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河
三川河
三川河,黃河一級支流,位於山西省呂梁市西部,由北川、東川、南川匯流而成,故名三川河。一般以北川河為正源(上游幹流),發源於呂梁山北段西麓方山縣馬坊鎮的赤堅嶺,流經方山縣城,在離石區接支流東川后,再經離石到的交口鎮王家塔與南川河匯合,稱三川河,三川河流經柳林縣,於石西鄉兩河口村在左岸注入黃河。河道全長168公里(一說140公里),入黃口高程624米。中下游分段有清水河、州河、清河、抖氣河等名稱。
三川河是方山、中陽、離石、柳林縣的主要水源,工農業生產的重要依賴。河谷地帶形成了4縣(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因此也被稱為母親河。
三川河
三川河位置及水系
北川河方山縣城一段
北川河離石區一段
北川河自源頭赤堅嶺至離石縣城西與東川河匯合點(即含州河)全長90公里,流域面積14561平方公里,河床比降6.4%,常年清水流量約0.6秒立米,年平均輸沙童202萬噸,年平均徑流量0.949億立方米。北川河上源多為花崗岩和古老變質岩山區,降水較多,水量豐足,河谷比較開闊,寬約1000-2000米,由於河流彎曲,谷中形成了極不對稱的兩級階地,但水資源利用不高。
離石區西部州河一段
北川河接納東川河后,經離石區州河段,在交口街道納南來的南川河(縣河),始稱三川河。出交口街道西入柳林縣。三川河主幹大部在柳林縣。大致自東向西,貫穿柳林縣境李家灣鄉、縣城柳林鎮、穆村鎮、薛村鎮,至石西鄉西河口村,注入黃河。在柳林縣境內,三川河大都在黃土丘陵峽谷中穿行。
三川河柳林縣城抖氣河段
三川河柳林縣城香嚴寺下一段(清河、抖氣河)
三川河柳林縣城區段
下游柳林縣穆村鎮附近一段
三川河入黃處柳林縣石西鄉兩河口
三川河入黃處柳林縣石西鄉兩河口
自北川河源頭算起,三川河長168公里,流域面積4161平方公里,柳林后大成站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2.98億立方米。河床比降4,14%,三川河流經黃上丘陵溝壑區,含沙量大,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62公斤,年輸沙量達2760萬噸。
從三川匯合口算起,全長78公里河床比降0.38%,流域面積925.5平方公里,河谷寬度500-1200米,年平均徑流量0.23億立方米,整個三川河的平均徑流加柳林泉的流量1.23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為284億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1966年)4070秒立米,年平均輸沙量為2440萬噸。
三川河幹流可分為上中下游三段:由河源至圪洞鎮(方山縣城所在地)為上游,河道長49公里,比降8‰,河谷較窄,川峽相間。圪洞鎮至離石市為中游,河道長52公里,比降4.7‰,此段河谷開闊,川地平坦,水利條件較好,是當地農業生產基地。離石市以下為下游,流向轉為由東北向西南流,河道長75公里,比降3.8‰。此段由離石市至交口鎮河谷較寬,交口鎮以下至柳林縣城河谷較窄,河道曲折,川地較少,柳林縣城以下至后大成水文站河谷又放寬,平均寬800米左右,后大成以下為峽谷段,河道彎曲,水流湍急。
據實測資料統計,三川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99億立方米,若加上柳林縣泉水1.07億立方米共為3.06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可開採量0.16億立方米,合計水資源3.22億立方米。年最大徑流量4.93億立方米,最小年為1.64億立方米,最大最小比值為3。多年平均輸沙量2908萬噸,輸沙量的年際變化更大,最大年輸沙量達8350萬噸,最小年只有461萬噸,最大最小比值達18。水沙年內分配集中,汛期(7-10月)水量佔全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則佔到95%左右。沙量往往又多集中在幾次暴雨洪水中,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276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66.5%,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2908萬噸,流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輸沙量6989噸,若按水土流失面積平均,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0510噸,而局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侵蝕量可高達2萬噸。
