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縣
山西省呂梁市下轄縣
方山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山中段西側。東屏關帝山與婁煩、交城接壤,西依漢高山與臨縣毗鄰,北與興縣、嵐縣交界,南與離石縣相連。
方山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方山縣整體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北川河縱貫南北,最高海拔2831米,最低海拔987米,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年平均降雨量400-600mm,無霜期90-150天,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2013年,方山縣轄4鎮7鄉,面積1434.1平方千米。
2019年,方山縣下轄5個鎮、2個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586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1633億元,第二產業35.1708億元,第三產業12.2528億元。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0.6億元,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8.5億元,增長18.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7億元,增長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2億元,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1億元,增長3.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012元、5579元,分別增長7.4%、13.8%。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方山縣常住人口為112692人。
據《元和郡縣誌》方山縣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
方山縣風光
方山縣戰國時為趙國皋狼邑。
西漢置皋狼縣,東漢廢。
北齊文宣帝時置良泉縣。
北周靜帝大象年間設窟胡縣,屬石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改名方山縣。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方山縣併入離石縣,屬石州。
民國七年(1918年)復置方山縣,屬冀寧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第四行政公署。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第二行政公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方山縣屬四專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方山縣屬晉綏邊區三分區管轄。
1949年2月15日晉綏邊區與陝甘寧邊區合併後設晉西北行署,方山縣屬離石分區。
1952年7月1日,方山縣歸榆次專區。
1958年改名離石縣,1971年5月1日恢復方山縣。屬呂梁地區。
2004年5月,呂梁撤地建市,方山縣歸離石市管轄至今。
2021年5月,方山縣撤銷麻地會鄉、積翠鄉,合併設立積翠鎮。以原麻地會鄉和原積翠鄉的行政區域為積翠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方山村。
方山縣位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西麓腹地。東屏關帝山與婁煩、交城接壤,西依漢高山與臨縣毗鄰,北與興縣、嵐縣交界,南與離石縣相連。介於東經111°2′50″—111°34′30″,北緯37°36′58″—38°18′27″之間,南北長62千米,東西寬46千米,總面積1434.1平方千米。
方山縣地層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都有出露。
方山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孝文山主峰,海拔2831米,最低點為大武鎮武回庄河灘,海拔986.7米。方山縣東北部為土石山區,西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中部為河谷地帶。北川河縱貫南北。
方山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由於季風作用與各季不同氣團的影響程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低溫、乾旱。夏季短促暖熱,雨量集中。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漫長寒冷、雪少於燥。
全縣平均氣溫7.3℃,平均年降水量440至650mm,無霜期由南到北逐步遞增,最南端的大武鎮達150天以上,最北端的開府一帶只有90天左右。
方山縣風光
方山縣水資源豐富,北川河年均徑流量9000萬立方米,山西省大型水利工程橫泉水庫位於北川河上游,總庫容8123萬立方米,能為下游的大武工業園區和離石、柳林、中陽3個縣區充足供水。
方山縣森林面積74.9萬畝(包括國有林52萬畝),天然和人工草地43.4萬畝,耕地面積41萬畝,其中基本農田23萬畝,共有四荒面積26萬畝。
根據1996年呂梁市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結果和掌握的資料記載,方山縣野生植物資源分屬129科945種,其中木本植物57科115屬294種,草本植物72科651種。 方山縣森林水平分佈,主要樹種順序為:白皮松、油松、華北落葉松;從南到北,從低山到中山,暖溫帶的櫟類楊樺闊葉雜木林到中部、北部高寒山區的側柏,從櫟類楊樺闊葉林逐步過渡到關帝山的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的針葉混交林。
根據資料記載和1988年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山縣野生動物分屬4綱24目213種,資源比較豐富,其中鳥類有14目16科160,獸類有6目16科36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褐馬雞、金雕、黑鸛、金錢豹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蒼鷹、大鳶、雀鷹、烏雕、草原雕、白尾鷂、獵隼、紅腳隼、紅隼、鴛鴦、原麝、獐、黃羊等20種。
方山縣風光
煤:方山縣含煤面積1140平方千米,保有儲量39億噸,焦煤保有儲量15億噸。
鐵礦:方山縣鐵礦分佈廣,蘊藏量大。已知的礦床13處,礦點及礦化點6處,已探明儲量1.81億噸。
