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山新區

貴州省畢節市轄區

2011年2月18日,畢節雙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新區位於畢節-大方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中部,管轄範圍包括原畢節市的梨樹鎮岔河鎮和原大方縣雙山鎮、響水鄉和文閣鄉的三元、常豐、太河、瓦廠四個村,由新客站組團、松林新城組團、雙山組團、岔河組團、文閣組團、機場組團構成。2015年12月6日,與原貴州畢節經濟開發區整合組建成金海湖新區。

歷史沿革


雙山新區
雙山新區
民國解放初期為雙山鄉。1952年分設設雙山、歸化、素合、木革等鄉。1958年建雙山公社。1961年分建雙山,歸化,素合,木革四公社。1984年置雙山鎮轄管歸化、木革、素合三鄉。1991年合併置雙山鎮。花原花果鄉法書村入雙山鎮管轄。2011年2月18日,畢節雙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5年12月6日,與原貴州畢節經濟開發區整合組建成金海湖新區。

地理環境


雙山鎮位於金海湖新區東北部,離畢節市七星關區29公里,東面與畢節市大方縣大方鎮、東關鄉毗鄰,北面與金海湖新區竹園鄉、響水鄉隔河相望,西面與金海源新區文閣鄉和金海湖新區梨樹鎮接壤,南面與大方縣高店鄉相連。地處東徑105°21′—105°36′,北緯27°11′—27°19′之間,全鎮總面積為91.2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山地起伏,最高海拔為2140.4米,最低海拔為1151.8米,相對高差988.6米,鎮政府所在地為1422米。雙山、幺塘、歸化等10個村地勢切割較淺,分佈有高差200—300米的各種沙石岩丘窪地和谷地;木格、法書等5個村地勢則為中山、高中山切割和中切割山地地貌。由於岩溶地貌發育演化複雜,喀斯特地形地貌較為明顯。
新區功能定位
新區是畢節市遠景的商業、文化、教育和居住中心,依託梨樹新客站和飛雄機場等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承接區域消費人群,面向畢節市提供商貿、商業、教育醫療、休閑娛樂、郊野遊憩等綜合服務職能,是未來畢節的新城市中心。包括松林-文閣-朱昌、雙山、飛雄機場組團等,其中松林-文閣-朱昌居住生活中心面向大區域消費人群,建設高檔居住生活社區;雙山產業基地建設以無污染的一類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拓展及研發中心,未來形成畢節地區產業發展軸帶上的南部增長核;飛雄機場周邊形成空港輻射下的高端服務中心。

自然資源


全鎮總面積為91.25平方公里。土地資源以山地、坡地、丘陵為主,窪地和盆地(壩子土)較少。2007年底全鎮耕地面積50680畝(丈量畝),人均佔有耕地1.25畝。其中:水田面積2460畝,佔耕地面積的5%;旱地面積48220畝,佔耕地面積的95%。
雙山鎮地處高海拔低緯度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地質構造複雜,岩溶地貌分佈廣泛,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山區,這一垂直差異顯著和類型多樣的地理條件,為發展立體農業奠定了基礎。雙山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中藥材的生長,境內藥用植物繁多,其中以天麻、杜仲、金銀花等最為著名,藥材發展潛力巨大。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盛產的芸豆、大蒜、辣椒、魔芋等市場前景廣闊。畜產品資源豐富,育禽種類齊全,品種較多,主要以生豬、羊、牛、馬、雞資源最為豐富,經過長期的人工繁殖和自然選擇,各類品種均有適應性廣、抗逆能力強,體質堅實,繁殖性能好等優良特性。生態建設,雙山鎮按照源頭治理,連治理,標本兼治的原則,堅持統一規劃,措施配套,點面結合,走治理和開發相結合的道路,在貴畢公路沿線,精心打造綠色文化長廊和綠色經濟文化長廊,即在貴畢公路沿線落實五大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農業綜合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水利建設工程、以沼氣為主的農村能源點工程)的同時,培植和發展新興產業。