北川河,作為三川河幹流,不列入支流介紹。其主要溝道有:開府溝、馬坊溝、南陽溝、麻地會溝、屹洞溝、峪口溝、店坪溝、西屬巴溝、王家溝溝等較大的支溝。
西屬巴溝,起於西屬巴鎮西炭窯里,向東流入北川河,溝深13公里,縱坡3.7%,流域面積18.5平方公里,溝道為灰岩區。
王家溝溝,王家溝鄉東,溝內支溝豐富,流域面積9.1平方公里。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從1955年開始駐此,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試驗和研究。上游有有馬坊溝、圪洞溝、峪口溝等支流。
離石區州河段(東川河口-南川河口之間)匯入主流的主要溝道:
棗林溝,位於縣城西,棗林鄉在溝內,流向,從西往東。起於王老婆山底,向東經梁家岔,納龍尾峁、閻家峁溝水,由棗林、十里村出王家坡入北川河州河段,全長17 公里,流域面積達75.4 平方公里。溝內支溝豐富,古為通磧口黃河畔的要道,縱坡3.7.%,清水流量0.017立方米/秒。
劉家灣溝,為本縣與中陽縣張子叮鄉交界的一道溝,深13公里,溝內支溝豐富,流域面積47.1平方公里,離石區境內為29.4平方公里,溝口劉家灣築有水庫,但早已被泥砂淤積填平。
東川河離石區一段
南川河中陽縣城一段
小東川河,發源於骨脊山的南側,南流經小神頭鄉,納康家嶺溝水,折而向西,納德崗溝水,過信義鎮,再納陽坡溝水,向西南而下,出車家灣村與大東川河交匯,長32公里,流域面積428.6 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32 .4%。河谷面積1.8萬畝,平均川寬530米。河床窄處為20米,寬處達40餘米。全年平均清水流量約為0.4-0.7 立方米/秒。信義以上沿途接受地下水補給,常年有清水0.5立方米/秒。信義以下枯水季河道乾涸。雨季、冬季河面寬可達9米左右,最大洪流量達410立方米每秒。流域內有1公里以上的支溝達115條。
小東川河主要溝道:康家嶺溝,位於小神頭鄉東南,南起坡陡山,北達小神頭通入小東川河,全長10公里。此溝匯沙溝、牛家嶺溝、西華鎮溝等諸溝之水為一溝,清水流量為0.075立方米/秒,流域面積達35千方公里。
德崗溝,位於信義鎮東北,溝口有德崗村,故名。北起望天峁山,西南通入小東川河,溝長11公里,縱坡3.1%,溝內有小股清水溪流,流域面積達42平方公里。
陽坡溝,在陽坡鄉境內。溝內小支溝呈樹枝狀分佈,兩條大支溝交匯於陽坡村。東北支溝起於與方山縣接界處,長13 公里;西北支溝起於東義溝,長6公里。正溝從陽坡起,經手義村、崖底等村出信義鎮注入小東川河,全長達30公里,縱坡2.6%,溝內有常年清水溪流,流域面積達136.8 平方公里。
大東川河,發源於呂梁山黃蘆嶺下西側神林溝一帶。吳城以上匯合有大西溝、黃蘆溝、孟川溝、石槽溝、羅堡溝、薛公溝等諸溝之水。吳城向西納驛溝、南山溝、南海溝、北海溝、洞溝等諸溝之水,經王營庄入田家會鎮之車家灣與小東川河交匯。長39公里,流域面積445.7 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33.7%。河床寬30餘米,雨季、冬季河面寬可達12米。平均川穀寬430米,川穀地面積1.27萬畝。王營庄以上有吳城石窟泉、油房坪泉為補給,清水流量0.5-1.0 立方米/秒。以下枯水季乾涸。流域內支溝豐富,1公里以上的支溝達140餘條。吳城以西4公里處建有水庫一座,即吳城水庫。總庫容1700萬立方米。最大洪流量達535立方米/秒。、
大東川河主要溝道: 三交溝,在吳城鎮東,東到神林西至九里灣,長7公里,南北匯合黃蘆、黃巷、薛公、孟川、石槽諸溝之水,為大東川河上游。
羅堡溝,在吳城鎮南,南起南家溝,北至溝門上,長11公里,溝寬13—16米,縱坡4%,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
驛溝,在吳城鎮西迄北,北起其則溝,南至李家灣入河,長14公里。北越康家嶺與小東川通,溝內清水常流,流量為0.014立方米/秒,流域面積72.5平方公里。
北海溝,在王營庄鄉東偏北,東北起坡陡山與北海山之間,西南至油房坪人河,長12公里,溝寬5-11米,縱坡3.3%,清水流量為0.023立方米/秒,流域面積47平方公里。溝內有較大溝道東溝,向東通北海山。
