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

黃河寧夏段最大支流

清水河,又名隴城河,古稱略陽川水。因河水源出隴山,多流經石質溝谷,泥沙含量小,流水清澈,故名清水河。黃河支流渭河支流葫蘆河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張家川縣張棉驛鄉,經川五、四方,自隴城鎮楊家河村進入秦安縣境內,流經隴城、五營和蓮花鎮后,於靜寧縣仁大鄉高家溝匯入葫蘆河。清水河全長81.5公里,流域面積881.6平方公里。來自庄浪縣的水洛河一般視為清水河最大支流。

清水河流域是張家川、庄浪、秦安三地的農業區,建設有多處水利設施,有比較好的灌溉條件。也是早期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著名的大地灣遺址位於清水河下游岸邊的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

治理開發


蓄水工程

蘇家峽水庫,位於秦安縣清水河南岸邊支流蘇家峽上,1958年4月興建,至1959年8月建成高37米的大壩,總庫容量820萬立方米,灌溉五營公社的陳峽、薛李、麻溝、蔡河、王溝5個村的5000畝農田。1959年8月29日上午10時降大暴雨,堤壩沖毀,淹沒下游糧田和25戶居民房屋、水磨、樹木等,損失10.49萬元。同年10月至1962年7月,重新建成大壩。同年灌地5000畝,保灌3600畝。1972年9月由地、縣水利部門設計施工進行第一次維修,大壩增高到42.5米,壩長140米,同時延長了輸水洞斜卧管、側堰式溢洪道等。至1975年4月竣工。新開挖排洪渠道3條,170米,總庫容量由421萬立米米增加到896萬立方米。工程防洪能力按50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校核的規定,蘇家峽水庫又於1984年10月至1988年6月進行了第二次擴建和加固維修。
石峽水庫,位於張家川縣境西北部清水河上游張棉驛鄉石峽口,距縣城35公里。壩址以上河流長度9.4公里,控制流域面積32.6平方公里。水庫由原天水專署水利局設計。樞紐工程由大壩及輸水泄洪洞組成,屬四等工程。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效核。大壩為黃土均質壩,最大壩高34.6米,壩長110米,水庫總庫容440.2萬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101.6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4.54萬立方米,死庫容264萬立方米,屬小(一)型水庫,是張家川縣西北部最大的蓄水工程。水庫於1966年11月開工修建,1968年列入國家建設項目。1969年8月竣工,9月截流,1970年蓄水投入灌溉。

灌區工程

石峽灌區,有川王、龍山、四方3個鄉、17個村、3809戶,總耕地面積3.05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2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9700畝,保灌面積9700畝。其中,自流設計面積7060畝,有效灌溉面積6340畝,保灌面積6330畝。灌前糧食平均畝產107公斤,灌后平均畝產290公斤,每畝增產83公斤。1973年開始灌區建設,至1978年共建成干支渠總長40.21公里,襯砌渠道21.36公里,建成各類建築物196座,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區主要工程有攔河滾水壩、進水閘和沖沙閘,並有小型電力提灌站10處21級。1985年,龍山鎮集市建設,將原過境渠道全部佔用,引水無法通過。為解決下游灌溉引水,同年又增建了汪堡進水口,形成了第二乾渠。
五營南渠,在五營公社薛李大隊至馬川大隊。屬蘇家峽水庫配套自流灌溉渠道,距水庫大壩2500米。設計灌溉面積6400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5730畝,提灌580畝。1964年開通。乾渠全長8.5公里,有渠道建築物46座。由於是臨時建築軟堰攔水,塌方滲漏嚴重,工程毀壞,年久失修,46座渠道建築物能使用的只有36座,近年僅有2.5公里渠道通水,只能灌溉薛李、蔡河2個大隊的千畝地,沒有充分發揮效益。1988年蘇家峽水庫加固后,投資26.6萬元,投工5.6萬個工日,維修和新建乾渠8.32公里,建築物57座,達到了原設計要求。
蓮花北渠,在五營公社趙面和蓮花公社上河大隊之間,引清水河水自流灌溉。1966年,由蓮花公社郭河、馮溝、仁義、桑川、上河等大隊聯合修通。乾渠長13公里,支渠38條,20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000畝,保灌1000畝。
隴城南渠。在張川回族自治縣馬河大隊至五營公社。1968年通水。渠道全長17.5公里,引清水河水灌地2000畝。
高豐渠,在仁大鄉境內,引清水河水,從高溝村黃蒿灣開口引水,至李家灣入葫蘆河,全長4公里,1971年至1972年修建,已襯砌1.5公里,有支渠3條,全長1.5公里,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投2.5萬個工日,國家投資1.1萬元,用水泥90噸,完成土石方4.2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loo畝,保灌900畝。由於河床下降,進水困難,1984年國家投資3.8萬元,在高溝修建一處低揚程、大流量提灌站。