礦產資源

有鐵礦石、石灰石、無煙煤,二00七年下半年,經貴州省117地質隊初步探明在境內小壩村至文閣村太河村地表以下700多米深處儲藏有煤海,含四個煤層,儲量極為豐富,估量在十億噸以上。

行政區劃


雙山新區
雙山新區
新區組團情況簡介
機場組團情況
機場組團位於新區響水鄉,以空港經濟功能為主。組團內有飛雄機場,機場為4C級民用支線機場,總投資7.55億元,包括一條2600米×45米的跑道和一條垂直聯絡道、3個機位(2C1B)的站坪、7000平方米的航站樓、機場生產生活等輔助設施、公共配套設施、空管工程、供油工程等。可以起降波音737、空客320、321等國內主流機型。飛行區按4C標準設計,航站區按滿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3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200噸的目標設計。2012年10月通航后,將力爭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直達航線。並與成都至貴陽客運專線、杭瑞高速、廈蓉高速等構成畢節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有效促進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對外交流合作,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推動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同時對提升城市品位、優化投資環境、提升區域競爭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是畢節打造“川滇黔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舉措。
新客站組團情況
新客站組團位於雙山新區中部,以商貿、居住功能為主。距七星關區和大方縣均為15公里,與兩區縣的交通聯繫便捷。總規劃面積為16.11平方公里。
新客站組團南部緊鄰杭瑞高速立交匝道口,東部緊鄰小瓦快速路,機場快速路從中部穿過,具有較好的通達性與服務條件。新客站作為大型的交通樞紐,將為該區域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及信息流。新客站建成使用后,將極大地提高雙山新區與域外的交通能力。同時也將大大縮小畢節與貴陽、成都的時空距離,改變目前相對封閉的狀態,融入貴陽半小時生活圈以及成都1.5小時經濟圈,成為長三角與珠三角輻射大西南的重要交通節點。
雙山組團情況
雙山組團主要以居住為主,中部是商業金融區域,東部是高新技術開發區。依託高速公路出入口發展展貿業,利用有利的地形條件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園區。結合杭瑞高速公路出入口設置商貿流通服務業,作為區域性的貿易展覽中心。雙山產業園區以高科技、無污染型企業為主,嚴格控制環境質量,倡導發展新能源工業、綠色工業。擬引入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和智力密集的企業入住,將發展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地,充分發揮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作為新區最主要的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區域,該組團通過打造一流的商業、文娛、休閑等配套功能,提供高品質的生活服務環境,吸引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等進駐,凝聚組團活力。
職教城情況
職教城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該組團定位為國家一流的職教產業集中發展區、貴州職教產業與城市功能共融發展的和諧新城、畢節教育相關產業共生髮展的現代服務業高地。在職教城項目中,雙山新區將建設佔地總面積591.33畝、總投資16.68億元的“一場三館兩中心”(6萬座的體育場、藏書120萬冊的圖書館、游泳館、綜合體育館、文化演藝中心、學術交流中心),進一步完善職教城功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強城市的人文氣息。
畢節雙山新區職教城按照“一軸一心一環”來構建。綜合服務軸依託現狀的河谷,構建以生態綠化廊道為基礎的公共服務軸,以商業金融設施、文化娛樂設施、體育設施等為主;公共服務中心選取內環路以內作為公共服務中心,輻射外圍各個校區,為整個職教城提供集中大型的體育中心、文化中心和商業中心,構成職教城還共中心;職教城還還綠化廊道作為各個獨立學校的分區,以主幹網進行便捷的聯通。將教育設施分散布置在外圍,達到共享共生的規劃目標,使整個職教城區通過城市級共享服務功能與整個城市形成有機聯繫。

人口民族


到2007年末,全鎮總戶數9876戶,總人口40580人,人口出生率為12.6‰,比2006年下降1.85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5.54‰,比上年下降0.13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85‰,比上年下降0.21個千分點。雙山鎮屬民族雜居鄉鎮彝、苗、白、仡佬布依、蒙古等少數民族4051人(含未定民族),佔全鎮總人口的10%,在少數民族中,彝族有794人,占本鎮少數民族的20%,苗族有1309人,占本鎮少數民族的32%。