三川河下游幹流主要支溝 | |||||||
河溝名 | 起始地 | 流經縣 | 控制點 | 溝長 (公里) |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 平均寬度(公里) | 縱坡 (‰) |
---|---|---|---|---|---|---|---|
康家溝 | 中陽縣趙家山 | 中陽、柳林 | 穆村鎮康家溝 | 31.6 | 93.375 | 2.95 | 18.4 |
羅侯溝 | 中陽縣馮家坡 | 中陽、柳林 | 柳林鎮上青龍 | 37.8 | 122.785 | 3.00 | 24.7 |
楊家峪溝 | 柳林縣后家峪 | 柳林 | 穆村鎮堡上 | 11.8 | 35.244 | 2.99 | 33.7 |
東窊溝 | 柳林縣王家吃垛 | 柳林 | 柳林鎮寨東 | 7.8 | 21.00 | 2.99 | 50 |
洪水溝 | 中陽縣郝家畔 | 中陽、柳林 | 柳林李家灣鄉 | 9.3 | 35.00 | 3.57 | 41 |
莊上溝 | 中陽縣上馮家坡 | 中陽、柳林 | 柳林鎮鋤溝 | 35.5 | 97.56 | 2.75 | 21.97 |
蔡家溝 | 柳林縣閻家赤 | 柳林 | 柳林鎮沿土坡 | 11.5 | 30.58 | 2.66 | 49.56 |
三川河
吳城泉,出露在吳城鎮驛溝與大東川交匯處,由於吳城逆斷層上盤古老變質岩的抬升,阻擋了自東部彙集的岩溶水,形成蓄水構造。流量為170-560升/秒,鑽孔單位涌水量4.36-7.60升/秒·米。大者可達26 .66升/秒·米。
枝柯泉,位於中陽縣南川河東源枝柯河上,出露在北—北東向離石油房坪—中陽枝柯一線的斷裂帶上。由於西側古老變質岩的抬升,阻擋了由東部而來的岩洛水,形成蓄水構造,該泉屬於間歇泉,泉水大約以14年為一個周期,每次流出時間為一年。呈散泉。流量150-210升/秒,泉口標高海拔1240米。
三川河
吳城水庫,位於離石縣大東川馬家塔村附近,控制流域面積220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920萬立方米。於1972年開工,1978年竣工。國家投資616元,農民投工230萬個,完成土石混凝土188萬立方米。土壩高31米,壩頂長550加米,寬5米。輸水洞埋於右岸基岩上,為鋼筋混凝土涵洞·,內徑2米,最大泄量44立方米/秒。進口為框架式鍬筋混凝土進水塔,安裝平板檢修鋼閘門。泄洪道位於右岸基岩上,進口設實用堰寬20米,出口寬14米,最大泄量626立方米/秒。保護下遊離石城區和22個村莊、4萬餘人,4萬畝耕地的安全。灌溉土地1萬餘畝。水庫壩基未處理,漏水嚴重,是個險庫。
南陽溝水庫,位於方山縣南陽村,為北川河支流南陽溝上的蓄水工程。1976年7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積47.5平方公里,總庫容500萬立方米,大壩為土壩,壩高38米,卧管涵洞式輸水洞,最大流量5立方米/秒,溢洪道截面9*2.2米,最大流量43立方米/秒。灌溉0.81萬畝耕地。
橫泉水庫
另有:劉家灣水庫,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劉家灣流域出口處,於1956年動工,同年竣工。總庫容175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47.1平方公里,上游為黃土山區,植被稀疏,是山西省在黃土山區最早興建的一座試驗性小型蓄水工程,實際受益4年,年均灌溉面積300餘畝,1957年最高達1571畝,至1963年全部淤滿種地。青石盤水庫,位於小東川磨灣流域上游青石盤村,1971年9月動工,1972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21.5平方公里,流域內森林茂密,覆蓋較好,總庫容83萬立方米,為小型水庫,屬陽坡鄉管理。設計灌溉面積2000畝,有效灌溉面積200畝。由於工程存在隱患及管理不善,溢洪道塌陷,卧管堵塞,大壩變形,於1977年、1979 年、1980午進行了處理,實際沒發揮應有的效益。
1958年,在柳林電影公司附近安裝75千瓦水力發電機1台,1961年在柳林一中附近安裝50千瓦水力發電機1台,供街道人民生活用電。同時在穆村、楊家坪等村也相繼修建了小型水力發電站。
中陽縣南川河流域的陳家灣水庫,設有壩后引水式水電站,設兩台機組,總裝機428千瓦,設計年發電量30萬度,運行方式為結合用水季節性發電,發電發水直排河道,供下游用水。