河道治理

隴城改河工程。清道光十七年(1837)為固城保民,知縣嚴長宦曾“督令眾人遏歸故道”,當地群眾稱為“嚴公堤”。1989年10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在隴城鄉召開現場辦公會議,興修改河爭地防護城池,總投資32.43萬元。同年11月開工。投工12.65萬個,開挖主河槽長480米,平均口寬35.32米,底寬13.86米,使清水河按人們的意願流入新開河槽。1991年5月竣工。征地466畝,保護隴城城郭和兩岸農田及4村5600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幹流概況


清水河,發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黑刺溝腦,從原州區北端七營鎮盤河村出境,主河道在沈家河水庫以上比較順直,沈家河水庫以下蛇曲蜿轉,穿海原、同心、中寧三縣入黃河,屬黃河一級支流,全長320公里,總流域面積14481平方公里,原州區境內長135公里,流域面積4920平方公里。
清水河較大支流有3條,分別為:冬至河、中河、莧麻河。清水河西側支流洪水多、洪量大,主要來自冬至河、中河、莧麻河等支流。東部屬黃土丘陵區,支流多而洪水量小,主要有毛家溝、楊達子溝、大紅溝、石景河等。清水河原州區段總的暴雨特點是上游大,下游小,上游即沈家河水庫以上,地形平緩,地勢低洼,河床高,有5條支溝匯聚,且上游多發暴雨,洪災較重,城區段防洪標準低,水患嚴重。列入本次規劃的支流有冬至河、中河、楊達溝及石景河4條分支,而清水河主流不列入本次規劃範圍。流經同心縣境內約74公里,同心縣城傍河而建。
《清水河》[黃河寧夏段最大支流]
《清水河》[黃河寧夏段最大支流]
《清水河》[黃河寧夏段最大支流]
《清水河》[黃河寧夏段最大支流]

主要支流


水洛河,名稱甚古,《水經注》已見。關於水洛河與清水河的上下級關係,甘肅省各地方志記載不清,有地圖將水洛河與清水河交匯后河段標為水洛河,但多處地方志無記載水洛河注入上級葫蘆河地點,相反,清水河一般都記載有匯入葫蘆湖地點,但水洛河長90多公里,長於清水河。
水洛河,有兩源,北水洛河發源寧夏隆德縣蘇台鄉境內六盤山西麓,從通邊鄉佛崖灣入庄浪縣境,納東溝水;入通化鄉納新集東溝水(一稱折種川);入良邑鄉納章麻河、小河及秦家溝、李家咀溝水;在庄浪縣城南與南水洛河交匯。南水洛河,《水經注》稱犢奴水。發源韓店鄉關山西麓,眾水匯合成流,納試雨河,經南坪鄉納眾溝水,在庄浪縣城南匯北水洛河后稱下水洛河。入朱店鎮經石門口,古稱石門水,納孔家溝水及長尾溝水。入萬泉鄉納青龍溝水,后與南側的清水河交匯,在徐城村南入靜寧縣,與葫蘆河交匯。河長92公里,庄浪縣縣內全長89.5公里,流域面積836.6平方公里(北河長31公里,流域277.9平方公里;南河長31.15公里,流域325.7平方公里;下河長27公里,流域233平方公里)。最大徑流量1.48億立方米,最小0.21億立方米,年均徑流量0.84億立方米,庄浪縣內水源補給0.76億立方米。北水洛河淡水,南水洛河微咸,下水洛河偏淡。含沙量年均輸395萬噸。
上游張家川縣境內,主要支流有92條。其中較大支流有北河、南河、馬關河和木河。
馬關溝(岔李溝),起點為張家川縣上豆村陡坡下,地理坐標為東經106°07′39.15″,北緯35°11′96.15″,終點為四方村大房磨,地理坐標為東經106°02′44.39″,北緯35°01′59.56″,全長為19.44km。馬關溝(岔李溝)已建堤防為5級堤防。
大陽溝(松樹溝),起點為張家川縣大楊村梨園,地理坐標為東經106°07′49.86″,北緯34°96′16.64″,終點為連柯村清水河,地理坐標為東經106°04′89.01″,北緯35°01′22.22″,長度為9.23km。大陽溝(松樹溝)已建堤防為5級堤防。