經濟


雙山鎮作為畢節市金海湖新區的東大門,農業產業完全是本鎮支柱性產業,由於缺少產業鏈中以工業興鎮的主導地位,未來在區域優勢以及資源整合,大力促進招商引資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勢在必行,位於畢大交通運輸中心地帶的雙山,地理位置,交通運輸以及空間上的優越性能否抓主十一五西部開發建設的腳步大力推進其它產業的發展值得深思。烤煙作為本鎮農民經濟收入來源,促進了烤煙產業的發展,面積穩中有增,逐步形成了示範產業基地。全鎮烤煙種植面積8000畝,目前,雙山鎮烤煙標準化生產水平顯著提高,新式烤房使用,集約化育苗,標準化施肥等新技術應用率都達到了百分之百。

交通


雙山鎮處在全省構建的“兩橫兩縱四聯線”交通網路中的交叉點上,貴畢高等級公路貫穿於鎮的五個行政村,是畢節通往省城及外省的交通要道,以全面開工建設中的杭瑞高速公路也橫跨鎮內歸化村,2009年開工建設的畢節飛雄機場也位於雙山鎮所轄村五公里遠處,以及未來規劃建設中的昭(通)吉(首)鐵路也同樣穿越境內,全鎮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信息傳播設施逐漸完善。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使雙山鎮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十分明顯。

社會


新區建設目標
實現一年打好基礎,完成新區總體規劃和核心組團的控制性規劃及新區產業發展規劃,啟動職教城和骨幹路網建設;三年明顯變化,即職教城一期工程竣工,骨幹路網建成,全面啟動核心組團開發建設,居住人口達10萬人以上;五年大見成效,即相關組團全面實現開發建設,深入推進,基本完成新區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居住人口達10萬人以上;十年實現跨越,核心組團建設全面完成,城市功能完善,設施配套,居住人口達到50萬人以上。力爭把新區建成生態低碳型、科技智能型、和諧創新型新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雙山新區建設,傾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生態低碳型、科技智能型、和諧創新型新區。
文化教育
雙山鎮歷來重視文化教育,全鎮目前共有15所學校,包括二所公立中學(雙山中學,中路中學),以及2001年剛成立建設完成獨立私立高中中(興雙高級中學)在職教職工258人,在對中、小學的內部結構比例調整,教學秩序調整,逐步理清學校管理層次,增加教育經費投入,重視發展民族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不少工作,使各類學校面貌不斷變化,質量不斷提高。

旅遊


在旅遊資源開發建設方面,雙山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區,主要有山石、洞穴庫區等,以落腳河水電站庫區旅遊開發價值較大,2006年落腳河庫區水電站建成以來集雨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9.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6.21億立方米。河道全長17公里,涉及雙山、幺塘、沙子、中路四個行政村。整個庫區,山水相連、風景秀麗、如詩如畫,是一座開發娛樂、休閑、旅遊的優良場所。庫區上游水急灘險,江水清澈,波濤洶湧,兩岸絕壁,灌叢密布,峽谷風光最為明顯,具有“險、古、雄、奇”特點。下游主要以湖光山色為主,乘遊船沿途依次可觀賞兩岸的奇峰異石怪洞,蒼松翠竹,空中的飛鳥,水中的游魚,可盡情領略“船在水中行,人在畫幅中”的絕妙意境。根據自然、生態、因地制宜的原則,規劃庫區旅遊開發的內容有:農家竹寨群、休閑度假村、箐溝河碼頭、野炊露宿大本營、著名的法爾洞、楊家洞、落水洞、四方洞等溶洞形成溶洞群上下相連。鑒於庫區形成后的優越自然條件,還可以開發水庫及周邊山地現有資源,發展旅遊觀光農業,培育新的旅遊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