三川河為山區季節性洪水河流,灌溉業到明代已初具規模,三川共有渠堰十三道,民國七年(1918)達17道,灌50村田3萬餘畝。1949年,灌田面積達5萬畝。以後,逐年修築了一些御水壩、淤地壩及裁彎取直工程。流域內1990年代有防洪工程129處,總堤長171 .4公里,保護村莊117個、耕地5.9萬畝。
灌區建設,東川建成吳城水庫灌區,南川建成陳家灣水庫灌區,北川建成峪口大武灌區,幹流建成柳林北干灌區。四處灌區共有乾渠7條,長76.5公里,有效灌溉面積2.95萬畝。有機電灌站496處,有效灌溉面積3.75萬畝,建成淺井261眼,灌田1.08萬畝,水地面積由解放初的5萬餘畝,發展到10.77萬畝。
全流域已建成小電站9座,裝機737千瓦,設計年發電量98.1萬度。水庫共有水面千餘畝,1976年開始投放魚苗,歷年捕獲成魚7000斤。
該區內東部,水土流失輕微。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2475噸,西部水土流失嚴重,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1.55萬噸,水土流失面積達2767.2平方公里。經過三十佘年治理,修建淤地壩3100座,總庫容量為30400萬立方米,可淤地2.66萬畝,谷坊1034處,河壩16.23萬米,水窖3226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786.44平方公里,佔總流失面積的28.4%。
劈山改河較大的已成功的有:後庄劈山改河工程,1974年動工,共動用土方60萬立方米,當年洪水改道,保護了原有耕地,新淤地900 余畝,后逐年砌築順水堤300餘米。下四暗劈山改河工程,1974年動工,當年洪水改道,動用土方8萬立方米,砌築堤防100多米,淤地160畝。王文庄劈山改河工程,1972年完工,共動用土方3萬立方米,築石堤100多米,造地90畝,1977年洪水將堤沖毀,1979 年修復。東紅劈山改河工程1973 年完工、造地60畝。中則坪劈山改河工程1978年完工、造地50 畝。
三川河
德崗劈山改河工程,於1973-1975 年動工興建,動土方4000 立方米,因工程量太大下馬。
三川河流域引水灌溉歷史悠久,乾隆三十六年《汾州府志·永寧州》載:明萬曆廿九年(1601年),永寧州開上水、車家灣渠澆地;築青龍、穆村渠,澆地800餘畝。“州西穆村南近離石水,村人陽高縣訓導王彥孔鑿渠以興水利,灌田800餘畝”。中陽縣在南川河築段家堰等八堰,灌田1200餘畝。
建國后,水利事業飛速發展,建成了一系列灌區:
北川河流域方山縣建有自流灌區61處,乾渠185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808.2公頃,控制面積133.33公頃以上的小型灌區3處,分別為大武灌區、峪口六村灌區和峪口南渠灌區。大武灌區控制面積202.73公頃,乾渠全長5.1公里;峪口六村灌區控制面積142公頃,乾渠全長5.5公里;峪口南渠灌區控制灌溉面積158公頃,乾渠全長3.4公里。
陳家灣灌區,位於三川河支流南川河上。.明代有堰8道,以後逐步擴大。陳家灣水庫興建后,擴建了東乾渠。1 966年和1974年曾兩次續建東西干條,修成千渠4條,長83公里,各種建築物221件,灌溉面積1.25萬畝。
霜霧都-袁家莊乾渠,全長7.5公里。1950年開挖,次年建渡槽、涵洞等較大建築物10餘處,設計灌溉面積1280畝,有6個村莊受益,后累遭受洪水沖刷,下游不能正常受益。西屬巴至霜霧都乾渠,全長3.5公里,其中有40米為防滲渠道,較大建築物3處,於1951年春,由水利模範左德權領導兩村聯建。
東屬巴渠,全長1公里,其中有磚砌穿山涵洞320米,大建築物2處,設計灌溉面積700畝。1952年由該村梁汝歧領導興建,1957年又築了渠道工程,過溝處築起了倒吸虹工程。
吳城水庫北乾渠,位於東川河北岸沿溝的山腳下,途經離石區上樓橋、車家灣、下樓橋、后馬家村、前馬家村、吉家村、蘇家村、沙會則、高崖灣、后瓦窯坡、前瓦窯坡、鳳山底、西崖底共13個村,全長14.67 公里,於1976年春動工,1979 年基本建成,1981一1982年續建,1983 年驗收,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7950畝,提水灌溉面積2250 畝。該渠屬吳城水庫管理。渠道設計過水流量,上段為1.07秒立米,下段為0.45秒立米。