水庫


莧麻河水庫,位於黑城鎮西北約5公里的蘭家萬嘴莧麻河下游,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170萬立方米。水庫於1959年8月建成,1966年、1973年加高3.7米,總庫容5570萬立方米,死庫容400萬立方米,11998年已經淤積庫容45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70萬立方米,防洪能力不足50年一遇。配套乾渠為“五一”渠,全長20公里,原規劃灌溉固原、海原兩縣區川地萬畝,1990年以後每年只灌溉固原黑城鎮耕地0.2萬畝。
沈家河水庫,於1959年10月建成,是清水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庫,壩址位於固原城市以北10km的頭營鎮瀋河村。水庫上游流域面積313km2,流域屬半乾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470mm,水庫以上平均徑流深67mm,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100萬m³,75%年徑流量1176萬m³,由於水庫運行多年,淤積嚴重,被列為除險加固改造工程之列,2005年沈家河水庫除險加固改造工程全面建成並投入運行,壩高30m,壩頂長1550m,壩頂寬6m,總庫容4640萬m³(其中現狀年淤積庫容2255萬m³),設計淤積庫容823萬m³,興利庫容740萬m³,防洪庫容931萬m³,最大蓄水庫容1562萬m³。
長山頭水庫,位於中寧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長山頭峽谷入口處,是清水河流域七座中型水庫中的最後一座,1959年開工,1960年8月1日竣工,故又稱其為“八一水庫”。長山頭水庫主壩溢流段高23米,長62.5米,寬2.05米。主壩頂面高程1261米,非溢流段頂面高程1265.5米,河底海拔1238米,並建高12米,長585米,寬34.5米的副壩和高1.6米,長25米,寬1米的輸水洞。底面海拔1256米,建9.45米高、10米寬的取水塔和2.5米高、2米寬的泄洪洞。總庫容5700萬立方米,加大庫容1000萬立方米,最大洪水位1264.2米,輸、泄洪量20.4立方米/秒,總投資183.74萬元。主壩建成后,由於水質含鹽量高,不適宜灌溉,水庫改為攔泥庫。長山頭水庫建成以後,泥沙淤積嚴重,1965年,溢流壩加高1.5米。1972年又加高2.7米,同時培厚背水面1.6米。1980年,為配合固海揚黃過壩渡槽工程,加高了0.9米。至1985年,溢流壩已加高到31.6米,滯洪總庫容達到305億立方米。