鋁土礦:方山縣鋁土礦儲量大,質量好,大部分可露天開採,有礦點38處,其中大型4處,中型14處,探明保有儲量1.4億噸,遠景儲量4.7億噸。
方山縣風光
2013年,方山縣轄4鎮7鄉。4個鎮是圪洞鎮、馬坊鎮、峪口鎮、大武鎮。7個鄉是開府鄉、方山鄉、麻地會鄉、石站頭鄉、張家塔鄉、下昔鄉、店坪鄉。
2021年,方山縣下轄6個鎮。方山縣人民政府駐圪洞鎮。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方山縣地圖 |
141128100000 | 圪洞鎮 | |
141128101000 | 馬坊鎮 | |
141128102000 | 峪口鎮 | |
141128103000 | 大武鎮 | |
141128104000 | 北武當鎮 | |
141128200000 | 積翠鎮 |
截至2018年底全縣人口出生率為9.2‰,人口死亡率為2.8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4‰,2018年底常住人口為14.87萬人。男性為7.85萬人,女性為7.02萬人,性別比為111.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5.86萬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9.006萬人。
截至2019年末,方山縣常住人口為14.89萬人。全縣人口出生率為7.94‰,人口死亡率為5.6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9‰。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7.72萬人,女性為7.16萬人,性別比為107.82。全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0691萬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8.8252萬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方山縣常住人口為112692人。
截止2018年7月,方山縣有少數民族群眾84人,其中男26人,女58人,有回族、苗族、彝族、蒙古族、傣族等19個族別,其中民族幹部4名,少數民族群眾務工經商流動人口2人,其餘大多數均為農村婚遷的少數民族女青年。 宗教方山縣屬市級宗教工作重點縣之一,截止2018年7月,全縣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個教派,共有信教群眾3450人,其中佛教300人,道教300人,天主教2800人,基督教50人,分佈在全縣七個鄉鎮60多個村;宗教活動場所五處,分別是:方山縣圪洞文星寺、北武當道觀、方山縣圪洞天主教堂、圪洞天主教郝家莊活動點、峪口基督教堂;有三個宗教團體:方山縣道教協會、方山縣天主教“兩會”、方山縣基督教“兩會”;教職人員共16人,其中佛教:1人,道教11人,天主教1人,基督教3人。
縣委書記:周小雲
縣委副書記:
縣委副書記:吳月貴
縣委常委:閆建新
縣委常委:任志勇
縣委常委:高文祥
縣委常委:雒雪梅
縣委常委:秦鑫
縣委常委:張培軍
人大主任:賀新眾
人大副主任:劉林梅
人大副主任:白子亮
人大副主任:常雲錄
縣長:
副縣長:穆天民
副縣長:崔凱
副縣長:高雲林
副縣長:任海濤
副縣長:張改玲
副縣長:王顥
副縣長:張瑞雪(掛職)
副縣長:趙汐(掛職)
辦公室主任:王強
政協主席:劉月順
政協副主席:李補奎
政協副主席:任恩亮
政協副主席:李海林
政協副主席:任三元
(截至2020年3月)
方山縣風景
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5.8億元,增幅1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5.1億元,增幅15.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億元,增幅22.2%;財政收入完成11.8億元,增幅57.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1億元,增幅3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66億元,增幅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完成20195元、4461元,增幅分別為5.8%、7.7%。2019年,方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586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7%,其中,第一產業3.163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4%;第二產業35.17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9%;第三產業12.25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方山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3.739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
財稅收支
2019年,方山縣財政總收入14.28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08%;稅收收入12.854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財政系統1.43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100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1%;稅收收入3.66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4%。
人民生活
2019年,方山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2%;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1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8%。
2012年方山縣糧食總產量7666萬斤。新建設施蔬菜2347畝,新增灌溉面積2300畝。新發展核桃經濟林3萬畝,完成太佳高速沿線荒山綠化1萬畝、橫泉水庫周邊綠化3000畝、北武當山旅遊路兩山綠化4000畝、灌木造林3萬畝。新建千頭肉牛、絨山羊標準化養殖小區4個。訂單農業面積32742畝,建立了4000畝“玉米機械化生產和保護性耕作”、馬坊村5000畝“山西省馬鈴薯機械化生產”兩個基地。
種植業
2019年,方山縣糧食總產量48626.3噸,比上年同期增加-6.68%;玉米總產量35186.7噸,比上年同期增加0.33%;土豆總產量42068.2噸,比上年同期增加-4.32%;蔬菜總產量18528.3噸,比上年同期增加24.72%。