信義陽乾渠和背乾渠,兩乾渠於1986年同時建成,位於小東川河兩岸山腳下,水渠為小東川河水。陽千渠經信義、小王家溝、陽石、車家灣44村,全長7.66公里,其中防滲0 .68 公里,有配套建築物23 處,包括渡槽8處,涵洞15處,設計灌溉面積2200畝,有效灌溉面積1600畝,渠道過水流量0.5 秒立米。背乾渠經磚窯溝、背石村,全長0.4公里,其中防滲0.33 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100 畝,有效灌溉面積700畝,渠道過水流量0.3 秒立米。
三川河下游柳林縣境內則修建了:楊家港—穆村自流渠、穆村渠、青龍渠、北乾渠、全農渠等引水自流灌溉工程。
南川河流域中陽縣主要有陳家灣水庫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05萬畝。
三川河流域,東至呂梁山主脊,與汾河流域毗鄰,北至方山、嵐縣交界,與嵐河流域相鄰,西至黃河,與臨縣湫水流域相接,南至石樓縣、交口縣界,與屈產河、雙池河流域相鄰。流域面積4161.4平方公里。其中:土石山區2155平方公里,變質岩區382平方公里,黃土丘陵區1624平方公里。三川河是晉西匯入黃河北幹流左岸諸多支流中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積4 161平方公里。按地形地貌特徵,可分為三個類型區:土石山區、河谷川地區、黃土丘陵溝壑區。土石山區,分佈於三條川的河源地區的呂梁山區,面積為18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44.6%。此區地勢較高,海拔高程多在1800米以上,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輕微。河谷川地區,即干支流沿岸川地,面積52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12.5%。此區由於水利條件較好,大多已發展成灌區,是當地農業的高產區。黃土丘陵溝壑區,即介於上述兩個區域之間的地帶,面積為178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42.9%。此區丘陵起伏,黃土覆蓋層厚50米左右,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是本流域洪水泥沙的主要來源區。區內旱災頻繁,農業生產水平低下。
流域內氣候宜人,資源富集。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8.9℃,年均降水量463毫米,無霜期110—170天。
三川河流域包括呂梁市方山縣、離石區、中陽縣、柳林縣三縣一區。境內春秋時為晉國領地,有中陽邑、藺邑等建置,戰國屬趙,境內設有中陽等。後為太原郡境域,漢武帝設西河郡后,屬西河郡,設有藺、皋狼、中陽、離石、土軍、隰成等縣。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遷至離石縣,為呂梁境內最早的郡級建置。三國初分,境內為魏國境域,設西河郡離石、中陽等縣。西晉屬西河國,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離石縣境荒廢”設置永石郡,尋改西河,後燕置離石護軍。永興后西河郡併入太原郡。北魏初立,為太原郡境域。天興初增設離石鎮。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復置西河郡。北齊、北周之際,境內設有西汾州懷政郡、南朔州西河郡。離石鎮改懷政郡,轄縣有昌化、良泉等縣,北周建德年間,西汾州改稱石州;並增設定胡、窟胡、烏突三縣及同名郡。隋,境內屬離石郡、西河郡。離石、修化(窟胡縣改)、太和(烏突縣改)、平夷、定胡、寧鄉、方山等縣屬離石郡。唐代屬石州的離石、定胡(曾改孟門縣)、方山。宋代境內分屬於石州離石、平夷、方山及晉寧軍轄縣定胡(孟門)。金代晉寧軍撤,轄縣改屬石州。原屬於太原路(后改冀寧路)轄石州(轄離石縣、寧鄉縣)。明屬太原府石州(轄寧鄉縣〕。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永寧州及轄縣寧鄉縣改屬汾州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寧州廢州改縣,三年(1914年)1月,永寧縣改離石,寧鄉縣改中陽。民國七年(1918年),增設方山縣。1954年7月1日,離石、方山二縣合併為離山縣。1958年11月10日,中陽縣與離山縣合併為離石縣。1959年9月19日各縣恢復建置,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同時恢復方山縣;1971年10月5日,新增設柳林縣。1996年離石市撤縣建市;2003年,呂梁設市,離石設區。