灌溉


沈家河水庫灌區分佈在固原城北部頭營鎮境內,清水河兩岸的河谷平原地帶,地理位置為東徑106°15′~106°17′,北緯36°04′~36°08′。該灌區地勢較平坦,土地資源豐富,土層深厚且肥力強,適宜發展灌溉農業,是原州區主要的糧油生產及蔬菜供應基地。沈家河水庫灌區始建於1960年,灌區原設計灌溉面積4萬畝,由於灌區配套不完善,歷年最大灌溉面積約3.3萬畝。灌區涉及頭營鎮7個行政村44自然村的農田灌溉,受益人口1.73萬人。沈家河水庫是清水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庫,壩址位於固原城市以北10km的頭營鎮瀋河村,2005年沈家河水庫除險加固改造工程建成后,水庫總庫容4640萬m3,根據水庫近年來水文系列(屬於偏枯年)實際年來水量,測算水庫75%保證率年來水量665.62萬m3,除去蒸發滲漏損失後用於灌溉的水量532.5萬m3。現狀灌區有總乾渠、東西兩條幹渠,長分別為0.226km,14.274km和9.68km,1條西高支渠長4 km,81條斗渠及3條農渠,總長77.90km,乾渠全部襯砌,襯砌支斗渠共31條,長27.06km,斗渠間距大,200-800m,整個灌區渠道襯砌長50.56km,渠道總長106.08km,防滲襯砌率為47.66%,渠系建築物完好率約30%,渠系水利用率約53%,灌溉水利用率約45%。灌區現有灌溉機井83眼,除二營設施農業配套3眼機井外,其餘機井幾乎全部為土渠輸水,自流灌溉,灌溉水利用率低,不到60%。現狀灌區基本井渠結合灌溉,目前實灌面積約1.5萬畝,還有約1.8萬畝可灌溉面積無法灌溉,灌區效益低下,極大制約著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地理位置


清水河掠影
清水河掠影
清水河自東向西流域張家川、秦安、靜寧境,在黃土高原地區形成一系列川區。至上而下依次為:
廟川,位於縣城北,清水河上游,石峽口水庫居河川西端。自東向西經張棉驛、上蔣至廟川,全長4.75公里,均寬220米,總面積1.05平方公里,海拔1890米~1940米。河谷沿岸有河漫灘和超河漫灘,土壤為河淀黃砂土和沖積砂礫土。因含砂礫較多,故耐旱性較差,肥力不高。河川兩側有1級~2級階地。
憨頭川,古稱鄧川。《秦安志》(明版)載:“東百四十里日鄧川;亦名咐(憨)頭川……”位於清水河之東北部。北南走向,自石峽口起,經鐵窪、柳溝、川王、小河至馮家、偏牛溝口,全長9公里,均寬600米,總面積5.4平方公里,海拔1640米~1800米。東北高,西南低。河谷兩岸坡度大,山勢較陡,河川兩側有1級~3級階地。河床西邊為河漫灘和超河漫灘,由河流沖積而成,多為河淀黃土、河淀黑土、洪淀紅土等。土層深厚、旱澇保收。
略陽川。又名清水河川、五營川。在秦安縣東北,為東西走向。略陽川始於張家川縣張綿驛南側,東自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與隴城鄉交界,西至蓮花鄉與靜寧縣交界處,全長約25公里,寬度0.5公里~1.0公里。清水河在川道西流。略陽川由漢置略陽縣而得名。
略陽川主要受清水河侵蝕堆積而成,河流兩側保留有較完整的一、二級階地,三級殘存。因河流蛇曲擺動很大,一級階地僅在河曲凹岸兩側零星分佈,主要由沖積和洪積粘質砂土、砂卵礫石組成。厚度3米~5米,階面高於現代河床或河漫灘2米~4米,寬度10米至百餘米。二級階地保留完整,厚度10米~16米,是主要糧田地。三級階地在隴城至五營鄉的蔡河一帶南岸有保存,階面高出二級階地60米~80米。現代河床平坦,寬100米~200米。

引申


歷史上,清水河兩岸台地是土著人生息繁衍和耕牧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匯的地方;清水河谷地是古絲綢之路固原境內的一部分,也是蕭關古道的的一部分;更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古城遺址,是歷代戰爭留在清水河兩岸的縮影。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里將清水河的走向、匯入的小支流、流經的地方等寫得非常清楚。
相傳,西周時期,褒姒出生時被遺棄於清水河,被人救起。后成為周幽王寵妃,直至王后,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