畜牧業
2019年,方山縣豬肉總產量1580.24噸,比上年同期增加-4.99%;禽肉總產量1792.74噸,比上年同期增加-9.23%;禽蛋總產量9251.39噸,比上年同期增加20.37%;牛奶總產量728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34.84%。
2013年方山縣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95.4億元;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77.4億元;實現85.6億元。輕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6億元;重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6億元。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1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6.2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5.3億元。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54.7億元。黑色金屬冶鍊和壓延業實現增加值5.5億元。酒類製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9億元。煉焦業實現增加值4.6億元。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9億元。
2019年,方山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0.592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456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9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98.32%,比上年同期增加1.84%。其中,原煤707.33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76%;精煤553.7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41.19%;鋁土礦8.8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9.9%;發電量26693.99萬度,比上年同期增加71.46%。
2013年方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實現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2%。城鎮零售額完成23.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4%。鄉村市場零售額完成7.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批發業完成1.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9%。零售業完成27.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3%。住宿業完成6.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2%。餐飲業完成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7.5%。批發業完成1.1億元,零售業完成2.4億元,住宿業完成3930.6萬元,限上餐飲業完成5.3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4%。
2019年,方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6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5%。
傘頭秧歌是一種漢族民間歌舞藝術。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種。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黃河流域的晉西和陝北黃土高原,具體指山西省呂梁市的臨縣、離石區、柳林縣、方山縣、中陽縣、石樓縣,和陝西省榆林市的吳堡縣、綏德縣、佳縣、榆陽區、米脂縣、子洲縣、清澗縣等十幾個縣、市,以及延安市。秧歌,又稱“陽歌”,在當地俗稱“鬧會子”、“鬧陽歌”,2008年傘頭秧歌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傘頭秧歌是古代臘日帷祭活動、春社活動、以及漢代興盛起來的元宵節活動的複合,是原始宗教儀式在漢族民間的遺存。
傘頭秧歌是一種大型的漢族民間歌舞活動,小則百八十人,多則數百人在傘頭的帶領指揮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且井然有序,是群眾性歌舞活動的藝術大展示。這種藝術性,一是指組織工作的藝術性,二是指表演的藝術性,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集體藝術性。
傘頭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兩個方面,特點是扭時不唱,唱時不扭,扭唱結合,交替進行。扭秧歌主要集中在“過街”、“掏場子”和“小會子”在場內的表演三個方面。
唱秧歌主要是傘頭的事。傘頭肩負著指揮全局,調動情緒,編排節目,評論演出以及秧歌隊與外界交往、答謝、祝賀等一系列職責,而這一切都得通過唱秧歌來進行。
傘頭秧歌的內容豐富廣泛,形式活潑多樣,氣勢粗獷豪放,規模宏偉壯觀。一支秧歌隊(俗稱一班秧歌),除了樂隊和儀仗隊外,其餘皆扮各種角色。大致順序為:①儀仗隊;②樂隊;③龍舞;④傘頭,即手執花傘的秧歌藝人,是秧歌隊的頭領;⑤架鼓子;⑥小會子,即民間小演唱;⑦雜會子,即傳統摺子戲;⑧民間傳統舞蹈;⑨旱船,也叫“水船”;⑩獅子舞收尾,至少是一對獅子。
方山縣境內209國道縱貫南北,省道苛大線、太佳高速橫貫東西,呂梁環城高速、臨離高速、呂臨鐵路均途經大武鎮,呂梁大武機場現執行航線5條,可飛往北京、上海(浦東)、西安、廣州、蘭州、成都、天津、重慶、大連等9個城市,初步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格局。
截止2018年底,全縣有高級中學1所,在校生1832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350人,初中6所(含民辦初中1所),在校生3383人,小學及教學點44所(含民辦小學3所),在校生8311人,幼兒園66所(含民辦幼兒園24所),在園幼兒4894名。
方山縣風光
