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東方蠑螈的結果 展開
- 有尾目蠑螈科動物
- 中藥藥品名稱
東方蠑螈
中藥藥品名稱
東徠方蠑螈(學名:Cynops orientalis),也叫中國火龍,為兩棲動物蠑螈屬的一種。其上皮呈黑色凸起,下皮呈橘紅色,有黑色斑點。多數為觀賞性蠑螈,因其含河豚素,禁止食用及餵食。其軀體較小,泄殖腔孔隆起,孔裂縫長,內側可看見明顯的絨毛狀突起的是雄蠑螈,而軀體較大,腹部肥大,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較短,內側沒有突起的是雌蠑螈。該物種為中國特有種;該螈分佈區較寬,其種群數量多,受脅等級:無危LC。分佈在中國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可入葯,泡酒,主治除濕止癢、清熱止痛。主要分佈於中國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河南等省。
成體:雄螈全長66mm,雌螈80mm左右。頭部平扁,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吻棱較明顯,頰部略斜出;鼻孔近吻端,鼻間距小於眼徑或眼間距,眼徑與吻長幾相等;上唇褶在近口角處較顯;犁骨齒列呈“八”形;舌小而厚,卵圓形,約佔口腔底面的1/2左右,兩側遊離。軀幹渾圓,背脊平扁或略隆起。四肢細長,前肢前伸時指端達鼻孔;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相互重疊;指趾細長而略扁,末端鈍尖,基部無蹼;指長順序為3、2、4、1,趾長順序為3、4、2、5、1,第三、四趾幾等長;內外掌、踱突略顯或不顯。尾側扁,尾長略短於頭體長,尾高與頭高几相等;尾背、腹鰭褶較平直,尾末端鈍圓。皮膚較光滑,背面滿布細小痣粒及細溝紋;耳後腺發達;枕部有不清晰之“V”形隆起,其後有弱的脊棱。腹面光滑,頸褶明顯。
生徠活時背面及體側黑色帶有蠟樣光澤,大多數個體背面無斑紋,極個別的有隱約可見之深淺相聞的斑紋。腹面硃紅色,有分散黑斑,即大多數個體在頸褶後方至腹後部有一塊“T”形硃紅色斑,兩側綴以不規則黑斑,僅少數標本無黑斑;四肢基部、肛前半部及尾腹鰭褶邊緣硃紅色,肛後半部黑色。液浸標本硃紅色褪為白色。
第二性徵:雄螈體較小,肛部明顯肥腫狀,肛裂較長,表面光滑,內壁後半有絨毛狀突起;雌螈肛部呈丘狀隆起,肛裂短,表面具顆粒疣,肛內壁光滑。
頭骨:頭骨長明顯大於頭骨寬,后緣較平,枕骨寬;上頜骨外側間距小於方骨外側間距;犁骨齒列呈“八”形,前端會合;前頜骨單枚,鼻突較短,不與額骨連接;鼻骨大,兩者在內側彼此相接觸,位於前頜骨和額骨之間;額骨大於頂骨,額骨與鱗骨相連接,額鱗弧較窄,額鱗窩較大;上頜骨較短,與翼骨不連接,與方骨相距甚遠;方骨外側無鉤狀突。角舌骨寬大為軟骨質,左右不相連;上舌骨骨化;基舌軟骨有l對輻射狀的指狀突;鰓弧2對,角鰓骨2對,均骨化,或第二對角緦骨為軟骨質;上鰓骨l對,為硬骨質。
卵:卵膠囊呈橢圓形,長短徑為4.5×3mm左右,卵粒呈圓形,直徑2mm,動物極棕紅色,植物極米黃色。
幼體:剛孵出時全長l0~12mm,有3對羽狀外鰓,1對細長的平衡枝(約7天後消失);幼體全長29~40mm時,尾背鰭褶始自第四體節處,尾鰭褶低而平直,向後逐漸增高,無眼瞼,犁骨齒排列成八字形。
東方蠑螈生活於海拔30-1000m的山區,常棲息於水草繁多的泥地沼澤、靜水塘、泉水潭和稻田內及其附近水溝中,一般數量較多。1974年6月7日,在安徽潛山梯田內發現1600餘尾,梯田之內側壁由石頭砌成,石頭間隙成為該螈的良好隱蔽場所,一般靠梯田壁側處較多,田裡多有枯葉和雜草,易於隱蔽;該蠑螈行動緩慢極易捕獲。
