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

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一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二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理論。三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簡介


細心的人們注意到,在十九大報告的通篇報告中,有六處提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字眼:過去五年最大的成績歸根結底就是“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新時期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而體現在思想上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根本路徑,而科學發展觀就是這一路徑指導下的最新成果。
那麼,到底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呢?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以及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
在我們黨內,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背景


第一、中國革命進程中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
第二、抗日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問題上的右傾思想干擾。
第三、毛澤東在全黨實際領導地位的確立。

原因


首先,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創立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這就揭示了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由此我們就可以自然地推導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一旦走出書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反過來說,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功地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將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互為依託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力量源泉。
其次,這也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后得出的鄭重結論。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怎樣學習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上,大體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教條主義態度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作語錄,當作《聖經》,開口閉口“拿本本來”。只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觀點,是根據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而來的,生搬硬套地將它用到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社會,一定會犯“水土不服”的毛病。這樣做,看起來取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但實際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活的靈魂;看起來思想無比革命,實際上思維十分保守。一旦採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實踐,很容易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的損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用馬列主義這根“矢”,去射中國革命實踐這個“的”,理論科學,目標明確,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國化以後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中國的實踐,就會做到無往而不勝。回顧我們黨的歷史,回顧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麼時候我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的原則,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就一帆風順;反之,什麼時候我們違背了這一原則,形而上學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到嚴重的挫敗。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繫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將之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出現


徠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黨。然而,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嶄新的思想武器,並不意味著就能夠自然而然地解決中國革命所面臨的問題,還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共產黨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
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等都曾經提出過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應用到中國的實踐當中去的思想,但在黨的幼年時期,對於這個問題還沒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統一的認識。黨的中央領導真正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義會議以後,而就全黨來講,則是在延安整風以後。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 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他指出:“沒有抽象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鬥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須解決的問題。”
毛澤東之所以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源於對中國革命進程中正反兩個方面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經歷過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特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應用於中國實際,創建了工農紅軍,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和工農政府,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連續擊退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在國民黨統治區,也在艱苦的條件下,發展了黨和其他革命組織,展開了群眾革命鬥爭。這一切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結果。但在這一時期,黨對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還不夠自覺,特別是由於1931年全面開始在黨內占統治地位的“左”傾錯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幾乎陷入絕境。錯誤和挫折教育了黨。黨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實際領導地位后,開始從理論上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為中國革命提供合乎實際的完整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抗日戰爭初期,又努力排除黨內在同一戰線問題上出現的右傾錯誤的干擾。
經過延安整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為全黨的共識。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在黨的七大上作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理論上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在總綱中確定,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雖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將這些普遍真理應用於中國的具體實際卻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人面對著特殊的國情,在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不僅革命的條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不一樣,而且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樣,在新中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改革,也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要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也證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發揮指導作用,不僅因為它是科學,而且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它同中國人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發生了聯繫,實現了結合,是因為它被中國人民所掌握。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恩格斯曾明確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就是結合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具體實際,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加以具體化;同時,馬克思主義也只有在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才能開闢自身的發展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發揮指導作用,就必須將其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又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根植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

歷史進程


歷史進程簡述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系列根本問題進行研究,並對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主題進行了科學回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道。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
(3)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的核心主題,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4)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前推進,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大戰略思想。
(5)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中央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標誌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歷史性飛躍。

歷史進程詳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進程,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日益結合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
黨在幼年時期,由於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都不足,對於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不甚了解,還不善於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使中國革命走了一些彎路,出現了嚴重的曲折。遵義會議以後,黨的理論和實踐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的基礎上,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闢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國內外形勢和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關係到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化了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繼續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開拓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境界,是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是它們的基本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

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推進中國化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談,必須堅持實踐觀點,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立足於解決中國的具體實際問題,著眼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所處的時代特徵相結合。也就是說,要從世界發展潮流中看待中國,從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係中把握髮展大勢。沒有這一條,我們在實踐上就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理論上也不能實現與時俱進,從而就會落後於時代,被時代大潮和歷史潮流所拋棄。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從廣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也屬於文化範疇,要使這樣一種理論形態為中國廣大人民所接受,就必須使之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相融合,使之在中國真正落地生根,成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理論發展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對社會主義運動方向和共產主義實現途徑作了理論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