北川河流域的方山縣,貧困人口1.34萬,屬於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生態環境良好,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1%,是全國森林覆蓋率的2倍,高出全省近20多個百分點,被譽為“呂梁市的後花園”;旅遊資源豐富,其中北武當山是1994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龐泉溝、清代張家塔民居、“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故里等20餘處旅遊景點;呂梁大武機場位於縣內。
南川河流域的中陽縣系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總人口15.6萬人。1992年文化部命名中陽為剪紙藝術之鄉。2006年,中陽剪紙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藝人王計汝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剪紙)十大傳承人之一。旅遊資源有柏窪山、上頂山、車鳴峪等。1936年成立的中陽縣蘇維埃革命委員會是山西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紅軍東征后打的第一個勝仗“關上殲滅戰”發生在縣內車鳴峪鄉關上村。有“三線建設”時期山西槍彈廠遺址一處。
東川河、州河流域的離石區,總人口32.5萬。有魏國名將吳起築吳城鎮扼守關隘,晉代劉淵起兵立國左國城遺址、馬茂庄的漢畫像石館、黃蘆嶺下的北齊長城遺址、一代廉吏于成龍讀書出仕之地安國寺、華北地區最大的岩洞白馬仙洞、彩家莊民居、西華鎮天然草場、原始森林覆蓋的“骨脊山”、千年景區等旅遊資源。
三川河流域西部的柳林縣,有香嚴寺、雙塔寺、明代石塔、舍利塔、鋤溝唐窯、賀昌故居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78處,同時縣境內還有大量的傳統古村落和歷史建築遺存。獨具地方特色的柳林盤子、柳林彈唱、柳林剪紙、水船秧歌、桑皮紙製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柳林古老而豐富的民俗文化。戰國時期,漢武帝在柳林縣孟門鎮封藺侯,“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典故中的藺相如,就是柳林縣孟門鎮人。流域西部為,《史記·趙世家》載:“武靈王二十三年秦拔我藺”。趙國之藺邑在柳林縣之孟門鎮。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侯(古治在孟門鎮)被清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兩江(江南、江西)總督于成龍,祖籍地也是我們柳林縣柳林鎮於家溝村。柳林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紅軍政治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職的賀昌烈士的故鄉。1936年,東征紅軍在柳林縣三交鎮建立了山西省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周恩來、毛澤民、聶榮臻等革命領導人曾在這裡部署和指揮過紅軍戰鬥。曾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軍長、西北紅軍和陝甘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被毛澤東譽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的劉志丹將軍,就是在攻佔柳林三交鎮的戰役中壯烈犧牲的。這些革命遺址至今尚存,縣境內建有賀昌烈士陵園、劉志丹將軍殉難處、三交紅軍東征紀念館、穆村柏樹山革命烈士陵園等多處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流域北部的方山縣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陶瓷土、稀土、蛭石、透閃石、輝綠岩等30多種,主要農作物有穀子、玉米、莜麥、豆類、土豆等。