在浙江的蠑螈沒有嚴格的冬季蟄伏現象。故在一年四季均可見到,游移4、5月產卵季節最易見到。白天常在水底或水草下面。有時浮出水面呼吸;入冬之後則隱伏在水底或潮濕土洞內、石縫間或樹根下度過寒天;在水中越冬的個體,當塘水乾涸或睡眠有薄冰時,往往浮在水草間或石塊下,甚至前移大陸地石塊間。具有外鰓的幼體,往往遊動與溪塘的水草間;當外鰓消失后大多數個體棲息在潮濕的土洞或石縫間,在6-8月間可在野外見到幼螈。
該螈生活在靜水水域或水稻田內,捕食水生昆蟲和昆蟲卵、幼蟲以及其他小型水生動物,對消滅農田蟲害和危害人類健康的蚊子幼蟲等有一定的作用。該螈在室內易於飼養,又能在室內繁殖,產卵期甚長約l~3個月,在此期內該螈的卵粒是學生觀察胚胎髮育的良好材。
東方蠑螈3~7月初為繁殖期,以4月下旬至5月中旬尾高峰期,適宜水溫18-25℃。雌螈分次產卵,從初次產卵到結束可持續1個月。
東方蠑螈的求偶行為是雄螈經常圍繞雌螈忽前忽後地遊動,時而觸及雌螈肛部,時而在它頭前面遊動,彎轉頭部,注視著雌螈,同時將尾部向前彎曲急速抖動,這種動作可反覆多次,有的可持續數小時;當雌螈應答后,雄螈轉身前行,雌螈尾隨其後時,雄螈隨即排出乳白色精包,精包呈“氏”形,其大小為4.1×0.9 ~1.0 mm,外有透明的包膜,微帶黏性,沉於水底附著物上。雌螈緊隨雄螈向前移動一段距離(時間約3~4秒鐘),使泄殖腔孔觸及精包的尖端,並慢慢將精包內的精子納入泄殖腔內,先後需時1 7~32分鐘,精包的包膜遺留在附著物上;精包如果未被納入,精包則在3-5分鐘內捲縮成球形,直徑1.57~1.80mm;雌螈在納入精子以後,活動明顯加強,尾部高舉與身體成40~60度之角度;雄螈有咬其配偶前、後肢或尾部的舉動,以促進雌螈活動增強,經1小時后,蠑螈逐漸恢復常態。
該螈在室內的產卵行為,雌螈游至水面,用後肢將水草或葉片對褶合攏在泄殖孔部位,靜止片刻,即將卵產於其問,每產完一次卵,游至水下層稍停片刻后,再游至水面葉間繼續產卵,有的可連續產卵5粒,每尾雌螈年產卵100粒左右,最多達283粒。受精卵一般經15~25天後孵出幼體。幼體出膜2~3天開始捕食,喜食水蚤或水蚯蚓;在食物充足的條件下,幼體生長快。幼體當年完成變態。
可以放在大的玻璃魚缸內飼養,便於觀察其活動。缸底鋪些洗凈的沙礫碎石,注入30厘米深的潭水或井水,並投入少量金魚藻等水草,布置成與捕捉場所相似的生態環境。沙石有吸附污物的作用;水草能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並供蠑螈產卵用。如果用自來水的話,放置3~5天後才可使用,否則自來水中殖留的氯氣會導致蠑螈中毒死亡。換水是一項經常的管理工作。保持水質新鮮清潔,有利於蠑螈正常生活。冬季每2~3周換水一次,其他季節每3~5天換水一次。蠑螈喜食活的小動物。水蚯蚓是較理想的飼料,可隔日投入少許;也可以將水蚯蚓放入單層紗布內包裹,用繩懸掛水中,水蚯蚓會從紗布空隙中伸出部分身體,蠑螈會游去拉食。此外,孑孓、水蚤等,也是蠑螈喜愛的食物。在缺乏活動的小動物時,也可將瘦豬肉切成小塊喂飼。但應注意投食不可過多,以無殘食為宜,防止食物腐爛而影響水質。
東方蠑螈色彩艷麗,長相可愛,與“娃娃魚”極為相似,但因其本身有毒,故只可用於觀賞,不建議作為寵物餵養。
東方蠑螈為傳統中藥的一種,性寒。
【中藥化學成分】:含蛋白質、肽類、氨基酸、脂肪等。
【功效】:除濕止癢、清熱止痛。
【主治】:用於皮膚痒疹,燙火傷等症。
【性味歸經】:辛、苦,寒。入肺、心、脾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隻。外用:適量。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夏、秋捕捉,洗凈,用酒悶死後全體共藥用,微火烘乾或鮮用。
注意:對東方蠑螈的利用應該國家法律法規的允許範圍之內!
皮下有劇毒,名為河豚毒素,是世界上發現的毒性最強的毒素,一毫克可致一個成年人死亡,毒素在皮下,一般不會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