度;除以電子伏為單位外,其他為MKS制。
當溫度低於5千電子伏時,回旋加速器輻射小於軔致輻射;在更高溫度時前者增長較快,可能超過後者。但如等離子體具有一定厚度時,回旋加速器輻射的基頻和低頻部分會部分地被吸收;如在器壁上安置反射器,使輻射多次通過等離子體,則可增強這種吸收。
迴旋頻率也可能發生
等離子體輻射
等離子體輻射
改變,其原因有:多普勒增寬、碰撞增寬、磁場不均勻性效應、相對論性效應和自吸收等。所以高溫等離子體的迴旋輻射表現為一系列增寬的譜線的疊加,實際上為連續譜形式。
高溫等離子體內存在相對論性電子時,其加速機制屬於同步回旋加速,其輻射也稱為同步加速器輻射。這種輻射在天文學中有很大意義。射電望遠鏡所接收到來自宇宙空間的無線電波,即來源於氣體星雲中相對論性電子的迴旋輻射(見回旋加速器輻射和同步加速器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