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斗山
觀斗山
觀斗山位於威信縣城東北40公里高田鄉的華汾山與羅漢山之間,因平西王吳三桂到此觀星斗而得名。觀斗山海拔1880米,山勢雄偉,氣勢磅礴,林木繁茂;觀斗山最著名的就是石雕,其造型別緻,工藝精湛、美觀,是雲南規模最大的宗教石雕群,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觀斗山
觀斗山
觀斗山
觀斗山石雕保存現狀
第二殿是“關聖殿”。原殿中有佛台3座,造像8尊,獸雕4尊,碑刻8塊,石凳4個。殿正中佛台上塑著關羽、周倉、關平造像;左邊右邊各立著送子、催生、保產、豆麻、張先石刻。如今佛台已毀,關羽、周倉、關平木雕塑像已腐爛無處尋找。歷代香客、文人墨跡均刻於此殿,佔地681.6平方米。從“關聖殿”後壁的左右二道門就進入了第三殿“王母殿”。佔地750平方米,王母造像立於殿正中,兩側分別立有八仙各顯神通。溶道教、佛教為一體。一對金蟬,仰天鳴叫。八仙造像的佛台上有浮雕字畫,飛動飄逸,人物千姿百態,維妙維肖。越過一座小山牆,就進入了第四大殿“三教殿”,佔地762平方米。為典型儒、佛、道三合一的殿堂。老子、釋迦牟尼、孔子三聖並排坐於大殿正中。佛台刻有“萬星朝拱”四個遒勁的大字,刺眼生輝。三聖左右的一對石獅豹眼龍身,英氣逼人。老子翻閱八掛,釋迦牟尼雙手合掌,孔子手持聖書。真有容納四海,萬星朝拱之意。據當人講,每適廟會時節,人們就從四川、雲南、貴州等到地方趕來,三教的信徒各做各的會,各朝各的聖,晚上點上萬盞明燈,億柱香火,香煙繚繞,熱鬧非凡。充分顯示了我國文化博大,凝聚力之強。同時也反映了勞動人民樸素美好的願望,正如碑文所載:“尊崇儒釋道,人能存五福”。再上數級石梯就到了第五大殿“擂主殿”即《封神榜》中所說的文太師所在之地了。可惜擂主的木雕造像已毀,佛台空餘。佛台上的文武戰將千姿百態,氣貌非凡,雕刻屬“饕餮紋和夔龍紋”,並有鳳穿牡丹、金鹿叨花、虎穿青蓮、鼠摘金瓜、蝴蝶撲花、犀牛望月等浮雕。擂主造像前後左右立有兩對鳳凰,四條鰲魚,刀法熟練,細膩。天上海洋的珍禽動物共存於一廟,直是別有趣味。只可惜空餘石礅數個,無法看到有些珍品原貌,令人無限惋惜。擂主殿佔地657.1平方米。再順著山道往山上繼續上幾十米就到了規模最大的第六大殿“瑤池殿”,更為壯觀。佔地720平方米。此殿石刻造像最多,保存得也最完整。現存佛台三座,石雕造像16尊。大殿分二層,殿前有一長開闊地。據當地道士講,每年廟會時節,人們就從四面八方來到廟裡,晚上明燈萬盞,紅光燭天,香氣繚繞,每晚耗油數十斤。殿內玉皇大帝之母端坐蓮花座,慈愛含笑,手持金盤,身旁有“無極”“女媧”及二弟子相陪。四角立有緊口石柱四根,全由巨型雪白大理石壘砌而成,高入雲表,巍峨壯觀。緊口石柱上刻有唐僧西天取經,哪噬鬧海,三英戰呂布等動人畫面。相傳這些巨石是用三國時孔明的滾石法從山下運來的。緊口石柱左右有“伏羲”、“神農”、“盤古”、“軒轅”、“斗母”,造像。中間夾有一男身“千手觀音”。佛台上雕龍畫鳳,文臣武將,山水花鳥,令人心曠神怡。
穿過幾間當今道士、僧人住的房屋,爬過幾座山包,就到了第七大殿“黑煞神殿”。佔地714平方米。殿中佛台上坐著手持寶劍的黑煞神石雕造像,左右立有兩員戰將,佛台四面立有石馬、石獅各一對。殿中還有石虎口含海螺,只要用嘴一吹,就能發現清亮的響聲。黑煞神造像的左邊配有木工祖師魯班的造像。勒佛坐在蓮花台上,面向西方。佛台四面立有四大天王,眼似銅鈴,眉如刀鋒,威武雄壯。唯此殿中無石獸,別有一番意味。第八大殿位於山頂,是典型的佛教殿堂“彌勒殿”。現存佛台一座,石刻造像7尊,佔地600.6平方米。殿中高高在上的笑彌勒佛坐在蓮花台上,面向西方。佛台四面立有四大天王。唯正經殿中無石獸,別有一番意味。最後一殿就是第九大殿“玉皇殿”了。佔地670平方米。殿中玉皇大帝造像,由各路天兵天將環擁著坐立佛台正中。唯此殿中石牆石瓦,是一座堅固壯觀的石宮。站在石宮前,整座觀斗山寺廟盡收眼底。整個石雕群,宏偉壯觀,高低錯落,深邃含蓄,生動傳神,濃縮了我國博大精深、燦爛豐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