全縣由北至南,以馬坊、積翠為主的北部地區主要發展馬鈴薯種植和牛羊養殖等農業產業,以麻地會、圪洞、峪口為主的中部地區主要發展穀子、玉米、蔬菜等傳統農業,以北武當鎮為主的東部地區主要發展旅遊產業,以大武鎮為主的西南地區主要發展煤、鋁等第二產業。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5.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5.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1.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66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完成20195元、4461元。
流域南部的中陽縣資源富區。有甘草、茯苓、黨參等300多種中草藥材和包括國家一類、二類保護動物褐馬雞、金錢豹在內的上百種野生動物,其中柏籽羊久負勝名,屬“三晉百寶”之一;有煤、鐵、鋁釩土、石英等20多種礦產資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戶,是鋼鐵生產大縣,中鋼公司是全市鋼鐵龍頭企業,鋼材產能380萬噸,2017年產量270萬噸;是煤炭資源大縣,探明儲量49億噸,以焦煤為主,規劃產能2500萬噸,2017年產量740萬噸;是森林資源大縣,森林覆蓋率56.6%,林木綠化率71%,是全省第一個核桃經濟林、生態林全覆蓋縣,也是呂梁市第一個獲得山西省政府命名的“林業生態縣”,全縣核桃種植面積20萬畝,2017年產量400萬公斤。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67.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34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560元、6723元,同比增長6.8%、8.3%。
流域中部的離石區有耕地35.2萬畝,天然林佔地77.76萬畝,森林覆蓋率27%,省屬4個林場,天然草場60塊,總面積71.7萬畝。境內已探明煤、鋁土礦、鐵礦、鋁鋅礦、銅礦、石棉、高鋁粘土等十幾種礦產資源。全區含煤面積175平方公里,總儲量17.35億噸,是全國50個重點產煤縣區之一,其中4#煤是國內國際市場的緊缺品種,被中外專家譽為“國寶”。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1.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8.5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7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9.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1.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35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907元。
流域西部的柳林縣是全國優質主焦煤生產基地,煤炭資源質優量大,全縣煤炭資源遠景儲量100億噸、探明儲量54億噸。鋁土礦石總儲量超過4億噸。煤層氣預測儲量2000億立方米,探明儲量490億立方米。石灰岩預測儲量203億噸。也是全國著名的紅棗大縣,全有紅棗林28萬畝、規模以上紅棗加工企業25戶。柳林核桃、碗團、芝麻餅、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也聞名省內外。煤炭工業是該縣的主業,有煤礦30座,年生產能力4500萬噸,煤礦數量和產能佔到呂梁全市的三分之一。火電企業3個,發電裝機容量200萬千瓦。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6.5億元,縣級公共財政收入完成30.4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0.5億元,縣級可用財力位居山西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