全縣7個鄉鎮衛生院全部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完成健康扶貧“雙簽約”2775戶,簽約率97%;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整合縣鄉兩級醫療機構組建成立方山縣醫療集團。實施城區集中供熱擴面工程,新建換熱站14個,投運100噸鍋爐1台,新增供熱面積106萬平方米,覆蓋城區居民8700戶。醫療衛生截止2018年底,全縣共有縣、鄉兩級衛生計生機構16個,其中縣直衛生單位6個,分別是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監督所均為科級事業單位,縣婦幼計生服務中心、衛校均有獨立的事業編製,為股級單位;鄉鎮中心衛生院3個,一般衛生院4個,分院2個;169個行政村普遍能發揮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個體診所42個。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從業人員559人,在編註冊執業(助理)醫師176人,註冊在編執業護士111人,擁有床位數471張,每千人擁有3.2張。全科醫生15名,每萬人擁有1名。
截至2018年末,方山縣共有縣、鄉兩級衛生計生機構16個,其中縣直衛生單位6個,分別是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監督所均為科級事業單位,縣婦幼計生服務中心、衛校均有獨立的事業編製,為股級單位;鄉鎮中心衛生院3個,一般衛生院4個,分院2個,個體診所42個。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從業人員559人,在編註冊執業(助理)醫師176人,註冊在編執業護士111人,擁有床位數471張,每千人擁有3.2張。全科醫生15名,每萬人擁有1名。
截止2018年底,有圖書館1座,面積2700平方米。全縣有7鄉鎮文化站。164個村級文化活動室。各類文體協會和組織21個,文化研究會2個,民俗館3個。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採用“PPP”模式,投資2500萬元,實施了4項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新建和維修文化活動室100個、文體廣場103個,新建文化宣傳欄169個、文化牆1.5萬平方米。圖書館、美術館、體育場等免費向群眾開放。半小時文體服務圈基本形成。深入實施了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統一配備文化活動器材。為163個村配送了閱覽桌椅、書報架、圖書櫃等圖書借閱實施和信息平台電腦、電視、投影機。為130個村補充配備了體育器材。給169個村配備了樂器。為農村書屋補充圖書9000冊。
二是整合多部門資源送文化進村。2018年年以來,上級文化部門送文化進村84場次,縣文化局送戲下鄉和脫貧攻堅文藝宣傳進村82場次,送科技普及、知識教育型電影2028場次,其他黨政機關組織文藝演出進扶貧幫扶村46場次。
三是實施了戶戶通工程。行政村廣播電視實現了村戶通。
北武當山 | 北武當山 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區32千米,東北離太原216千米。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千米。山腳下現保存有明、清時期修建的真武行宮、龍王廟等多處建築和石碑、石刻、道教壁畫等文物。據對現存的《永寧州志》考證,北武當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處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聖地,山頂建有玄天大殿。以後隨著歲月嬗遞,多數廟觀都經過多次毀壞和修葺。其主要建築有:對萬神廟、靈宮廟、山神土地廟、二龍廟、喬松室、三官廟、火神廟、龍王廟、黑虎廟、玄天大殿和太和宮等。為國家第三批風景名勝區。 |
太和宮 | 太和宮 位於曹家溝村東,座西北向東南,前後兩院,有山門二門,9眼磚窯洞及其真武大殿構成軸線,兩廂由鐘鼓樓及磚窯牆環峙。殿內存壁畫50平方米,維修碑刻10餘通。 |
大武木樓 | 大武木樓 位於大武鎮街中心,創建於明代景泰四年(1453年),樓高3層,18.5米,三檐十字歇山頂,黑色玻璃瓦剪邊,布瓦覆頂,樓體呈四角形,有三間寬敞的木屋相連,二層設平座,四面通徹;一層矗立十六根精雕細刻的木柱,其中四柱通天,四面敞開,成為十字通道。大武木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樓檐下斗拱七踩,平座斗拱五踩,單翹雙昂、內有塑像十七尊。整個木樓建築由大小三千二百個木件構成,重170噸,頂部有黑琉璃部件,底層頂部飾有八卦形如意斗拱藻井。1986年至1988年,有關部門對木樓進行了維修,並整體提升了1.5米。 |
北武當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山西省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北武當山
南村古城遺址位於縣城南22公里的南村,始築於戰國,此後擴建。漢代為縣治,晉代為左國城。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古城坐落在四周陡峭的黃土原上,是兵家必爭的要塞。古城形制特殊,為適應自然地埂條件和軍事防禦措施的需要,城址平面布局在國內實屬罕見,城外西南邊有北川河及其支流,遠眺城周的東、南、西三面被土丘陵環繞,唯古城之北,地勢開闊而低平。古城最外圍周長為9932米。
此外戰國的皋狼城遺址位於中部,漢代的皋狼縣和晉代的左國城是在戰國邑的基礎上擴建的。
出土文物有:
仰韶文化的紅陶雙耳平地瓶、杯、石鏟,龍山文化的灰陶碗、罐,戰國時的銅鏃、陶鬲、瓮,漢代陶壺、罐等。張家塔村堡遺址堡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0米。現只殘存村堡北門及部分明清民宅,屬清代遺址。舍利塔位於韓庄村,創建於北宋淳化年間,仿木磚結構樓閣式,佔地4平方米,通高三層三檐4.6米,平面六角形。九龍廟位於廟底村,元代建清涼寺,座北向南。明萬曆五年重修,改稱九龍廟,有山門一座,上建戲台。左右兩側有鐘樓、鼓樓,正殿為單檐歇山頂柱石基,保持元代復盆樣,正殿前有獻殿一座,東廊3間,西窯3眼,均為磚木石結構。大武木樓建於明代景泰四年(1453),樓高3層18.5米。三檐十字歇山頂,一層基礎瓠砌,高1.5米,立16根木柱,其中4柱通天,樓內現存彩像2尊,整個建築由大小3200餘個木構件組成,總重170餘噸,為省級文物.太和宮位於曹家溝村東,座西北向東南,前後兩院,有山門二門,9眼磚窯洞及其真武大殿構成軸線,兩廂由鐘鼓樓及磚窯牆環峙。殿內存壁畫50平方米,維修碑刻10餘通。于成龍、於准墓位於橫泉村南,坐東向西,墓地長50米,寬40米,於准墓位於來堡村對面南溝,墓高2米,墓周15米左右。
2019年5月18日,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入選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劃歸晉綏片區。
2020年7月,入選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級平安縣(市、區)名單。